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蛉

馬蛉

馬蛉是日本鍾蟋的俗稱,遍布我國南北各地,是極為常見的蟋蟀類鳴蟲,也是著名的金聲鳴蟲之一。體長17毫米左右,體前窄後寬形如黑色瓜籽,頭部很小,黑褐色,後頭區有 3 個寬淺色斑,中斑前端有一對清晰的水滴狀斑,但常不明顯。下顎須細長、黑色。觸角細長,柄節和梗節黑色,鞭節基半部白色,端半部褐色。

形態特徵

馬蛉 馬蛉

前胸背板前窄後寬,背區凸凹不平,中部和兩三角形斑周圍淡 黃色,三角形斑後方有 5 個淡黃色斑,中間的 3 個圓形,兩側的兩個條形,側葉黑色。觸角除第一、二兩節黑色外其餘皆白色。

足細長,各足腿節端部黑色,其餘部分淡色(淡黃色至談褐色),前足脛節內、外側各有一卵形聽器,後足脛節背側有 3 對亞間距,亞間距之間及上方生有許多小刺。

雄蟲前翅遠長於腹部末端,前狹後寬,茶褐色,翅脈色淡,斜脈 5 條,發音刮脈基角處還有數條小脈。發音鏡很大,寬大於長,內有 2 ~ 3 條分隔脈。端區由許多不規則的小室構成。雌蟲前翅似枯葉狀,略長於腹部。背區脈呈不規則網狀。產卵器約於後足腿節等長,產卵瓣長10mm 。

生活習性

馬蛉遍布我國南北各地,是極為常見的蟋蟀類鳴蟲,也是著名的金聲鳴蟲之一。飼養玩賞者眾多。每年鳴蟲愛好者們購入的馬蛉不計其數,但很多朋友不熟悉馬鈴的生活習性,把它裝於木盒或者有機蟲具中飼養,大大縮短了它的壽命。故此,就馬蛉的飼養環境問題,我們有必要展開深入的分析和探討。

從原生環境來看,馬蛉多棲息於地表落葉和瓦片等覆蓋物之下。由於是夜行鳴蟲。自然有避明趨暗的特徵。在有些特殊的環境裡,部分個體也棲息於陰暗的斷壁殘垣的縫隙和樹根裂縫裡。這些地方濕度較高。當夜間,雄蟲則會出現在比較顯眼的矮牆和樹幹基部高舉雙翼鳴叫引誘雌蟲。

由此,我們對馬蛉的生存環境可以做出一個基本的概論。即:光線微弱,有一定濕度,通風良好的環境 。

地理分布

北京,山東,江蘇,上海,浙江,湖南,福建,台灣,海南,廣西 。

飼養技巧

蟲具選擇

罐

在飼養的過程中,我們可以以此為依據來布置馬蛉的蟲具內環境。首先要選擇正確的蟲具。鳴蟲界有句俗語:叫擇圓棄方。意思是圓型的蟲具由於沒有死角,能夠更好的保證鳴蟲肢體的完整性。

適合馬蛉的蟲具有叫罐,瓦罐和紗罩瓷罐三種。

蟲具的內容空間的大小越來越受現代蟲友們的重視。廣器優小居,普暖勝狹溫。相對較大的內容空間給鳴蟲較充分的轉寰迴旋的餘地,鳴蟲可以自由的活動,充分的舒展六肢,自潔觸角,尾須等。蟲也不容易沾染到蟲具內放置的食物。優點是顯而易見的。

針對馬蛉的普遍體型 2厘米。根據金聲鳴蟲的蟲具最理想空間是圓型,直徑等於蟲體程度的5.5倍左右。我們可以得出,最適合馬蛉的蟲具空間應該在直徑12厘米左右。瓦罐和紗罩瓷罐一般都能滿足這樣的要求。

罐內設施

罐內設施主要分為三個部分。一是飯板,二是水盂,三是棉球。

罐

飯板和水盂是馬蛉飼養過程中必不可少的設備。當然,蟋蟀飼養還有一個蛉房。馬蛉是不需要蛉房。 飯板用來盛放食物,水盂用來裝水。而棉球就是把脫脂棉的小團浸入水盂中,使其吸滿水分,更起保證濕度的作用。三件套,就這么簡單。

有些玩家喜歡墊葉子,當然是可以的。但不要使用常見的蔬菜。因為常有農藥沾染。最好用新鮮的竹葉或者桑葉。某些薔薇類的果樹葉子也可以。白菜夜含水分較多,馬蛉容易過度啃食而不吃備用的食物。造成拉稀現象,所以不推薦使用白菜葉。

在擺放上,飯板和水盂應該放置在蟲罐的中央位置。把周圍的大部分圈位留給馬蛉爬行活動。

清潔技術

每天清潔的時候先將馬蛉用扣網提出,然後再清理蟲罐,洗淨飯板後加入新食物。洗淨水盂換新的開水或者礦泉水。然後再加入新的棉球。有墊葉的朋友則須更換乾枯捲曲的舊葉,墊入新鮮的葉片 。

注意事項

飼養 飼養

必須注意的是無論用哪種罐器飼養馬蛉,都不能墊土,因為土裡微生物眾多,潮濕環境下蟲容易感染黴菌死亡。另外一方面。潮濕的土壤還會滋生紅蟎。

馬蛉雖然對濕度有一定要求,但同樣需要乾爽的底板。過分潮濕容易造成它纖細的足尖部分腐爛缺失。馬鈴是地棲鳴蟲,而且喜歡在潮濕陰暗的草根和磚瓦下面活動,根據馬鈴原棲息地的環境,個人飼養秋馬鈴都是蟋蟀罐裡面的,放一個飯板,一個水盂,水盂的作用主要是增加蟋蟀罐內濕度的,效果還不錯,切記不可對蟋蟀罐內噴水,這樣會導致馬鈴前翅霉變,爪花潤爛。冬馬鈴飼養在搪底的黑蟲葫蘆內,由於搪底的成分主要是黃泥,所以吸水性比較好,可以每天點幾滴清水讓其吸收,不可過多,如果搪底出現潮濕甚至吐水那就是水多了!

一般瓦罐養馬蛉最好。內徑11厘米。內置水盂和飯板。資深玩家一般會放一小團部分吸水的脫脂棉球於一側。用來調節濕度。盆內其他地方不能噴水。以免太潮濕導致爛足尖和翅膀發霉 。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