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馬提尼酒(martini)產於葡萄牙,是一種馳名的酒。馬提尼酒實際是一種強化葡萄酒。即在葡萄酒釀製完成的後期,加入烈性白酒和蜜糖,將酒質改變,而成為另一種酒。變性的酒有人也將其劃入白酒類,屬於略乾辣的中性酒。 馬提尼酒在西方多作為開胃酒在飯前飲用,也可摻水加冰後飲用。其消費量遠不及白蘭地和香檳酒那樣大。用馬提尼酒加蛋白質和白糖,打成泡狀的“莎巴翁”,還是一款十分著名的甜食。歷史及名字來源
歷史
細細算來,馬提尼酒的歷史其實並不漫長。但就在這樣一段看似短暫的歲月變遷中,馬提尼酒卻用它不斷求新求變的品質追求,創造了一份能夠使自身接近某種永恆的輝煌成就。至於這個世界,也必然因為馬提尼酒的存在而變得更加精彩。事實上,在葡萄酒內加入香草的做法,至今也有好幾百年的歷史了。而早在150多年前的19世紀中期,位於義大利都靈市附近的一個名為馬提尼的家族,卻在反覆精研混合酒技術的基礎上,創製出了一種以自己的家族名稱來命名的新式酒品。這就是如今已經享譽世界的馬提尼酒。由於這種開胃酒本身有著低酒精度、精雅高貴而氣味芬芳的獨特品質,所以很快就在整個義大利流行開來,此後又在不斷的傳播中迅速得到了全球範圍內的極大推崇。從此,這種所謂的馬提尼酒終於流傳到世界的各個角落,同時也開啟了它征服世界更征服人心的全盛局面。
正像任何一個熟悉雞尾酒藝術的人都知道的那樣,古典的馬提尼酒是由4份伏特加或是金酒加上一份苦艾酒調製而成後,再以一枚橄欖、一片洋蔥或是檸檬皮作為裝飾的一種混合酒。如果想要得到一杯級乾的馬提尼,那么調製時只需要再用一點點苦艾酒配以6份金酒或伏特加就可以了。也正是由於馬提尼酒所具有的這種獨一無二的“三角形”配製原則,可以產生各種各樣的變化,所以這一類型的雞尾酒一直以其極為“性感”的誘惑力,吸引著來自全世界的熱烈關注,並也因此受到了始終如一的廣泛青睞。
名字出處
關於馬提尼酒的具體出處一直存在著眾多說法,這些各種各樣的觀點中,最為突出的一種解釋是一位名叫布朗(O.H.Brown)的人於1884年在一本名為《現代酒吧招待員(the Modern Bar-tender)》的書中首次予以提出的。在這本書中,馬提尼酒被描述成一種由庫拉索酒、苦味藥酒、金酒和義大利苦艾酒混合之後形成的調和物。而在隨後的1977年出版的一本名為《邦維—萬特的同伴(The Bon Vi—vant,s Companion)》的著作中,也再次出現了關於這種簡單的雞尾酒的文字記載。這些史料都證實了“馬提尼”酒這個名字確實是因為“馬提尼索拉”公司這個義大利最為著名的烈酒生產廠商的名稱而具體得名的。儘管該公司現在已經改名為“馬提尼羅斯”,但它早在1829年就已經開始了對於泡製藥草的苦艾酒的生產,卻是一個不爭的事實。
在此後的150多年中,馬提尼酒不斷進行著調製技術和具體口味的改變和革新,並在這樣的一個過程中持續得到了全世界的最大認可。即使是在21世紀到來後,這份只由馬提尼酒所獨享的榮耀與輝煌,也沒有受到一絲一毫的影響。
也許還會有人針對馬提尼酒的短暫歷史提出質疑,並因此誤認為它在今時今日所享有的尊崇地位將無法經受時間的考驗,但事實顯然勝於所有的言論和臆測。因為馬提尼酒早已用它的品質和內涵證明了一切,並注定將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贏得最終的一切。
?
馬提尼的誕生
?19世紀晚期,一位旅者在赴加利福尼亞馬丁內斯的途中,來到舊金山的西方酒店,要求調酒師為他準備一款特別的飲品。豈料這位調酒師競是當時的傳奇人物傑里·托馬斯教授,因精於調製各種新穎別致的雞尾酒而聞名。1872年,他為調酒師編寫的馬丁內斯調製手冊出版,由此而被公認為業內權威之作。另一個傳說則發生在義大利的利古里亞,馬提尼的名字在那裡至今仍家喻戶曉。不過,如同很多傑作一樣,馬提尼的發明者很可能並非一人。不過,有一個事實無可爭議,那就是,一直以來馬提尼都與一些重要事件或人物聯繫在一起,其中就包括與小約翰·D·洛克菲勒的淵源。從71歲開始,小約翰就沒有一天離開過他心愛的馬提尼,數十年不曾偏廢,直到98歲去世。現代美國版馬提尼由杜松子和苦艾酒混調而成,該調法源於威尼斯的哈里酒吧,獻于海明威,因為他是這家酒吧最著名的常客之一。
在最初的馬提尼酒調製法中,杜松子與苦艾的比例為2:1,然而,這樣的馬提尼在當時卻並不為人所青睞,有些飲者偏愛杜松子酒濃郁的澀味,對以諸如義大利苦艾為基礎調製成的甜味馬提尼並不感冒。於是,調酒師改進了馬提尼的調法,將杜松子酒與苦艾酒的比例調整為5:1或更高,而對於那些熱衷於乾馬提尼的飲者,杜松子與苦艾的比例更是高達15:1。
對於初品酒味的人而言,純杜松子酒的味道可能略嫌過辣,難以受用。因此,調酒師經常會用伏特加取代杜松子酒調製各種大眾口味的馬提尼,如蘋果味或朱古力味。苦艾酒的用量也大為減少,調酒師甚至會真的只把一滴苦艾先行倒入馬提尼杯中搖晃,讓苦艾的氣息附著在杯壁上,再把杯中剩餘的苦艾全部倒掉,最後才加入純正的杜松子酒或伏特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