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西平縣是一個多民族居住的地區,除漢族外,有回、滿、壯、苗等二十八個少數民族成分,其中回族歷史悠久,人口最多。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西平縣回族和其它民族和睦相處,相互依存,共同發展,為西平縣的社會發展和安定團結做出了貢獻。
張坡清真寺,坐落在西平縣專探鄉雙河村小張坡。張坡清真寺始建於清末,原有禮拜大殿三間,北講堂屋三間,水房兩間,建築面積96平方米。1975年清真寺被洪水沖毀。1982年經回民民眾集資重建。現寺占地1畝,有禮拜大殿、北講堂屋、水房、大門等總計九間。
回族的宗教信仰
伊斯蘭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在中國舊稱之為“回教”、“清真教”、“天方教”等。西平縣的伊斯蘭教是隨著回民的遷入而傳入的。
阿訇是伊斯蘭教的宗教領袖,自伊斯蘭教傳入西平以來,全縣曾先後產生了一大批名載青史、流芳千古的優秀阿訇。如:李世傑、張海州、張慶林、呂全志、呂萬章、呂煥章、呂大衡、呂令智、李子英、呂存志、呂成真、呂全印、呂書慶、呂萬超、呂貫賢、呂小庭、黃常根等。他們不僅為推動民族的繁榮和發展做出了貢獻,而且為各民族的團結和睦、社會穩定貢獻了自己的力量。
清真寺是伊斯蘭教活動的場所,虔誠的回族穆斯林不僅在清真寺沐浴、禮拜、封齋、學習經典,而且婚喪嫁娶等儀式都在清真寺內進行。所以,凡是回族聚住區都建有清真寺。西平縣清真寺始建年代最早的首推柏城鎮的北關清真寺,建於元末明初(約1365--1375年)。元末明初,呂氏和張氏兩姓回族先後由山西洪桐縣與河南孟縣桑坡等地遷入北關、代莊定居。並在聚居點創建了清真寺。其次為明隆慶五年(1569年)所建的蔡寨回族鄉蔡寨清真寺。建於明代的清真寺另有蔡寨回族鄉徐莊和重渠鄉重渠兩座清真寺。建於清代的清真寺有六座,即:環城鄉花馬劉清真寺、五溝營鎮五溝營清真寺、蘆廟鄉大呂莊清真寺、酒店鄉狄莊清真寺、專探鄉張坡清真寺和出山鄉吳堂清真寺。民國時期,全縣又新建清真寺五座,至建國初期,西平縣有清真寺十五座。1958年,實行合寺並坊後保留六座,1963年增至十三座,“文化大革命”期間,清真寺停止活動,北關、五溝營、蔡寨等處清真寺被占用,其他清真寺房屋大部分被拆毀。1979年,落實宗教政策,全縣清真寺陸續開放,恢復了正常的宗教活動。至今,西平縣共有清真寺十八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