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
香港政府於1842年,即香港開埠後的第二年,便已經進行第一次非正式的填海工程。當時香港島中環皇后大道及雲鹹街的興建造成大量沙石,為免搬運至其他地區存放,於是直接把沙石推進維多利亞港,擴大維多利亞城的發展面積。而香港首次的正式填海工程,則是於1852 年展開的文鹹填海計畫。填海位置在今日上環文鹹東街一帶,目的是將上環的發展面積進一步增加,以興建政府部門及港口設施,發展維多利亞城。其後,政府於1860年代至1900年代進行一系列的填海工程,使香港島北岸西至堅尼地城,東至銅鑼灣,製造了不少土地。1920年代,灣仔再進行一輪填海工程,之後直到戰前香港島也沒有任何填海工程。
1945年香港重光後首個填海工程是位於新界沙田區,亦是新界的第一個大規模填海工程,於1950年在城門河畔由一劉姓商人填海,以興建沙田墟住宅區。至於香港政府方面,同樣在1950年開始填平銅鑼灣避風塘,原址興建維多利亞公園。1950年代至1960年代,政府也於柴灣與小西灣、啟德機場、觀塘工業區及紅磡灣等地進行填海。而隨著香港新市鎮的規劃,香港政府亦開始在新界進行大規模填海工程。1966年,為配合屯門新市鎮發展計畫,政府開始在青山灣填海。1970年代,荃灣、醉酒灣(今葵涌貨櫃碼頭)以及沙田等新市鎮都有大規模填海工程。
1970年代後期至1980年代,香港島及九龍半島也進行了不少填海工程,範圍不僅限於維多利亞港內,例如香港島南部的香港仔、鴨脷洲及鋼線灣(現成為數碼港)等地方,均進行以興建住宅為目的的填海。除住宅之外,也有填海計畫是為了發展工業的,包括於1985年落成的大埔工業村。1980年代初,捷運港島線興建期間,在港島東部進行多項移山填海工程,包括移平康山,及在太古城、西灣河、筲箕灣至杏花邨海面填海。所得的土地興建了港島東區走廊、東區海底隧道及住宅物業。
至於九龍半島方面,自從英國於1860年取得該地後,於1867年便於九龍角出現首次非正式填海工程。1876年,在油麻地擁有地段的業主,自行進行填海工程,成為今日新填地街一帶。九廣鐵路英段工程中,在1914年於尖沙咀梳士巴利道以南填海,以興建尖沙咀火車站的路軌。值得留意的是,雖然九龍半島此後也進行了不少填海工程,但在戰前時期的,大多是私人進行的。這是因為當時的政府集中發展香港島北部,對九龍半島的土地需求甚少。唯一例外就只有於1930年興建啟德機場時政府所進行的填海工程。這是1920年代時何啟與區德於土瓜灣至九龍灣之間填海發展啟德濱住宅區失敗後,遺留下來的剩餘工程。而於香港日治時期,日軍亦為進一步擴建啟德機場而進行大規模填海,填海所使用的沙石來源包括來自拆毀九龍寨城的城牆,以及炸毀宋王臺等破壞行為。
1989年,香港政府公布香港機場核心計畫,當中不少計畫需要進行填海,包括赤鱲角的香港國際機場、東涌及大蚝新市鎮、北大嶼山及西九龍等。而於1990年代初期,香港政府也提出多個填海建議,在中環、灣仔、九龍角、東南九龍、青洲、交椅洲及竹篙灣等進行填海,其中中環及灣仔填海計畫其後被落實。因此,1990年代可以說是香港填海的黃金年代。
然而,香港政府的鴻圖大計惹來了很多環保人士不滿,認為填海工程數量太多以及沒有需要,並破壞海港。2003年,環保人士透過香港終審法院成功推翻當時的灣仔填海計畫,而且法官提及到需要“有迫切及凌駕性的當前需要”才能夠填海,直接影響香港的未來規劃,多個基建項目需要重新檢討,更令部分計畫的完成日期變個遙遙無期,例如東南九龍發展計畫(當中包括香港第二個郵輪碼頭)、中環灣仔繞道及北港島線等。
現況
截至2006年,香港有3個填海工程進行中或暫停檢討中。
計畫
