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格里拉白水台

香格里拉白水台之所以能成為中外馳名的風光聖地,奇就奇在泉水的變幻莫測的神筆妙工之上。白水台的泉水中溶有大量的碳酸鈣而成為碳酸氫鈣。碳酸氫鈣是一種不穩定的化合物,一旦遇到稍高的溫度,迅速發生可逆反應,釋放二氧化碳和氫氧化合物,還原成碳酸鈣沉積下來。根據這個原理,含有碳酸氫鈣的泉水一經流出地表,由於有陽光直射,地表溫度升高,碳酸氫鈣迅速發生可逆反應,二氧化碳隨水蒸發,還原物碳酸鈣就呈白色微粒沉積下來,久而久之,層層加厚。
泉水有榮有枯,水流有大有小,加之不斷改變流向,使沉積物有機會直接接觸陽光,發生光化作用而變得細密、堅硬……如此不斷反覆演化,使沉積物不但層層加厚,而且面積不斷擴大。無水時地表沉積物下沉變硬,久之變為黑色,有水時又鋪上一層新的沉積物而變白變厚,使地表形成一層又一層的覆蓋面。但這種覆蓋面不總是一個樣子,而是全依靠地表千變萬化的形狀而形成各自不同的表面。
沉積物層層加厚的結果,不但完全蓋住了地表,而且改變了地貌,使它變得輝煌、潔白,變得異常美麗。隨著泉水的不斷流淌,沉積物覆蓋面不斷擴展、加厚,所到之處無不形成形狀各異美妙絕倫的景色。當泉水輕薄而均勻地鋪開並緩緩流淌時,沉積物形成平展的緩坡,形成第一台景區下沿的扇面;當泉水流入平坦的地面時,形成一個又一個泉塘,由於積水下的沉積物見不到陽光,永遠是鬆軟的微粒;而塘埂由於與陽光接觸,不斷變硬、擴展,使池水越來越深。而與塘埂相連的地表,永遠與塘埂持平,形成平坦的地表,這便是第二台景區的形成原理。
當泉水來到第三台景區時,便成為完全不同的情形,其成因也就更加複雜起來,原來,第三台景區的最初地形是陡坡,原先的高度大約有三四十米高,泉水的落差較大。最初,可能在陡坡的底面上形成大小不等的月牙形彩池,形成天然雕塑群落的底座。然後在底座上方再塑造出第二級的月牙形彩池,之後再出現第三級、第四級、第五級……直至與第二台區相連。
一級與一級之間並不是規則、整齊的,而是參差不齊、錯落有致、大小不等,每一個月牙形彩池都有池底、池埂,都注滿了水;一池與一池緊密相接,依山傍勢,形成完整的群像。沒有絲毫人工雕鑿的跡象,但又與人工開鑿的梯田一模一樣。難怪納罕先民要把它們當作神示了。這些一組組、一列列的月牙形彩池,各自形成一片片的梯田群落,每一群落大小參差不齊,遠遠比人工開鑿的要經濟,要美觀,遊人們當然會一致讚嘆大自然的鬼斧神刀之工,同時又不得不驚嘆大自然又偏偏選中了白地神川作為雕塑地點,仿佛它也有靈性似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