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區簡介
香港懲教博物館位於香港島赤柱東頭灣道,館內展示160多年來香港懲教制度的演變,由以往透過嚴懲犯人以收阻嚇作用,發展至現今以幫助犯人展開新生為目的。博物館位於懲教署職員訓練學院內,館內規劃九間展覽室,展出600餘件與香港懲教服務有關的文物,包括一座模擬絞刑台和兩間模擬囚室,屋頂更設有模擬監獄瞭望塔,記載了香港懲教制度、刑罰,以及懲教人員制服、徽號等的歷史和演變過程。
館內還展出了越南船民的生活、自製武器及其他寶貴資料。參觀完畢,還可以到禮品店買點紀念品。參觀完畢,還可以到禮品店買點紀念品。
香港懲教博物館由主館、附館和社區服務中心3座建築物組成,展出了六百多件收藏品和大量歷史圖片。展示不同歷史時期香港刑罰執行和監獄管理情況。主館樓高2層,分為9個展覽室,展品中最令人不寒而慄的,可算是1號展覽室。
在這個展室內,放置港英一百多年統治中香港治安部門使用過的各種刑具,包括早期笞刑和藤條。笞台分大小兩種,大的用於成人,小的則用於16歲以下的青少年“犯人”。藤條也分粗細兩類,粗的直徑有1.5厘米,細的也有1厘米,用粗的還是用細的,要看受罰者“犯事”的輕重程度。每次行刑,成人最多打18藤,青少年最多打12藤。假如“犯人”支持不住暈倒,在場醫生會觀察“犯人”是否適宜繼續行刑,如果傷勢太重,就暫時不再抽撻,但也不算刑罰結束,而是把沒有打完的留到下次刑罰繼續打完。由於這種粗藤暴打看上去太殘酷,所以笞刑在1900年就被廢除了。
這個展室內還擺放一種名為曲軸的刑具,由1900年開始使用。它是一個120磅重的絞盤,“犯人”違規後,會被強迫不斷轉動絞盤,直至筋疲力盡。這種刑罰的意思是讓“犯人”累得無力再生“事端”。當然,何時可以停下來,是按照“判決”進行的,就像上面說的笞刑一樣,如果“犯事者”沒有按“判決”次數推完就累暈過去,則餘下的次數還要在下一次執行時推完。據記錄,曾有“犯人”被判罰推轉曲軸1.25萬次。室內還展出一條有一百多年歷史、由英國引入的九尾鞭,其特別之處是鞭尾一分為九,打一次等於打9下,據介紹,這種鞭子抽一下就可令“犯人”皮開肉裂。
在第4號展覽室中,設有兩個模擬囚室,一個是模仿二次大戰前香港域多利監獄的囚室,裡面只有1張床、1張桌子和1個馬桶。而另一個則模擬目前香港各監獄使用的現代化的獨立囚室,除有帶床墊的床和自動沖水馬桶外,還備有衛生用具、收音機、睡衣和書籍等雜物。
歷史沿革
早年港英統治時代,香港也曾經實行死刑,均為絞刑。全港只有過2座絞刑用具,但卻處決過122名“死刑犯”。這次展出的絞刑台可說是博物館一個“王牌”展品。香港的死刑到1993年才正式廢除,但自1966年開始已經沒有執行過死刑,兩個絞刑台便一直放在赤柱監獄中,直到這次博物館開展,才得以“重見天日”。七八十年代,香港一度有數萬越南難民湧入,他們因為沒有生活來源,走上犯罪道路最後被判刑罰的人很多。在6號展覽室里,可發現這些難民犯人的“無窮創意”。他們可以把鞋子挖出格子收藏香菸和紙牌,會用塑膠汽水瓶加上泥炭粉改裝成防毒面具(越南難民經常在難民營集體騷亂,香港警察前去壓制時會施放催淚瓦斯),還會使用汽水罐釀米酒,以及剪破水桶底作樂器。這些“創意”令參觀者大開眼界。懲教博物館前身為懲教署已婚職員宿舍,今年1月開始改建,10月份竣工成為博物館。懲教署有關人員介紹說,設立博物館的目的,是將懲教署介紹給香港市民,作為署方對外溝通的一道橋樑,署方還計畫與旅遊發展局合作,將博物館變成旅遊景點。交通指南
1、中環交易廣場乘巴士6、6A、6X或260號在博物館外下車。2、尖沙咀東部乘巴士973號在赤柱市集巴士總站下車沿東頭灣道步行約十分鐘。
3、各巴士詳細出發站點
門票信息
開放時間:星期二至星期日上午十時至下午五時休館:逢星期一及公眾假期休息
免費開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