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簡介
馬行之,著名醫、易、道、禪傳統文化學者,中國書法養生首席專家,書法家、畫家、詩人、作家。國家文化部藝術鑒評審員,中國民間藝術品評估委員,博士生導師,中國書法養生院院長。其書法創作以古象形文字為基,自然萬象為意,傳統諸師為行,當代諸家為悟,創立了意象形篆及養生書法新體;其繪畫以心、意、形、法獨步其道;其創作忌寫唐詩宋詞等句式,出口成章,即吟落句,因人賦詩,感氣臻聯,落筆聞掌;創立了中國書法養生學體系。
學術
受中醫世家傳承,幼時即習《藥性賦》,誦《湯頭歌》,稍長隨家祖懸壺濟世,抄方診疾。精心致力中華傳統文化研究數十年,並赴多國講學,弘揚中華文化。
其中醫著述有“白話全譯本草綱目-全四卷”、“白話通解黃帝內經-全五卷-世圖版”、“中國自然療法叢書”、“傑世堂醫案”“馬氏懸壺集粹”“馬氏四科全書”“對症備要”等;易學著述有“易學釋玄”、“大道行徑”等;並創立了中國書法養生理論體系,著有“中國書法養生學”和“中國書法養生(附光碟)”等著作。
其書法創作以古象形文字為基,自然萬象為意,傳統諸師為行,當代諸家為悟,化天地之神氣,人間之瑞氣,萬物之靈氣,創立了意象形篆及養生書法新體。其繪畫以心、意、形、法獨步其道。其創作忌寫唐詩宋詞等句式,出口成章,即吟落句,因人賦詩,感氣臻聯,落筆聞掌。出版有“書法古意新觀”、“行之書畫作品”、“跨越千年行之真品”等;其作品獨創性極強,為首位華人獲批在法國蓬皮杜藝術中心辦展者;多次在海外和內地展覽,被國內外專家、學者、政要及藏友和眾多博物館院收藏。
書法藝術
意象書法(簡略)
書法藝術的本質構成,和其他所有藝術一樣,都離不開客體與主體兩大方面內容,前者是藝術的軀體,後者是藝術的靈魂,兩者相輔相承,缺一不可。軀體的健壯要靠時代的濡養,主體的發展要靠靈魂的升華。同時就萌生了汲傳統文化陰陽五行之精,溶天地、人體、物體造化之形;漱人體大腦、四肢、百骸之意;衍自然、生髮、平衡之道的思想來。
中國書法藝術是中國特有的社會事物形象——方塊漢字造型形象為反映對象。由於藝術內容的客體部分總是取決於它反映對象,所以反映對象已經確定,我們就會清楚地看出,中國書法藝術在客體方面的內容,是書法家再塑造的漢字造型形象。對一門藝術來說,放映對象提供的僅是原始素材,它如果不經藝術家的“再塑造”,就永遠是游離藝術宮殿之外的原始素材,不能成為藝術宮殿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
書法家的審美意識,也就是書法家藝術的主題內容。具體包括審美理想、審美傾向、審美趣味、審美情感等,而不是什麼政治意識、倫理意識等。在中國書法藝術領域裡,其客體與主體是相輔相承,共存並處的。康有為先生在《書鏡》里所提到的“形學”,亦指書法是漢字的塑形。既是“形學”,它能物化的東西,必然不能是太具體,太朗晰的東西。正是由於“形學”的獨到之處,使中國書法有了更廣闊的發展空間,使人們欣賞書法之時,不用太刻意的去認,而要自然地去“悟”,“悟”出書品真味,“悟”出一個書法國際化的新天地。
在書寫工具獨特魅力的中國書法中,用羊毫、狼毫、兼毫做成的錐形筆,記述了中國幾千年的文明史和幾千年的書法藝術史。在濃墨、淡墨與潔白的宣紙間相得益彰,再鈐上朱紅印文,奏出了一曲絕妙的交響。行之先生的書法中濃墨淡墨有著各自的魄力與神采,濃淡疏密有致,運用得體,如自然天成。從創作意識上說,書法線條唯我獨尊,不懈旁騖,這就是書法的魅力。行之先生在書法線條的質量上要求極高,在運用中,時疾時頓,丰姿多采,變化萬千。當然在用多變的線條,則是依據這些線條所形成的結構,卻不必都是標準化的文字結構,而是具有個性,富於獨特價值的布局。書法的揮寫過程是一次性的、不可逆的,那么它的基本構成元素就是持續的線條行進,而線律、起伏節奏,線形、運動方向,線質、內涵的充沛與否,必然是結構賴以生存的根本。
書法養生(簡略)
中國養生學,道、儒、釋三足鼎立,儘管三家養生法各有偏倚,但有一點是他們同時具備的,那就是中國書法養生的內容。
書法養生就是以傳統的中華文化和中華藝術的淵源為根本,用毛筆作為寫煉工具,以中醫相關理論為指導,攝入其精微營養以互補融滲,遵循書法養生法則,追求“天人合一”思想,努力推動人體的平衡協調。以達到文(字)美體健,祛病延,同時也起到預防疾病,即中醫典籍所講“上工治未病”之目的。
書法養生本身就是一個自始至終的練氣過程,在書寫前準備時就要放鬆體態,調節呼吸,納新氣,吐濁氣,平靜呼吸。在書寫中亦是行正氣,驅邪氣,調理陰陽五行之氣。隨著書寫節奏的變化,輕重緩急躍然紙上,亦自然地對人體氣機進行著調節,使體內陰陽得以升清降濁,心腎得以相交相濟,臟腑經絡等得以正常運行。氣本身除受先天稟受之外,在後天也得以充養,除攝取自然界的各種食物、水、陽光和空氣,即天地之氣外,書法練氣的過程亦是最好的煉養。
作品賞析
書法
繪畫
雙棲(2002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