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坡清真寺

始建於明初,位於威寧縣城中部馬坡。明朝時期威寧築城後,回民居於此處,以馬姓居多,故名。 馬坡清真寺,清雍正年間擴建一次。鹹豐六年,威寧知州袁治浚及城內漢族團丁血洗馬坡時燒毀,當時馬坡300多口回民全部罹難。光緒初年,當地穆斯林集資重建馬坡清真寺,但終未成規模。民國年間,在國民黨威寧政府任職的天津回族劉君芝、貴州普安縣回族金白淵二人承頭集資重建。1950年又被土匪所毀,後一直未得到重建。 現地盤被相關單位及部分居民占用,只余約100平方米空地、一間廂房、牆垣和殿基,1982年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簡介

貴州省鹹寧彝族回族苗族自治縣所屬城關馬坡清真寺,由貴州省政府撥款12萬元於1984年6月開工,進行修復,至1985年2月竣工。禮拜大殿上鋪綠色琉璃瓦,畫棟雕梁,內裝各式燈具,為典型中國古典建築。大殿前面是新式四層大樓,綠色圓頂,具有伊斯蘭教特有的建築風格。

現狀

具有悠久歷史的馬坡清真寺,毀於清鹹豐七年(1858)內憂外患的“鎮壓”中。現僅存的馬坡寺遺址,只剩有殘牆斷瓦和倖存的北廂。為了保存遺址,威寧彝族回族苗族自治縣委、縣政府廣泛徵求穆斯林民眾的意願,另在風景秀麗的北門河畔新建了城關清真寺 。

城關清真寺集東西方建築藝術特色於一身。寺院為前後一體組合,是中、西式相結合的造型。立於正面的是“邦克樓”,威寧回民統稱為“禮拜樓”。“望月亭”由頂層巨大的綠色穹頂作亭尖,渾厚的圓弧線與各層門窗的半圓拱門渾然一體,與西梁山的弧形山跡交映成趣。巧妙融入了阿拉伯情調的建築風格,一入門便引起人們對異國他鄉聖地景觀的種種遐想。

穿過廳堂,後面是以禮拜大殿為正中的四合院。正殿與後窯殿、南北廂毗連組合成挑檐拱脊、蜿蜒起伏的中國古典式建築群。正中軸線高朗挺直,兩翼結構垂直對稱,造型工整完美,結構堅實穩定,後窯殿立於大殿正後,到頂則以亭閣趨應,托起三層寶瓶。塔尖筆直地標識著正西麥加聖址天房“克爾白”的方位。

大殿前廊位於一米高的石階之上,寬闊明朗。正中為五級緩步石梯,天井與側大門甬道相連。這富有濃厚生活情趣的庭園風格,反映出回族穆斯林注重現實、追求完美情操的人生態度。

寬敞的大殿內廳裝飾素潔、典雅,乳白色的吊頂花板和內壁噴塑塗飾柔和、樸實。整個寺院沒有塑像和繪畫,後窯殿和正殿設有素淨的屏風,上嵌經文。

全殿以紅色地毯鋪就,在殿西北角陳放著可移動的亭閣“敏拜爾”,意為“宣教台”或“領拜台”。正廳的中軸線上懸掛著一組乳白色的吊燈,兩翼則是四組日光燈、壁燈,交相輝映,給樸實、素潔的殿廳帶來柔和的光明。

整個寺院,布局緊湊,莊嚴而柔和,華麗而淡雅,屹立於小河之畔、人民北路繁華路段,為威寧小城增添了一個新景觀。

文化

寺廟落成,有人贈長聯一副:

上聯:

從天穹擲落秀宇,幽庭深院,疏檐琉瓦,添得小城生姿,敢問是何方勝跡?攬古今雲靄,考烏撒書史,揭嶺背殘碑,有扎馬圖志,鄭和遣使,海瑞諫言,典赤政議,一教名流,隨滄桑變局百年興廢,樓閣庵堂。值中華之盛泰,撫斯民之抑情,川問暖色,匯新殿迴風,搖一湖翠波,掩半壁城霞,纏與長天爭皓月。

下聯:

借祥雲騰起飛龍,高梁橫臥,馬擺回首,攜卷萬峰湧來,驚讚此鴻篇巨誦。鑒先賢遺訓,閱世事興衰,聽過耳雄風,續康梁變法,逸仙倒清,毛公建制,鄧繼征鴻,瀛洲藍圖,乘高原爽氣備追前峰,芳草回春。綠故里之山色,添新歲之枯榮,葡泉礬珠,涌溪流遠逝,攜一片浮雲,掠兩行雁影,撲來湖光山色中。

對聯將數百年風雲變幻的歷史融匯其中,讚頌了歷代回民先賢為祖國統一、民族富強和文化進步作出的卓越貢獻。從扎馬剌丁的天文研究、鄭和七下西洋的對外聯繫到海瑞的剛正不阿、賽典赤·贍思丁的治政精神,對聯一一列舉,並謳歌歷代革新者、革命者的豐功偉績,把穆斯林的信念與國家繁榮富強緊密聯繫起來。 與草海之景、湖光山色相應,皓月既是景觀,亦是伊斯蘭教的象徵。清真寺的綠色和故里山色相依存,體現了回族民眾與其他民族團結和睦、共存共榮建設美好未來的決心。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