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赫穆德·喀什噶里

馬哈茂德·喀什噶里(約1029—1105) ,11世紀中國維吾爾族著名語言學家、突厥語學家、哲學家。全名伊本·穆罕默德·本·海珊·馬哈茂德·喀什噶里。

生平

生於中國新疆古城喀什噶爾(今喀什市)烏帕勒村。其父穆罕默德·本·海珊是喀喇汗王朝的皇族,為巴爾恩韓城的首領,精通伊斯蘭經籍和突厥文化。其母布維·拉比亞知識淵博,為其子的成才作出了畢生的努力。馬哈茂德曾在喀喇汗王朝都城喀什噶爾,就學於“麥德萊賽·哈米底耶”學校和“麥德萊賽·沙吉耶”學院,受過系統的高等宗教和文化教育。1058年,因其父在宮廷事變中遇難,他外出流浪了14年。曾遊歷過布哈拉、撒馬爾罕、內沙布爾等伊斯蘭文化名城,向各地學者求教,並實地考察了中亞突厥語系各部落的語言、民間文學和風土人情,收集了大量資料;同時深入學習伊斯蘭教史和伊斯蘭哲學。他精通突厥語、阿拉伯語和波斯語,且在文學、歷史學、地理學和民俗學等多方面具有淵博的知識。
編輯本段

主要貢獻

晚年曾留居阿拔斯王朝首都巴格達,於1072~1074年編成了以阿拉伯語解釋突厥語的語言學巨著《突厥語大詞典》,獻給阿拔斯王朝第二十七代哈里發穆格台迪。1080年從巴格達返回故鄉,從事學術研究和教育工作。《突厥語大詞典》通過豐富的語言材料,廣泛地介紹了喀喇汗王朝時代維吾爾及突厥語系各民族的政治、經濟、宗教、文化、歷史、哲學及風土人情。收入該詞典的格言、成語、諺語、民歌、詩歌,包含有豐富的哲學內容。他的哲學思想受到伊斯蘭教義和阿拉伯哲學的深刻影響,認為獨一無偶的真主是宇宙萬物的創造者,穆斯林必須堅定地信仰崇拜安拉。同時認為自然界受規律的支配,處在運動、變化和消亡之中,“時光流逝,人莫能阻;人亦不能永存”。他用雲與雲之間的碰撞以及月暈等自然現象解釋閃電、下雨,承認自然界處在不斷運動之中。在倫理道德上,他提倡語言文雅,心靈純潔,行為端正,認為“人們的品德表現在言行之中”,他還提倡謙虛謹慎、忠誠老實,勤於工作和勞動,反對遊手好閒、好吃懶做、揮霍浪費。他勸喻人們要善於區分善與惡、是與非、真理與謬誤。他還無情地揭露了當時的伯克、政府官吏的貪婪和腐化,對勞動人民的疾苦深表同情。他提倡人們要學習文化知識,尊重學者,以知識清除愚昧。主張以科學知識治國,君主賢明施仁政,關心百姓疾苦,才能使人民安居樂業。馬哈茂德·喀什噶里是維吾爾族文化史上有巨大貢獻的學者,在國內外學術界享有崇高的聲譽。他的另一部語法著作《突厥語薈萃》已失傳。他約於1105年在喀什噶爾逝世。
編輯本段

保護現狀

1983年經考古發現其陵墓坐落在今喀什地區疏附縣烏帕勒鄉阿孜克村的一座小山丘上。現被國家一級保護單位。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