香港規劃署於1989年,完成中環及灣仔填海計畫可行性研究,落實在上環港澳碼頭與銅鑼灣避風塘之間,進行新一輪的填海工程。填海區由中環、添馬艦及灣仔會議展覽中心3個由公園及綠化地帶分隔的地區發展範圍組合而成,並分為5期發展。從1993年至2006年期間,其中的3期發展經已完成,包括中環的第一及第二期,以及灣仔的第一期,總共製造了32.3公頃的填海土地。剩餘下來進行中或暫停檢討中,分別是中環的第三期及灣仔的第二期。
目的
現時進行中的中環第三期填海工程,主要是發展添馬艦對出的用地,並連線中環填海區及灣仔填海區。填海土地將用作興建新中環天星碼頭及公眾碼頭、鐵路及道路預留位置、軍用碼頭泊位預留位置,以及海濱散步長廊等。工程於2003年2月動工,預計於2008年年底完成。
正在檢討中的灣仔第二期填海工程,連線灣仔填海區及銅鑼灣海旁。填海土地將用作興建鐵路及道路預留位置,以及興建一些外休憩及綠化設施,以最佳化一帶的海濱。由於香港政府於2003年的灣仔填海計畫司法覆核中敗訴,故此需要重新檢討整個計畫,暫時並未有最後定案。
主要是為基建提供土地建設,包括捷運機場快線及東涌線香港站、沙中線、北港島線、中環灣仔繞道、東區走廊連線路,以及中環碼頭等。此外,計畫亦希望以建造一條世界級的海濱長廊,為區內提供額外休憩及綠化用地,以及改善海岸的觀感。
竹篙灣填海工程
1999年11月,華特迪斯尼公司與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宣布香港迪斯尼樂園發展計畫,興建香港迪斯尼樂園度假區。度假區坐落於大嶼山竹篙灣,設施包括迪斯尼樂園主題公園、兩間度假酒店及迪欣湖水上活動中心,亦有相關交通配套,包括捷運迪斯尼線欣澳站及迪斯尼站、竹篙灣公路及竹篙灣碼頭。為拓展足夠的平地,竹篙灣需要一個大型的填海工程。事實上早於1990年代,香港政府已計畫在竹篙灣填海興建貨櫃碼頭,但因興建迪斯尼樂園,貨櫃碼頭新址仍有待定案。
竹篙灣填海工程分為兩期進行,內容主要包括於竹篙灣填海280公頃,以及於陰澳填海10公頃,連相關配套設施的工程,預計耗資136億港元。已完成的填海工程第一期,於竹篙灣及陰澳總共填海230公頃,以方便迪斯尼樂園第一期發展計畫。工程於2000年5月8日開始,2002年12月7日完成。正在進行中的填海工程第二期,則於竹篙灣填海60公頃,以配合將來迪斯尼樂園第二期發展計畫。工程於2003年4月23日開始,預計將於2009年1月19日完成。
未來計畫
由於現時香港社會對填海計畫均審慎考慮,故現時香港政府已收回大部分填海計畫,只有東南九龍發展計畫仍在討論中。
啟德計畫
位於九龍半島東南部的前啟德機場,本身很大的部分都是建於填海土地上。其中最為突出的,就是其伸入維多利亞港內,長3,390米的跑道,並與九龍灣東岸形成了一條狹窄的水道。
隨著1989年落實於大嶼山興建新機場,早於1993年,即關閉機場之前5年,香港政府已展開了該處未來規劃的研究。啟德地段曾被計畫配合更多的填海發展,成為占地505公頃(其後逐漸減少至133公頃)、可容納24至34萬人的新小區,並設有世界級體育場館及郵輪碼頭等設施,有稱「啟德」、「城中之城」或「東南九龍」。但在保護維多利亞港、反對填海的呼聲之下,香港政府最終被逼將發展規模比原定縮減,暫時仍未定出發展時間表。檢討工作,是由共建維港委員會主力進行。而反對填海人士,正在積極爭取減少或甚完全不填海,在可行性和土地是否有效運用等因素上,填海問題包括土地用途、面積和位置等各界仍然存在莫大爭議,至今仍未取得共識。
原則
香港反對填海最重要的事件,是於2004年1月9日保護海港協會成功挑戰香港政府,在香港終審法院推翻灣仔北填海計畫。法院作出宣判時指出,進行填海需要符合以下三個原則:
·有迫切及凌駕性的當前需要(包括社群的經濟、環境和社會需要)
·沒有其它可行方法
·對海港的損害減至最少
