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斯特蘭詩選

馬克·斯特蘭詩選

馬克·斯特蘭的詩歌寫作技巧,很大程度上是一種如實報導的技巧,事實羅列,述而不評,表面上很像是對於外在現象的簡單描繪;而和其他採用類似手法的詩人不同之處,是他並不僅僅報導他從外部物質世界所感受到的事實印象,實際形象,而他尤其關心再現或塑造夢境或無意識狀態下的情景、輪廓及其戲劇性組合,也就是榮格所謂的集體無意識中的原型象徵。

作品概況

作品名稱:馬克·斯特蘭詩選
創作年代:現代
作者:馬克·斯特蘭
作品體裁:詩集

精彩內容

吃詩
墨水從我的嘴角流下來。/沒有一種歡決能象我的歡快。/我在吃詩。 
..
 
圖書管理員不相信她自己所見。/她眼色悲哀,/來回走動,雙手插進衣袋。/那些詩失去蹤影。/光線已經晦暗。/幾隻狗正從地下室樓梯爬上來。
他們的眼球滾動,/金黃色的腿象燃燒的毛刷。/那可憐的管理員開始跺著雙腳流眼淚。
她不能理解。/當我雙膝下跪,舔她的手,/她尖聲喊了起來。我已是一個新人。/我向她咆哮、吠叫,/我在書卷氣瀰漫的昏暗中歡蹦亂跳。
門門又在你面前,悽厲的尖叫聲/開始,發瘋的嗓音在說這兒這兒。/舒適的神話死去,她軀體的臥榻/化為灰塵。雲霧進你的眼底。這是秋季。人們從噴氣客機上跳下來,/他們的親人跳到空中要加入他們的行列,/這就是悽厲叫聲之所為。誰/也不想離去,誰也不想留在後邊。 
婚姻  
風從相反的兩極/緩緩吹來。
她在空中旋轉,/他在雲中邁步。
她自行準備就緒,/抖散開頭髮。
給眼睛化好妝,/微笑。
陽光照暖她的牙齒,/她用舌尖把牙舔濕。
他撣去衣服上時灰塵,/抻了抻領帶。
他吸了一口煙。/不久他們將會台。
風把他們帶近,/他們招手。
近了,近了,/他們擁抱。
她鋪好了床,/他脫去褲子。
他們結婚,/有了孩子。
風又把他們帶走,/朝著不同的方向。
風的力量真強,他一邊想/一邊抻了抻領帶。
我喜歡這樣的風。她一邊說/一邊穿上衣服。
風在開放花朵。/風,他們一切。
保持事物完整  
在田野里,/我是那失去的田野。/事情/總是這樣,/無論我在何處,/我就是那/缺失的事物。
我走動,/我分開空氣,/總有空氣/流過去填滿/我先前所在/的空間。
讀者都有/行動的理由,/我行動是為/保持事物完整。
可怕的事已經發生  
親人們探過身來以期待的目光注視,/用舌尖舔濕潤他們的嘴唇,我能感覺出/他們在催促我繼續。我把嬰兒舉到半空/成堆的碎玻璃瓶在陽光下晶亮閃爍。
一支小樂隊演奏著老式進行曲。/我母親的一隻腳,打著拍子。/我父親在親吻著一個向另一個人不斷/揮手的女人。那裡有幾棵棕櫚樹。
小山上點染著橙紅色火焰般的斑點,/大塊雲團在背後翻滾。”接著乾,孩子”/我聽到有人說,”接著幹下去。”/我不住地想著是不是要下雨。天空陰沉下來。有了雷聲,/”折斷他的腿”,我的一個姨媽對我說。/”再給他一個吻。”怎么吩咐我怎么做。/那些樹被熱帶的寒風颳彎了腰。
那嬰兒並不喊叫,但我記得他嘆氣,/當我伸手進去拽出他小小的兩側肺葉,/拋到空中餵蒼蠅。親人們一陣歡呼,/大約就在我表示屈服的時候。如今,我接電話,他的嘴對著話筒,/我睡覺,他的頭髮在枕頭上圍裹著一張/熟悉時面孔。無論我前往何處,我總發現/他的腳。他是我生命的剩餘物。

