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情簡介
在雲南西北蜿蜒的紅土路上,緩緩的走過來這樣一支隊伍:五十幾歲的法官 老馮,即將因政策變動而離開工作崗位的摩梭族書記員楊阿姨,第一次下鄉參加馬背法庭的彝族大學生阿洛。隊伍的最後,是他們的特殊成員--一匹老馬。
在普米族的山寨,老馮熱心的處理了豬拱罐罐山的事件,在摩梭人的沼澤,阿洛因為不慎,丟失了象徵國家權利的國徽,老馮一行人求助當地的女長老,終於找回了國徽。最後,他們走到了阿洛新娘子的家鄉,在這裡,因為一個意外發生的小案件,他們的命運和情感發生了一系列的變化:由於和老馮的見解和看法的不同,阿洛帶著新娘子逃跑了,背叛了這條在他看來沒有前途和希望的路。退休的楊阿姨留在寨子裡了,失去了相濡以沫的夥伴,忽然衰老的老馮一個人走上了那條孤獨的路 。
演職員表
演員表
角色 | 演員 | 備註 |
李保田 | 老馮 | |
呂聿來 | 阿洛 | |
楊亞寧 | 楊阿姨(老楊) | |
李延良 | 姚昌 | |
曹文珍 | 新娘 |
職員表
出品人 | 詹軍、劉傑 |
製作人 | 劉傑、徐小明 |
導演 | 劉傑 |
編劇 | 王力扶 |
攝影 | 張皓 |
剪輯 | 廖慶松 |
美術設計 | 曹家安 |
( 以上資料來源)
角色介紹
| |
| |
|
( 以上資料來源)
幕後花絮
•因此影片最初的一百多萬投資都是劉傑自己出的 。
•影片大量展現了少數民族風情和美麗的雲南景色 。
•影片是演員李保田離開銀幕八年之後的首次回歸 。
•本片是導演劉傑的處女作,按照通常習慣,主演的名字會處理得比導演顯著一些,李保田看完影片後當場提了一個意見,導演的名字應該放在前面 。
•李保田提前半個月到劇組,就為了曬一個當地的膚色,拍了40天戲,全身脫了兩次皮 。
•有一場戲,要求李保田呈現喝醉酒的狀態,他連續4天都真喝,實際上在高原上,他一喝酒就頭疼得睡不著覺 。
•影片入選第63屆威尼斯電影節“地平線單元”是通過網上報名參加威尼斯電影節的,寄去的也是一個作品的“草稿”,當時並沒有抱太大的希望,沒想到後來卻接到了威尼斯電影節主席馬可·穆勒的電話 。
獲獎記錄
時間 | 獎 | 具體獎項 | 獲獎方 | 備註 |
2006年 | 第63屆威尼斯電影節 | 地平線單元獎 | 劉傑 | 獲獎 |
2007年 | 第7屆華語電影傳媒大獎 | 最佳男配角 | 呂聿來 | 提名 |
最佳女配角 | 楊亞寧 |
幕後製作
創作背景
本片靈感來自於2008年8月《南方周末》做的一起專題 ,講述西南邊陲山區的基層法官們,騎著馬翻山越嶺到山林深處百姓家裡開庭斷案的故事。報導的圖片展示了一個流動法庭在村里審案子的場景,與平常熟悉的法官形象有巨大的落差。看到報導後,劉傑發現還有法官用這樣的方式去辦案,真的感覺很震撼,他被這種鮮為人知的生活原生態深深打動,報紙上的畫面就停在他腦子裡,揮之不去,就很想把這些用膠片記錄下來 。
拍攝過程
劉傑完全放棄了自己在《十七歲腳踏車》中彰顯的純熟的技法。他帶著攝製組來到人均年收入僅650元的深山老區,在那裡架起攝像機,不用任何技巧,無論攝影還是敘事,都是最原始的。講故事就是單線條平鋪直敘,什麼插敘倒敘循環敘事這些全都不玩,老老實實講老馮的一個星期。攝影上,不用任何廣角鏡頭,人的視角該多少,攝像的視角就多少,俯拍追拍都不用,只用自然光,單一的平視視角 。
影片評價
《馬背上的法庭》像紀錄片,又像故事片,這種藝術形式上的創新,非常符合威尼斯電影節藝術與人性的主題( 威尼斯電影節主席馬克·慕勒評) 。
《馬背上的法庭》的存在意義並不因為這是一部樸實的紀實電影,它更加深刻的意義是屬於中國城鄉法制史,屬於一個前進中的國家的。李保田以其本色演繹了一位基層法官,影片的可貴在於沒有把他塑造成讓人仰望的英雄,這些出現在國家公務員的題材上無疑是中國電影在意識形態上的進步( 新浪娛樂評) 。
《馬背上的法庭》沒有按著那種 “弘揚”、“歌頌”的主鏇律思路走下去,沒有講述什麼驚天動地的感人事跡,塑造什麼形象高大的英雄人物,也不僅只停留在揭示了我國司法體制在多民族山區的困境以及如何艱難的行進的層面上。能透過那些貌似主鏇律的表象看到電影具有的是一顆人文的核心。導演和編劇細膩而敏銳地捕捉到了各色人等真切的喜怒哀樂和獨特的民俗風情,讓影片飽含生活的質感,完全沒有此類電影往往主題先行、細節匱乏的弊病( 網易娛樂評) 。
《馬背上的法庭》的場景和故事架構很容易讓人想起霍建起拍的《那山那人那狗》,就像一碗色香味俱全的濃湯,味道醇厚而綿長。影片開頭鋪排得很有張力。主題一望而知是歌頌老馮這個基層法官的,但老馮的形象有血有肉,老馮首先是人,其次才是好人。辦案的方法沒有被炫染成高大全,反而有缺陷,工作上不能算成功,生活上更是一塌糊塗。但是他的真誠和善意誰也能感受得到。全劇的節奏和情感也控制得很好,細節很耐看( 深圳商報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