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1952年9月,將劉普鄉、英武鄉合併建成劉普區,區治所設在舊普安(今盤縣劉關鎮舊普安村),馬場屬劉普區管轄。1956年,各級始建黨組織,馬場鄉全稱是中國共產黨馬場鄉總支部委員會。1962年底,馬場與十路兩管理區合併建十路人民公社, 治所設在長沖頭。1963 年撤消大公社,馬場鄉恢復原貌稱馬場人民公社, 1992年4月, 除原馬場小鄉地域范用外,將原十路鄉的黑生地村、十路村、石壩村、銀子洞村併入馬場鄉,建立馬場彝族苗族鄉,下轄16個行政村, 108個村民組。2004年並村後,轄11個行政村, 60個村民組。
盤縣馬場彝族苗族鄉位於盤縣東部,
國土面積
109.3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821公頃,喀斯特地貌 特徵突出,屬峰叢窪地地帶。
全鄉海拔
在 1400—2050米之間,年平均氣溫13.4攝氏度,屬亞熱帶濕潤氣候。全鄉轄11個村,60個村民組,總人口15375人,境內居住著漢、彝、苗、白等民族。在職職工80餘人,在崗教師200餘人。境內資源主要以石材居多, 石漠化逐步得到治理,但耕地瘦薄,農業產業結構單一。 廣大農民收入從傳統和養業尚規範化、合理化方向發展。良種良法深入推行。天麻有性繁殖栽培、花椒基地和洋芋、大蒜、辣椒等特色種植相繼成形。
社會保障
體系不斷完善,通信暢通,2008年,我鄉的社會救助保障體系趨於規範、合理,農村醫療機構逐步健全,95%的農村戶口參加新型合作醫療,並有專門的定點醫療機構,教育基礎設施和師資力量基本適應教育教學發展的需要。“兩基”工作順利通過省、市、縣檢查驗收。
社會治安良好,禁毒工作取得階段性成果。普法工作深入開展,民眾法律意識不斷增強。馬場鄉境內具有豐富的旅遊資源,非物質文化遺產得到保護,中國民間管樂一絕的大筒簫(已被列為貴州省非物質民族文化保護遺產,並向國家申報);直簫、苗家蘆笙舞、趕鼓舞、刺秀、口弦、民族對歌、盛大傳統的“採花節”。隨著省、市、縣各級部門扶貧力度的加大,新農村建設有條不紊,馬場鄉文明村寨、道路交通,水利建設、種養殖業等已邁出堅實的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