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馬山集》是聶紺弩的舊體詩小集,他自選自編,署名“疳翁”,有一九六二年三月的小序。沒有出版,只有他自己手抄的稿本一小冊。《馬山集》手抄稿本在“文革”中與別的書刊一起被紅衛兵抄去。當時青島一個高三學生陳繼明(現在是青島膠州灣書畫社社長陳博州)大串聯來京,住在北京市一個中學裡,偶然從該校紅衛兵抄家來的書報堆里“偷”得這個手抄稿本,後來輾轉尋訪,查明署名“疳翁”就是聶紺弩。那時聶紺弩已經逝世,他至死也不知道這本小冊尚在人間,有人珍藏。
相關問題
訊息公布後,關心的研究者注意到,此集所收三十來首詩,後來都曾由作者自己陸續公開發表,或經研究者陸續搜尋到,並無特別的佚詩。研究者集中注意兩個問題:第一,聶紺弩為什麼編此一集?他為什麼從來沒有向任何人包括他最親密的詩友談到過?第二,《馬山集》之名何所取義?解決第二個問題,有一條線索,就是疳翁的那篇小序。小序含蓄恢詭,論者各加以推闡,雖未必能全得原意,大致也差不多。
更難的問題是第一個:聶紺弩為什麼編此一集?他為什麼從來沒有向任何人包括他最親密的詩友談到過?
本來這也不成為問題。詩人自編詩稿,拿不拿給別人看,隨他自願,不給別人看也沒有什麼奇怪。可是,聶紺弩自編詩稿,從第一本《北荒草》起,是喜歡拿給朋友看的,而且據說動手編《馬山集》還在動手編《北荒草》之後,於是這就成了難解的問題。
包立民先生就是這樣提出問題,他在《<馬山集>失而復見始末記》中說:
《馬山集》的定稿日期是1962年3月,介乎《北荒吟草》的初稿和修訂稿之間……可見,六十年代的聶紺弩,曾經彙編了兩部手抄詩稿,一部是《北荒吟草》,另一部是《馬山集》。《北荒吟草》,盡友皆知,有些友人還得到他署名惠贈的手抄本或油印本。可是《馬山集》卻無人知曉,連他最可愛的兩位學詩的老師和心腹好友也無例外。這是為什麼?
包先生是根據曾經見過《北荒吟草》稿的史復(羅孚)先生、徐城北先生兩位多年後的回憶,算出《北荒吟草》“初稿編成於1962年春,修訂稿完成於1963年”,才確定《馬山集》編成時間為“介乎《北荒吟草》的初稿和修訂稿之間”,才提出這個難以解決的問題:既然動手編輯在先的《北荒吟草》廣泛送給友人看,動手編輯還稍在後的《馬山集》為什麼秘不示人呢?
由此可見,《馬山集》與《北荒吟草》的編輯究竟誰先誰後,是個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