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爐山[凱里市]

香爐山[凱里市]

香爐山因其山形酷似香爐而得名,位於凱里市西15公里處,苗語名“波別糾”,即屏風山。清《清平縣誌》載:香爐山“伏如香爐,岩石危峭,早晚雲霧千態萬狀,莫可端倪”,“山四面壁立,只一線通,若塞之,雖攀藤附葛不能上,其絕頂處俯瞰群山直兒孫等,土人云‘八萬兵馬圍半邊’,又可想見此山之大”。

基本信息

香爐山香爐山
香爐山因其山形酷似香爐而得名,位於凱里市西15公里處,苗語名“波別糾”,即屏風山。《清平縣誌》載:香爐山“伏如香爐,岩石危峭,早晚雲霧千態萬狀,莫可端倪”,“山四面壁立,只一線通,若塞之,雖攀藤附葛不能上,其絕頂處俯瞰群山直兒孫等,土人云‘八萬兵馬圍半邊’,又可想見此山之大”。明清兩代,苗族人民起義軍多次以此為根據地,山上留有不少遺址。

香爐山每年六月十九有爬坡節,也叫爬山節。相傳當年,天上的仙女阿別與人間的後生阿補曾在香爐山上幽會,生下女兒阿彩。後來,阿別上天了,阿補也在阿彩十六歲那年乘著煙雲上天與阿別相會。阿彩獨自一人,便在山上唱起歌來。阿彩的歌聲清脆、甜蜜,引得人們紛紛上山,其中一個叫阿星的後生第一個爬上山頂,把阿彩抱了起來。爬上山頂的人們都圍著阿星和阿彩跳起舞、唱起歌來。這天正是古歷六月十九日。

後來,人們為了找到一個稱心如意的好伴侶,每年六月十九都爬到半坡或山頂唱歌、跳舞,形成了以男女青年“遊方”為主要內容的香爐山爬山節。

香爐山香爐山

每年農曆六月十九日,觀音山有規模盛大的民間調子會。佛教傳說,六月十九日是觀音成道之日,到了這一天,各族民眾都來觀音山朝山燒香,後由廟會變為調子會,持續三天,來自滇池周圍的數萬白族、彝族等各族民眾會聚觀音山。老年信女在香菸鐐繞的寺廟裡唱散花調,青年男女在山林中或滇池畔,唱山歌,對調子,以此尋找心愛的伴侶,這是昆明富有特色的民族風情。屆時上特產品,地方小吃,素食等多種攤點擺滿山上山下,好不熱鬧。

觀音山山勢險峻,綠樹茂密,山寺古樸,是極目滇池山光水色的遊覽勝地,觀音山麓,還是白族集聚的村落,在這裡還能體味異樣的民族風情。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