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主義城市思想
正文
馬克思主義關於城市歷史、城市地位、城市問題、城市生態、城市生活方式、城市關係、城市未來等理論和觀點的總和。K.馬克思、F.恩格斯、Β.И.列寧在創立和發展馬克思主義學說過程中,對城市現象及其問題進行了廣泛、深刻的考察和研究,形成了馬克思主義城市思想。其主要代表作有:馬克思的《政治經濟學批判》(1857~1858)、《資本論》(1863~1865),恩格斯的《英國工人階級狀況》(1845),馬克思和恩格斯合著的《德意志意識形態》(1845~1846),列寧的《俄國資本主義的發展》(1899)等。城市的產生和發展 馬克思主義揭示了古代城市產生、演變以及資本主義城市化的發展規律。馬克思主義認為,城市是人們活動的匯聚點,是生產方式、社會分工和軍事組織方式的產物。古代城市有各種形式,它們大多取決於軍事和政治兩大職能。這些城市有的是最適宜於對外貿易的地方,有的是國家首腦或地方總督的所在地,有的則是軍事防衛的活動中心。馬克思在《政治經濟學批判》中闡述了城市的演變依賴於社會經濟形態的變革的觀點,他指出古代的歷史是城市的歷史,不過是以土地財產和農業為基礎的城市發展史;亞細亞的歷史是城市和鄉村無差別的統一;中世紀(日耳曼時代)是從鄉村這個歷史舞台出發的,然後進一步發展,是在城市和鄉村的對立中進行的;現代的歷史是鄉村城市化,不像在古代那樣,是城市鄉村化。
恩格斯對近代城市的發展作了深入的研究。他認為,城市化主要是近代資本主義工業化所帶來的人口脫離農村向城市集中的過程。一方面,資本主義不斷地剝奪農村居民,並把他們中的一部分趕出農村。越來越多的農村居民完全離開了農村,離開了農業,聚集到城市,結果使原有大城市日益膨脹,中小城市日益擴大,發展為大中城市;另一方面,資本主義大工業又不斷地利用農村廉價的勞動力,從城市遷往農村,由此,村鎮變成小城市,小城市又變成大城市。城市越大,吸引力越大,這樣就決定了大工廠城市、大商業城市、大港口城市以驚人的速度發展起來。蘇聯十月革命勝利之後,在認識社會主義城市發展道路方面,列寧提出了在城鄉協同發展的基礎上自覺地、有計畫地推進城市發展的觀點。
城市的地位與作用 馬克思主義歷史地、全面地論證了城市在發展人類文明、推動整個社會發展中的意義。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城市是一種“有機體”,是人口、生產、資本、工業、商業、文化、科學技術、享樂和需求的集中。城市的地位和作用主要表現在:①經濟上,是國家的工商業中心,交通運輸中心,信貸中心。城市帶動農村,農村和農民在經濟上依賴城市,依賴工業,依賴城市的集中信貸。②政治上,中世紀的市鎮是現代當權的資產階級的搖籃。現代城市是資本主義社會中資產階級及其國家政權的集中地,城市發展對資產階級政治的興起和權力的掌握是一種鼓舞和促進。但是,它更促進了工人階級的成長,大城市是工人運動的發源地,城市越大,工人階級在鬥爭中的作用也就越大。在從資本主義向共產主義過渡的時代,城市必然領導農村,農村必然跟著城市走。③文化上,城市對居民的思想、觀念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城市的發展,把居民從偏僻的、落後的、被歷史遺忘的窮鄉僻壤拉出來,捲入現代社會生活的漩渦中,提高了居民的文化程度和覺悟,使他們養成文明的習慣和需要,從而削弱了舊的父權制家庭,使婦女處於更加獨立的、與男子平等的地位。同時也清除了工人和僱主之間的宗法關係的最後殘跡。許多城市成為科學、藝術寶藏和人類文明的重要標誌。概括地說,城市是經濟、政治和人民的精神生活的中心,是前進的主要動力。
