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害概述
馬藺學名 Iris iactea Pall. var.chinensis (Fisch.)Koidz.別名馬蓮、馬藺花。屬鳶尾科多年生草本植物。以花、種子及根入藥。馬藺花有清熱涼血、利尿消腫功效。全國均有分布。
病害症狀
主要為害葉片。夏孢子堆生在葉的兩面,大小0.5~1×0.3~0.5(mm),初埋生在馬藺表皮下,後露出,肉桂色。後期在葉兩面產生冬孢子堆,大小0.5~2×0.2一0.6(mm),後外露,黑色,邊緣有寄主表皮殘片。
病原特徵
Puccinia iridis(DC.)Wallr.稱鳶尾柄銹,屬擔子菌亞門真菌。夏孢子球形,黃褐色,有刺,大小25—32×20一26(μm)。冬孢子橢圓形或棍棒形,黃褐色,大小34—61×13—23(pm),雙胞,柄褐色,不脫落。
傳播途徑和發病條件
南方該菌主要以夏孢子越夏,成為該病初侵染源,一年四季輾轉傳播蔓延;北方主要以冬孢子在病殘體上越冬,翌年條件適宜時產生擔子和擔孢子,擔孢子侵入寄主形成銹子腔階段,產生的銹孢子侵染扁豆並形成皰狀夏孢子堆,散出夏孢子進行再侵染,病害得以蔓延擴大,深秋產生冬孢子堆及冬孢子越冬。北方該病主要發生在夏秋兩季,尤其是葉面結露及葉面上的水滴是鏽菌孢子萌發和侵入的先決條件。夏孢子形成和侵入適溫15—24℃,10—30℃均可萌發,其中以16—22℃最適。日均溫25℃,相對濕度85%潛育期約10天。扁豆進入開花結莢期,氣溫20℃以上,高濕,晝夜溫差大及結露持續時間長易流行,苗期不發病,秋播扁豆及連作地發病重。南方一些地區春植常較秋植髮病重。
防治方法
(1)種植抗病品種。提倡施用日本酵素菌漚制的堆肥或充分腐熟有機肥。 (2)春播宜早,必要時可採用育苗移栽避病。(3)清潔田園,加強管理,適當密植。(4)發病初期噴灑15%三唑酮可濕性粉劑1000-1500倍液或50%萎銹靈乳油800倍液、50%硫磺懸浮劑300倍液、25%敵力脫乳油3000倍液、70%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加15%三唑酮可濕性粉劑2000倍液、30%固體石硫合劑150倍液、12.5%速保利可濕性粉劑2000一 3000倍液、10%抑多威乳油3000倍液、80%新萬生可濕性粉劑500一600倍液、6%樂必耕可濕性粉劑1000-1500倍液、40%杜邦新星乳油9000倍液,隔15天一次,防治1次或2次。採收前5天停止用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