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蕉黑條葉斑病

病害英文名:Ban tain 病原學名:Pseudocercospora

基本信息

病害中文名:香蕉黑條葉斑病
病害別名:香蕉黑條葉枯病、黑色芭蕉疽、香蕉黑死病、香蕉黑斑病
病害英文名:Banana and plantain black leaf streak
病原中文名:斐濟假尾孢
病原學名:Pseudocercospora fijiensis (Morelet) Deighton、Cercospora fijiensis Morelet
分類地位:真菌界半知菌類絲孢綱絲孢目,假尾孢屬,斐濟假尾孢

病原介紹

無子座,分生孢子梗3~5根簇生,無色,短,直立或彎曲,產孢細胞合軸生,頂端孢痕小,直徑1~1.5(μm)。分生孢子倒棒形,無色,3~6個隔膜,頂端稍尖,基部臍點凹入,孢子大小2.5~4.2×3~3.5(μm),少數隔膜6~8個,長60~70(μm)。有性態為Mycosphaerella fijensis Morelet稱斐濟球腔菌,屬子囊菌門真菌。子囊殼深褐色,球形,具乳突狀孔口。子囊倒棒狀,無側絲,大小28.0~34.5×6.5~8.0(μm),內含子囊孢子8個,雙列。子囊孢子淺色,梭形或棍棒狀,雙胞,隔膜處溢縮,大小14~20×4~6(μm)。

病害症狀

初在葉脈間生細小褪綠斑點,後擴展成狹窄的、銹褐色條斑或梭斑,兩側被葉脈限制,外圍具黃色暈圈。隨著病情擴展,條紋顏色變成暗褐色、褐色或黑色,病斑擴大呈紡錘形或橢圓形,形成具有特徵性的黑色條紋。病斑背面生灰色霉狀物,即病原菌子實體。高濕條件下,病斑邊緣組織呈水浸狀,中央很快衰敗或崩解,以後,病部變乾、淺灰色,具明顯的深褐色或黑色界線,周圍組織變黃。發生多時,病斑融合、大片葉組織壞死,重者整葉乾枯、死亡,下垂倒掛在莖上。近年該病在華南香蕉栽培區為害日趨嚴重,應引起生產上的重視。

發病規律

病菌以菌絲體、分生孢子及子囊孢子在田間病株和病殘葉上越冬。翌年產生分生孢子和子囊孢子,借風雨傳播進行初侵染和再侵染,因本菌的分生孢子數量較少,所以子囊孢子在侵染中至關重要。高溫、高濕利於發病。嫩葉易受侵染,老葉一般不受害。抗黃條葉斑病的大蕉品種對該菌卻感病。

防治辦法

(1)加強檢疫,防止病球莖和病吸芽帶菌傳入。
(2)割除病殘葉,減少侵染源。
(3)於發病初期(4月初)噴灑25%施立脫乳油1500倍液或25%敵力脫(丙環唑)乳油1000~1200倍液、75%十三嗎啉乳油500倍液,隔25~30天一次,或每公頃噴施十三嗎啉0.6L,加5.7L礦物油、加50~70(ml)乳化劑,對水至20~25L,每隔18~21天一次,有良好防效。也可噴施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800倍液、70%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800倍液,隔10~15天一次,連噴4~5次。需要適當縮短打藥間隔時間,增加施藥次數。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