城市問題 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了在資本主義條件下,城市發展、特別是大城市發展中的矛盾。他們認為,資本主義城市創造出的一切文明奇蹟,是以犧牲人類本性的優良品質為代價的。資本主義城市造就了兩大對立階級──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並滋生了種種社會病患,包括失業問題、童工問題、移民問題、貧窮問題、住宅問題、環境污染問題、教育問題、家庭問題、婦女問題、賣淫問題、酗酒問題、犯罪問題,等等。他們還指出,這些資本主義的社會病患,首先根源於社會制度、社會環境的不合理。同時,城市自身發展的無政府狀態,為城市問題的蔓延提供了現實條件。但恩格斯批評那種把一切災難都歸咎於大城市本身的觀點,指出大城市不過是創造了一些條件,促使那些早已存在、至少已處於萌芽狀態的罪惡迅速全面地發展起來而已。要消滅上述種種禍害,只有消滅資本主義制度才有可能。
城市區位 馬克思主義在考察資本主義城市問題時,分析了城市的區位性質、結構和過程。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指出,資本力求使一切事物服從儘量少損耗時間這道無上的命令,從而導致了城市區位結構不斷突破,克服自己存在的現有空間界限。城市發展由內向外擴張、延伸,已是資本和僱傭勞動發展的空間表現。恩格斯在《英國工人階級狀況》中分析了當時大城市的區位結構:市中心是一個廣闊的商業區,周圍環繞著帶狀的工業區和貧民窟,外面住著中等的資產階級,郊外則住著高等資產階級。馬克思和恩格斯還揭示了當時這種分區性結構的階級對立狀況,即富人區總是城市環境最好、最雅致的地區,窮人區則是環境最糟糕的地區。這是貧富兩極分化和貧民“遷徙”的結果。並且,資本越是集中,工人也越要相應地聚集在同一個空間,居住狀況就越困難。隨著財富的增長而實行的城市“改良”,形成了資本主義城市的基本區位過程,即地價隨著工業的發展而上漲,而地價越是上漲,資本家就越是瘋狂地在每一小塊土地上亂蓋房子,造成城市建築的混亂、擁擠,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勞動人民的居住條件不斷惡化。同時,資本家為了建造供銀行及其他機關用的高樓大廈,以及為交易往來等也改善了部分城市交通和服務設施。馬克思主義關於城市區位的描述和分析,不但比20世紀初美國的古典區位學理論早80多年,而且在揭示其社會根源方面也比古典區位學深刻得多。
城鄉關係 城鄉關係以生產關係為基礎,是政治關係、社會關係及其他關係的總和。馬克思認為,每個時代的“城鄉關係”都有其確定的變數,城鄉關係被認為是該時代的某種綜合性特徵。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物質勞動和精神勞動的最大一次分工所造成的城市和鄉村的分離和對立,貫穿著全部文明的歷史並一直延續到現在。城鄉之間的對立鮮明地反映出個人屈從於分工,屈從於個人被迫從事的某種活動。一方面,這種對立關係破壞了農村居民的精神發展的基礎,使農村居民陷於數千年的愚昧狀況;另一方面,它也破壞了城市居民的體力發展的基礎,使城市居民受到各自的專門手藝的奴役,變為受局限的城市動物。馬克思和恩格斯還論證了消滅城鄉對立(差別)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把消滅城鄉對立作為無產階級革命的理想和共產主義建設的根本任務之一。列寧在十月革命勝利後,始終把建立城鄉間的結合作為黨和國家的實踐的基本問題。
在馬克思主義城市思想中提出的消滅城鄉對立的主要條件和措施是:①掌握和改造決定人民命運的首都和一般大工商業中心,使城市領導農村,農村跟著城市走。②建立和鞏固工農聯盟,把農民經濟納入社會主義經濟的總體,使工業和農業結合起來。③使城鄉間的生產與商品交換有機地結合起來,將工業生產與為滿足農民的生產和生活的需要有機地結合起來,使城鄉聯繫成為鞏固而不可分離的聯合。④發展城鄉交通工具,活躍城鄉經濟,消除農村偏僻落後的狀況。⑤提高農村的文化水平,消除鄉村生活的渙散和愚昧狀況。⑥實行電氣化,根據全國統一的規劃,協調地、科學地發展生產力,使農業人口和非農業人口的生活條件接近。
恩格斯還特別指出,城市和鄉村之間對立的消滅不僅不會引導到大城市的毀滅,並且還將出現新的大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