作品賞析

馬克·斯特蘭的詩歌寫作技巧,很大程度上是一種如實報導的技巧,事實羅列,述而不評,表面上很像是對於外在現象的簡單描繪;而和其他採用類似手法的詩人不同之處,是他並不僅僅報導他從外部物質世界所感受到的事實印象,實際形象,而他尤其關心再現或塑造夢境或無意識狀態下的情景、輪廓及其戲劇性組合,也就是榮格所謂的集體無意識中的原型象徵。即使是涉及現實生活的圖景,在斯特蘭筆下,也總是籠罩著一種如夢似幻的氣氛。但是他的詩,也不同於以無意識為意象源泉的超現實主義詩人,在他的許多詩篇中充滿了反諷。在斯特蘭一首待所呈現的某種戲劇性情景中,敘述者總要賦予報導以某種非常自覺的意識信息,以規範情節或動作的發展和意象對情緒的影響,從而限制潛意識的泛濫,偶爾帶有某種幽默的鋒芒。他的許多詩,反映出一種有控制力的敏感,有人稱之為“反諷超現實主義”。斯特蘭所獨有的另一特點是,他的詩歌敘述的個性,恰恰是由於竭力抹煞其個性一切表面特徵而形成時。這類詩篇向讀者提示的,不是一種直接顯現的個性,而是一種不出現或不出場的個性,也就是“無論我在何處/我都是那缺失的事物”所提示的個性。斯特蘭認為,面對這樣一種不出場或缺失,才有可能看到“到處都是希望之光”。《吃詩》,似夢境,也似幻覺。詩人通過一組荒誕意象的呈現,暗示了一種只有寫詩人或讀詩人達到全身心投入時才能體會而不為其他人所理解的歡快,和對於這種歡快的嘲諷,一種滿足和喜悅的自嘲。作者在這首詩的戲劇性的規定情景中,達到一種“物我兩忘”和“物我一體”時境界,詩中的“狗”和“我”一樣,“在書卷氣瀰漫的昏暗中歡蹦亂跳”。《門》,有著更像報導的敘述,然而報導的內容卻是真與幻的結合。與手術台和飛機場相關的意象,鮮明而真切,像記敘,也像隱喻。處於核心位置的意象是門時意象:這是來與去的進出口,生與死的接合部。而引人深思的是:誰也不願離去,誰也不願留在後邊。《婚姻》不動聲色的過程描述,通過一個象徵性的“風”,解釋了現代生活中的婚姻現象。合也自然,離也自然。在生命的延續之處,合有合的歡樂,離有離的喜悅。風是什麼,這是一個開放的問題,盡可以由人們做出現實主義的或是超現實主義的回答,肯定或者否定。《可怕的事已經發生》,寫的是幼年與成年共居一身,怪誕,卻又真實,意識深處的真實。怪誕,由於真實而更深刻有力。正常人也會有神經失常的或長或短瞬間:後來的“我”,深悔往昔;或是,往昔的“我”,厭惡後來。然而,在一同死亡之前,只能共存。而這幼年和成年,還可看作原型的“我”與異化的“我”的共處;成長的過程,也就是異化的過程,在“熱帶的寒風”下完成。怪誕,而不荒唐,離奇,卻與普遍真實或深層真實相通,正是這類詩吸引而不是排斥讀者的魅力所在。這首詩,是斯特蘭的傑出代表作。

作者簡介

馬克·斯特蘭(1934—),1934年4月11日出生在加拿大愛德華王子島。他在安蒂奧克學院取得文學學士學位之後,在耶魯大學取得美術學學士學位,1962年在衣阿華大學取得文學碩士學位。1965年,曾作為富布賴特基金講師到里約熱內盧的巴西大學講課。之後,在美國至少任教過15所重要高等院校,後來成為猶他大學的英語教授。他的詩作曾獲得多種獎項。除了寫詩,斯特蘭還是4種外國語的詩歌翻譯。他的詩,往往充滿夢魔般的恐怖和怪誕景象,有些詩,則表現出一種精神分裂和自我異化的心理狀態,卻都是深思熟慮、精心結構的成品。已出版的詩集有:《睡覺時睜一隻眼》(1964),《運動的理由》(1968),《黑暗》(1970),《薩金特維爾筆記》(1973),《讀者生活的故事》(1973),《夜深時刻》(1978),《獻給父親的輓歌》(1973),《馬克·斯特蘭詩選》(1980),以及譯詩集多種。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