雖然及後於2005年政府在中環的填海計畫上政府勝訴,但其它填海工程已經備受社會的密切注視。而因為需要符合「有迫切及凌駕性的當前需要」的原則,令規劃新建設時構成一定的局限。例如灣仔會展新翼對出本來擬建的直升機坪,卻因不能填海而須削減規模甚至有機會擱置。另一方面,為避免再次引起訴訟,政府亦成立諮詢性的共建維港委員會,以聽取民間對於填海工程的有關意見。
方式
最初期的填海方式,只是把開發時所產生的沙泥碎石,直接傾倒進海里去。這種方式,造出來的陸地最接近自然海岸。不過,若然填海地所處的水流比較急,水流對海岸的衝擊,會漸漸侵蝕填海區。過去政府對淺水灣的擴展工程,就曾遇過這個問題。
若堆填範圍比較大的話,比較好的填海辦法,是先用比較穩固的填料在填海範圍修築堤圍,然後再把填料傾倒進堆填區內。這種堆填方式最為常用,亦是最普遍的堆填方式。現時香港的西九龍填海區,就是用這種方法,把原來的油麻地避風塘的堤圍連結,再把沙石傾倒進堤圍內,再等候填料沉澱,然後再在新填海區開展建造工程。沙田新市鎮亦是採用這種方式進行填海工程。
若填料只是沙泥,大可直接傾倒進海里。不過,若填料是污泥或垃圾的話,在填海之前,要先行平整海床。平整海床的方式是先把海底的污泥挖起,並在海底及堤岸鋪設防止污水滲漏的膠膜,然後才可以把填料倒進堆填範圍之內。否則的話,污泥在表層建築物的壓力作用下會滑動,使地面造成不平均沉降。
社會反響
香港一百多年來的填海工程,深深影響著香港的發展。填海使一些島嶼連線陸地,亦使一些海灣的面積縮少甚至消失。填海既帶來了不少正面影響,同時亦付出了一些代價。
有利
香港可供發展的平地很少,因此自1841年開埠以來,政府多次進行填海工程。時至今日,香港很多繁華的地區,都是靠填海而取得土地發展。當中包括德輔道以北的中環、灣仔、銅鑼灣、尖沙咀東、前啟德機場、港澳碼頭、紅磡灣、觀塘工業區和西九龍等重要發展地方,全都是填海造地得來。當中有不少重要建築物或地標,都坐落填海區,包括香港國際機場、國際金融中心,以及香港會議展覽中心等等。由此可見香港填海工程,對香港城市的規劃發展,以至整個香港經濟的發展,都有著深遠的重要影響。
此外,填海工程為香港帶來了不少就業機會,尤其是建築業。無論是填海造地,還是在填海地上興建建築物,都需要大量勞動人口。這些就業機會,曾養活了不少香港市民。
另一方面,填海工程可以美化海岸線,改善沿海景觀。例如正在興建中的中環海濱長廊,落成後可讓香港市民親近海港,享受休憩設施。
有弊
今天的維多利亞港經多次填海造地後,面積已大幅地減少。海上交通卻日益頻繁,造成海浪比往日大的情況,使海上體形較小的船航行時搖曳不定。這亦與拉直了的海岸線,使海水流動速度變急有一定的關係。
此外,有人亦擔心填海將會破壞了維多利亞港的景致,還少了一個旅遊賣點,影響旅遊業。更有人戲稱過量的填海工程使維多利亞港成了「維多利亞河」,甚至是「維多利亞渠」。
反對填海
1980年代之前,由於環境保護的議題尚未成熟,加上填海為香港提供很多可見的好處,所以當時幾乎完全沒有人反對填海計畫。
踏入1990年代中期開始,由於部分環保人士的提倡,不少香港人開始關注維多利亞港的填海計畫,並開展了不少保護維港的運動,當中以1995年成立保護海港協會最為人所認識。該會在1996年1月發動保護海港簽名行動,得到十七萬個市民簽名支持,逼使政府於同年5月擱置青洲的填海計畫。此後,該會於同年6月呈交《保護海港條例》,並於12月收集了148,041個簽名遞交給當時港督彭定康,結果後於1997年6月於立法局最後一次會議時成為法例。
香港主權移交後,反對填海的聲音漸趨強烈。1998年,因為保護海港協會為首的多個環保團體的反對,逼使政府先後需要暫緩及重新檢討東南九龍及添馬艦對出的填海工程。1999年10月,發表的施政報告中,當時香港行政長官董建華承諾會減少填海並遵守可持續發展之原則。2001年,香港島青洲的填海計畫亦因環保團體反對而未能動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