簡介
馬路(1958-)北京人。現為中央美院油畫系副主任、教授。1982年畢業於中央美術學院油畫系。1982-84年入德國漢堡造型藝術學院學習。1984年回國後一直任教於中央美院。1994年作品《養兒之喜》獲優秀獎。作品曾參加“中國現代藝術展”、“中國表現藝術展”、“第七屆全國美展”、“中國油畫年展”、“杜塞道夫國際藝術大展”等重大展覽。作品為香港大學馮平山博物館及海內外藏家廣泛收藏。出版有《中國現代藝術品評叢書—馬路》專集。
主要展覽
1985年 捐贈非洲災民聯展(馬路、小萬、廣曜三人畫展) 中央美術學院壁畫系教員85展 十一月畫展
1988年 人體藝術大展 北京 素描藝術大展 北京
1989年 中國表現藝術展 北京 第七屆全國美展 南京
1990年 中央美術學院建院四十周年院展 北京 中央美術學院油畫雕塑展 新加坡
1991年 三月畫展 北京 中央美術學院壁畫系教師作品展 北京 中國當代油畫展 香港
1992年 二十世紀?中國 北京
1993年 四月畫展 北京
1995年 中央美院油畫系教師作品展 北京
1996年 “重複?開始”油畫展 北京
1997年 杜塞道夫國際藝術展 德國杜塞道夫
1998年 亞洲藝術節中國藝術展 孟加拉
1999年 兩代人畫展 新加坡
2001年 研究與超越——中國小幅油畫展 北京
2002年 中國造型藝術展 埃及,開羅
2003年 第三屆中國油畫展 北京
2005年 大河上下——新時期中國油畫回顧展 北京
評論
中央美院的馬路一直徘徊於抽象與具象之間,就熟練地掌握抽象繪畫的語言而言,他有獨特的優勢,而且還比較成功地吸收了新表現主義的手法,以一個客觀事物或物體作為表現的對象。在情緒化的語言不斷完成的過程中,對象早已失去了獨立的價值,而成為帶有哲理意義的載體,即對象被作為凝思的對象,最終作為主體的對象化而存在。馬路近期的作品中,開始傾向純抽象的畫面,但這種抽象是隱藏的具象,即是某種具有抽象形態的客體作為意義的載體,如細胞、子彈等,來象徵或暗示自己對當代文化的感受。
從馬路的作品《鬧中取靜》、《浪里高樓》、《伸向天空的手》中我們可以看出,畫家以一種獨立於客體的內在情感衝動去表現和同化客觀物象,使客觀物象深深地打上了人性的印跡,安靜與躁動、混亂與秩序、現實與想像既衝突對立又和諧共處,它們統一於畫家的繪畫形式語言之中,給人一種難以扼制的激動與聯想。由於內在情感的需要,馬路形與色進行大膽的異變與誇張,使人感到一種理性與情感搏殺後的愉快,具有一種視覺衝擊力與藝術想像力;馬路的《龜》系列,使我們想到了徐悲鴻筆下的馬,馬路將龜人性化,使它具有一種人化的氣韻和風骨,表現出他對東方文化的深層思索。
馬路對20世紀末中國美術的貢獻在於他用新表現主義的風格記錄了中國一個焦躁而混亂的時代。在這個時代里,傳統的思維大廈轟然倒地,而新的精神支柱甚至還未找到奠基點。當然,馬路的藝術只是畫家心境的無奈自白,但卻因其感情的真摯和直覺的銳利而具備了闡釋現實文化的意義。同時,馬路在色彩和造型上的出色追求表明,他不僅曾經是新表現主義在中國的始作俑者,而且也是一個只傾聽自己心靈歌唱的藝術家。在馬路一系列時而急風暴雨、時而喃喃自語的作品中,西方的聖樂在逐漸遠去,而東方智者之聲日益高亢,這既值得鼓舞又使人憂慮,因為內容與形式的分離已經是馬路顯出某種彷徨和侷促。但作為一名曾經開一代新風的畫家,馬路仍將贏得畫壇的崇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