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爾特效應

馬爾特效應(Malter effect);有絕緣薄膜層的金屬,經過游離輻射處理後,金屬表面出現二次電子發射的現象,稱為馬爾特效應。這是路易斯·馬爾特於1936年發現的。

馬爾特效應(Malter effect)有絕緣薄膜層表面的金屬,經游離輻射處理後,從絕緣層表面有二次電子發射的現象,稱為馬爾特效應。這是路易斯·馬爾特於1936年發現的(1)。

1936年馬爾特(1)用電解養化表面的鋁,再經銫處理,經電子轟擊後,在附近設定,相對鋁為正極所構成的電路中,觀察到從鋁表面發射的二次電子電流。導致鋁表面出現正電荷和氧化膜的極化。隨收集電極電壓升高,二次發射的電流也增加。但有飽和的趨勢。

此後,經多方面繼續研究,出現馬爾特效應的條件在二方面得到擴充;

。游離輻射不僅可用電子轟擊;還包括離子,X-射線,極紫外,真空紫外輻射等,都可產生二次電子發射。

。不僅鋁表面,而且包括有絕緣層的金屬表面,都能發射二次電子。但不同金屬則有不同大小的發射係數。

參考文獻

(1)Louis Malter"The Film field Emission" Phys.Rev. 50,48-58(1936).

(2) Peter W. Hawkes(1992),Avances in electrnics and electron Physics.Academic Press.PP.31 ISBN 978-012-014725-0 Retrieved 10 March 2012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