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環境
馬場鄉位於貴州省織金縣東部,東與清鎮市、平壩縣隔河相望,西與牛場鎮接壤,南與營合鄉毗鄰,北連自強鄉為界。地理環境優越,土地肥沃,礦產、旅遊、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豐富,具有織金“聚寶盆”之稱。
離縣城織金58公里,素有織金東大門之稱,是外界觀察和了解織金的視窗。全鄉總面積73.1平方公里,地理坐標:東經106°04′,北緯26°37′,海拔1395米,屬於亞熱帶濕潤氣候,冬無嚴寒,夏無酷暑,一月平均氣溫3.7℃,七月平均氣溫22.2℃,年降雨量1290毫米,年均日照1070小時,無霜期290天。
人口民族
7133戶26119人。其中:非農人口531人,勞動力總數15705人,總耕地面積18060畝,其中田4885畝,土13185 畝,全鄉多民族聚居有漢、苗、彝、白、布依、仡佬、蒙古、穿青等民族,少數民族(含穿青族)占總人口的52%。
歷史沿革
古時進京、進省城的官道途經於馬場,那時,馬場雖有居民集住,但無集市,有一人名叫陳谷戛,便議以甲子馬日同約趕集,由此逐步形成一個經濟貿易與物資交流的場區,古時又稱谷戛馬場,相沿至今,陳谷戛其人古墓至今猶存;解放後,1953年建鄉,仍叫足麥鄉,1956年高級社時叫馬場管理區,1958年公社化時改為馬場人民公社,1983年建鄉時改為馬場鄉政府,轄馬家屯、雞場壩、馬場、陳家寨、過弓、小河等6個村,1992年“建、並、撤”時,將凹河鄉的關上、中心、營上、龍井四個村和大陌鄉的布底、文豐、大陌、台子四個村並歸馬場,統稱馬場鄉人民政府。隨著社會主義建設的蓬勃發展,1962年,修通清織公路,貫穿鄉境,直達貴陽,從此,促進了馬場這一地區的經濟、文化、交通、商業的發展。
礦產資源
馬桑林礦區鋁礬土儲量998萬噸,小河礦區鐵礦石儲量425.8萬噸,硫鐵礦400萬噸。全鄉境內煤炭儲量1.27億噸,重晶石、矽礦、磷礦等都極為豐富。
農業
馬場海拔低,氣候溫濕,農田肥沃,易於農作物生長,品質好、產量高,現代農業技術推廣早,科技種植、科技養殖初具規模。
工業
全鄉非煤礦山礦點7個,招商引資開採原煤煤礦3個。其中:嘎水井煤礦投資整改正式生產運營。自強電站,中央直屬企業中鋁公司的進駐,未來“廈蓉”高速公路的貫通,將為馬場經濟的騰飛插上“比翼”的雙翅。
旅遊
馬場地處畢節“百里烏江畫廊(東風湖)景區”上游,水陸暢通,托於東風湖和“西電東送”國家重點工程引子渡庫區,自然景觀獨具特色。以奇山、秀水、峭壁、險道聞名。其間有梯田風光、東風湖水韻、鬼斧神工的兩扇門、大陌田園風光,丁宮寶古驛道、畫眉屯古城遺址等自然、歷史景點。有資料記載,凹河遍布丁寶楨早年足跡,吸引了不少有名地質學家,如丁道衡;許多美麗傳說,如白水小河傳奇,神仙洞傳說流傳至今;90年代《李世光》劇組選鏡於此,有作家著詩集《凹河月》靈感均源於馬場。非物質文化豐富,河尾巴民情風情:苗場歌舞、蘆笙節、跳花、划龍舟等,傳承久遠的民族藝術,編織與蠟染。教育基礎設施逐步完善,馬場中學,馬場中心校等中國小的發展壯大讓我們看到了馬場的希望和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