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八大水院”中見著史籍最多的當數香水院(法雲寺、七王墳)。七王墳,位於自蘇家坨鎮西埠頭村西行約3公里處,在西山陽台山、也稱妙高峰的東側懷抱之下,海拔高度約270米。
《帝京景物略》記載:“一尊峰刺入空際者,妙高峰。峰下法雲寺,寺有雙泉,鳴於左右,寺門內甃(音:縐,意:砌)為方塘。殿倚石,石根兩泉源出:西泉出經茶灶,繞中溜;東泉出經飯灶,繞外垣;匯於方塘,所謂香水已。金章宗設六院遊覽,此其一院。草際斷碑,香水院三字存焉。……章宗雲,春水秋山,無日不往也”。明代學者袁中道的詩描寫:“直北西山曲,峰巒似劍鋩。近皴(音:村)飛雨點,高嶺入星光。西水浸茶灶,東泉繞飯堂。雙流鳴玉雪,滾滾赴黃粱”。
近800年來,此地經歷的變遷應當是:香水院——法雲寺——七王墳陰陽宅(退潛別墅)——商務部培訓中心、七王墳村。據現掌握的資料,筆者推想:在法雲寺時期,與現在醇親王陰陽宅座西朝東的朝向設計不同,法雲寺正殿的朝向應為座北朝南,其“東”“西”兩溜泉水經茶灶和飯灶後在寺前方塘交匯。據七王墳村現領導說,修建法雲寺的石碑,有可能埋藏在七王墳陰宅的月牙河底,目前正待機進行挖掘。挖掘之後,真相可能逐步明朗。
為何稱為“香水院”?從清乾隆-嘉慶年間的詩人法式善的詩可見一斑。法式善在《尋香水院遺址》詩中道:“石廠三五峙,言是香水院。香水從何來,杏花了不見。聞說遼宮人,夜鐙洗殘硯。風瀹硃砂泉,春煙微雨變。至今水尚溫,殘滴流佛殿。我昔跨驢至,青蒼石一片。柴扉扃莫開,呢喃出雙燕”。這是對醇親王還沒在這裡建墓時,法雲寺的情景描述。應當說是春天滿山的紅杏花成就了院中香水。直到現在,這個地區也是玉八達、白杏等京西名杏的盛產基地。
同治年間,醇親王將自己墓選於此地,也與豐富水源有關。現陽宅二層院北側花園的敞軒內,立著一通臥碑形式的石碑,反映了醇親王墓從選址到修建的過程。碑文寫道:“同治戊辰九月十九日看定妙高峰風水誌喜並序。……. 堯民(風水先生,筆者注)即遙矚稱善,至則層嶂巍峨,叢林秀美,遍山流水潺湲,其源澄澈如鏡”。現陽宅的小花園中散落著許多刻石,其中一塊署名退潛居士的石刻寫道:“一條寒瀉玉琤琤,激石穿雲晝夜聲;悟澈澄清淆濁旨,洗心洗耳總遨名”。可當時這裡是水流潺潺的。
再後來,1900年義和團在這裡作壇址,與八國聯軍打仗,燒毀了一些殿堂。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後,一個叫趙侗的人領著一支隊伍打著為抗日籌款的旗號,把七王墳給掘了。在水的方面,源流越來越小,現在,當地稱為“空(發“控”音)山水”的,真正的泉水都被集中到商務部培訓中心即七王墳的陽宅中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