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寶基

馬寶基

財富不是天上掉下來的.而是靠毅力和勤奮積累的。既沒有在高等學府接受教育,又沒有良好的社會關係的馬寶基,就憑著自己的毅力勤奮,集老闆、工人、推銷員於一身,歷盡滄桑,幾經拼博,終於創立了自己的眼鏡王國,在香港他被謄為“眼鏡大王”。

人物經歷

馬寶基祖籍潮州,1959年隨家人到香港。他在六兄弟中排行第四,為幫助兩個弟弟求學.不得不外出尋求出路,幫補家計。他遇到了一位在眼鏡廠當工人的同鄉,於是隨他到廠里做學徒。

一年後,馬寶基認為“工字不出頭”,於是他以1000元的微薄本錢,用手挫、刮、磨等原始方式,在觀塘雞寮安置區設定山寨廠,開始了眼鏡生產的創業。1975年,馬寶基在山寨廠煎熬了15年之後,集腋成襲,用積累的3.5萬元在觀塘開源道租了一間3500平方米的廠房,才名副其實地擁有一間製造眼鏡框的工廠,並命名寶光,標誌著馬寶基開創的眼鏡業生產已露出一道曙光。

香港的眼鏡製造業,到了197S年已積40年的發展歷史,可只是在東南亞地區獨領風騷,對歐、美等國,只能望洋興嘆。

然而,馬寶基一搭起眼鏡業基架,便瞄準歐美市場,作出戰略決策:生產“手工板材架”,即塑膠架,這 在當時風靡一時。馬寶基的決策依據是:首先,無論是亞洲抑或歐美,隨著文化科技的發展,城市人口的 增多,眼鏡的需求將會持續增長;其次,隨著社會的發展,人類財富的增加,市場需求必然向高檔次發展,眼鏡將會由實用功能向實用裝飾綜合功能發展;第三,歐美產地工資昂貴,而眼鏡製造手工要占50%,屬於勞動密集型的輕工產品,因此,香港相對便宜的生產成本會使產品具有較強的競爭能力;第四,隨著工業的發展,機器代替手工已經有了很深的基礎,現有的眼鏡製造商多以機器加工代替手工,檔次卻比不上手工。後來的發展證明,馬寶基的這一戰略考慮,可謂老謀深算。

1976年,一個到香港做玻璃進口的美國客戶,意外地發現香港的眼鏡框設計獨特,手工精細,而且價格便宜。於是,馬寶基就有了第一位美國客戶和第二位美國客人。

隨著美國市場的小批量訂單的光顧,馬寶基知道自己的預測是正確的,歐美的市場將會很大,只要自己的產品夠檔次,夠質量。馬寶基自己有多年的眼鏡製造經驗,是內行的專家。於是匠心獨運。這樣他的產品首先在美國站住了腳,僅頭兩年,就淨賺40餘萬港元。他的寶光也已初具規模,員工超過30人,業務發展步伐穩健,算是走上了正規生產、經營的軌道。

這只是馬寶基事業的起步,而他實施“島外擴業”,挺進大陸則使他的事業突飛猛進。

1981年,祖國大陸開放,他便藉機在深圳設廠,但兩年後他發現外商紛紛投資到深圳,便預感到勞工將會短缺,而以手工為主的眼鏡製造業,勞工很重要,經過再三考慮,他撤出深圳,轉而家鄉潮州開設了第一家港外眼鏡廠。這一次又證明了馬寶基的發展眼光,進入80年代,香港的勞工也不斷短缺,加上香港的廠房價格昂貴,對於勞力密集型的眼鏡製造業極為不利。馬寶基認為,若不利用大陸的廉價勞力資源,香港產品在本港市場的競爭力會大為削弱,更談不上打入國際市場。

1985年後寶光進入了一個全盛階段,訂單不斷,馬寶基決定擴大生產規模,便在汕頭潮陽縣建設35萬平方米廠房,先後開設了馬田(里美)眼鏡製造廠、馬田(雙風)眼鏡製造廠、馬田(和平)眼鏡製造廠、和平區塑膠眼鏡製造廠等,連同香港的6萬平方米廠房一併進行生產。從此,寶光眼鏡暢銷國際市場,生意越做越旺。

馬寶基從一個“山寨工場小於”發展成為香港屈指可數的“眼鏡大王”。無疑,馬寶基是成功的,談到成功他曾這樣說:“做生意不是只求一次過,最重要是你保持客戶的信心。客戶能夠在交易中取得利潤,自然會對你保持信任。”他還指出:“寶光的宗旨始終是一貫忠誠服務。”

馬寶基維繫客戶信心的秘訣,首先是保證產品質量。憑著30多年從事眼鏡製造的經驗,他對產品的要求極為嚴格。他要求每一件產品都符合顧客配戴的需要,做到盡善盡美。正是這種要求,使他躋身國際眼鏡框生產商的行列,不少世界知名的眼鏡入口商,如雷朋(Ray-Ban)等都是他的大主顧。

其次是穩定產品價格,不做投機生意。這是馬寶基以維繫顧客信譽的核心。商場之上,先以平價招徠顧客,待市場看好後逐漸提價的投機做法歷來很普遍。但馬寶基視為險境。他說:“這種做法往往導致客戶方面要修改舊價格表、重新修訂售價而增添麻煩,無形中造成損失。”於是他自行生產裝嵌眼鏡框的金屬配件。在焊絲及銅線的配件可以穩定供應後,他已無需考慮配件價格受到外來的波動影響。價格始終穩定。其三,是只守製造業,而不染指批發和零售等業務。這是馬寶基成功的另一法寶。也是他在商場上恪守的商業道德,不超本身的製造範圍。賺取客戶的利益,因而得到更多的客戶。馬寶基根據不同客戶定出不同的價格,使各方的利益基本上得到平衡。他向各方客戶公司表明,自己有能力兼營批發和零售業,但絕對不去做,只守製造一業。他的這一卓有遠見的措施,給買主以遠大信心,使自己的業務得到穩定持續發展。客戶由最初的2家發展到100多家。

這些成功的因素中更主要還是那堅毅不屈的精神和勤奮工作的態度,使馬寶基幾經風雨,從一個昔日以1000元積蓄開辦“山寨工場”的窮小子,變成了今日營業額年近2億元的全港最大眼鏡框出口商。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