饒毓泰[物理學家]

饒毓泰[物理學家]
饒毓泰[物理學家]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饒毓泰(1891年12月1日-1968年10月16日),名儉如、字樹人,江西臨川鍾嶺人,中國現代物理學家、教育家,中國現代物理學研究的先驅者之一,第一屆中央研究院院士,第一批中國科學院院士。 1913—1922年,留學美國,獲芝加哥大學理學學士學位(1918),後獲普林斯頓大學哲學博士學位(1922)。1922—1929年,任南開大學教授、物理系主任。1929—1932年,在德國萊比錫大學、波茨坦大學天文物理實驗室從事光譜學研究。1932—1933年,任北平研究院研究員。1933—1968年,任北京大學物理系教授、系主任(1933—1952)併兼任理學院院長(1936—1949)。1937—1944年,任西南聯合大學教授、物理系主任。1944—1947年,先後在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普林斯頓大學和俄亥俄大學從事分子紅外光譜的實驗研究。1948年當選為中央研究院院士。1955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數理化學部委員(院士)。1968年10月16日 逝世於北京。

基本信息

人物生平

饒毓泰(青年時期) 饒毓泰(青年時期)

1891年12月1日,饒毓泰出生於江西臨川鍾嶺,幼年在叔父和舅父教導下學習《四書五經》。

1903年,饒毓泰進入撫州中學堂(現江西省撫州市第一中學)學習。

1905年,廢科舉三年後,饒毓泰隻身去上海,就讀於中國公學;後轉入“中國新公學”,饒毓泰的高班同學胡適,曾在新公學教其英語。

1911年,饒毓泰以優異成績畢業於上海南洋公學(上海交通大學前身)。

1912年,饒毓泰回到故鄉,進入臨川中學(現江西省撫州市第一中學)任教半年。

1913年,饒毓泰考取江西省公費留學,初入美國加州大學,後轉芝加哥大學,攻讀物理學。

1917年冬,饒毓泰獲得芝加哥大學物理系學士學位。

1918年,饒毓泰進入哈佛大學研究院,後轉入耶魯大學和普林斯頓大學,在普林斯頓大學師從物理學家康普頓教授。

南洋中學天津校友會合影(前右3饒毓泰) 南洋中學天津校友會合影(前右3饒毓泰)

1921年,饒毓泰獲得普林斯頓大學碩士學位。

1922年,饒毓泰獲得普林斯頓大學哲學博士學位,博士論文是研究低壓電弧的電子發射速率的實驗成果。同年8月返回祖國,應南開大學校長張伯苓的聘請,來到南開大學任教授,創立物理系並任主任(至1929年8月)。

1929年,饒毓泰獲中華教育文化基金董事會獎助金,赴德國萊比錫大學波茨坦天文物理實驗室進修,從事原子光譜線的斯塔克效應的研究。經過三年的努力,完成了《論銣和銫的基本線系的二次斯塔克效應》論文。

1932年,饒毓泰回國任北平研究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員。

1933年,饒毓泰到北京大學任物理系主任

饒毓泰 (前左4)與北大物理系師生合影 饒毓泰 (前左4)與北大物理系師生合影

1935年,饒毓泰兼擔任北京大學理學院院長。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後,饒毓泰先後在湖南長沙臨時大學(西南聯合大學前身)和昆明西南聯合大學任物理系主任。期間培養了楊振寧、黃昆、張守廉、鄧稼先、李政道等一大批優秀物理學家。

1944年,饒毓泰休假到美國,與A.H.尼爾森(Nielsen)等合作進行分子光譜研究。

1947年初,饒毓泰回國,繼續擔任北京大學理學院院長和物理系主任等職務。

饒毓泰 饒毓泰

1948年,饒毓泰當選第一屆中央研究院院士。

1949年,饒毓泰拒絕去台灣,繼續在北京大學任教;1949—1951年,繼任北大理學院院長兼物理系主任、學校校務委員。

1952年,北大院系調整時,饒毓泰辭去院、系領導職務。

1954年以後,饒毓泰先後當選為第二、三屆全國政協委員、四屆政協常委。

1955年,饒毓泰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

1966年,文化大革命中遭到打擊和迫害,飽受折磨。

1968年10月16日,“清理階級隊伍”時,饒毓泰在北京大學燕南園51號上吊自殺身亡。

1978年,饒毓泰平反昭雪。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1922年,在美國權威雜誌《物理評論》上發表論文《水銀蒸氣的低壓弧光和它對螢光的影響》,回答了當時世界性難題“在小於最小電離電動勢的電壓下,產生電離所需要的能量問題”,在物理學界產生了較大的影響,榮獲哲學博士學位。這是當時氣體導電研究的一項新成就,饒毓泰則是在中國近現代物理學“開墾播種”階段十人世界物理學的先聲人物之一。

饒毓泰研究了氣體導電過程,對低壓汞弧放電機理研究做出了重要貢獻;在倒斯塔克效應、分子光譜等方面取得很有意義的研究成果;先生畢生致力於中國物理學教學和科研事業,創辦南開大學物理系,長期擔任北京大學物理系主任,大力建設研究實驗室,使北京大學物理系迅速位居國內物理教學和研究的前列;

人才培養

饒毓泰[物理學家] 饒毓泰[物理學家]

饒毓泰採用啟發式教學方法,課堂講授引人入勝。講課能抓住本質,突出重點,基本概念反覆闡述,有時還講一些科學史上很有啟發性的事例,所以學生受益匪淺。當時南開大學數學、物理、化學等系的學生,很多人曾受教於饒毓泰,其中不少人後來成為知名學者,如吳大猷、馬大猷、吳大任、郭永懷、馬仕俊、江澤涵、申又振、陳省身、鄭華熾、郭永懷等一批知名物理學家。

這一時期,他還擔任國內教育部特約編輯、中央研究院物理研究所特約研究員、國立北平科學研究院海外研究員等職。他及時傳遞國外最新的科研信息, 與國內的物理學界保持著密切的聯繫。1932年,回國應聘於北平研究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次年調入北京大學,先後擔任物理系教授、系主任,自1935年起兼任理學院院長。

抗戰期間,北大南遷至昆明,在西南聯大任物理系教授、系主任,親自開設和講授《光學》、《光的電磁理論》等課程。饒毓泰德高,資深望重,他是“部聘教授”。他和聯大許多有名的教授,如吳有訓、葉企孫、趙忠堯、周培源、吳大猷、王竹溪、張文裕、鄭華熾、霍秉權等人齊心協力,精心培育了不少優秀人才,如楊振寧、黃昆、張守廉、鄧稼先、李政道等。這在中國科學教育史上堪稱輝煌的一章。

1944年,饒毓泰再次自費赴美,與人合作進行分子光譜的研究,測定了光譜的退偏速度,獲得了含同位素氣體分子的轉動光譜和分子內部運動的重要信息。1947年,回國繼續擔任北大理學院院長兼物理系主任。在原子、分子光譜研究中取得的豐碩成果,奠定了他在學術界中的崇高地位,人們把他和葉企孫、吳有訓、嚴濟慈並稱為中國物理學界的“四大名旦”。1947年初回國,繼續擔任北京大學理學院院長和物理系主任等職務,並開設多門課程。

1948年3月,饒毓泰當選為中央研究院第一屆院士。北平解放前夕,國民黨政府特派飛機接饒毓泰去台灣。但他不顧威脅利誘,斷然予以拒絕,堅決留在北平,終於迎來了1949年1月31日的北平和平解放。

建國之後

解放後,繼續在北京大學任教。1949-1951年,繼任北大理學院院長兼物理系主任、學校校務委員。1952年北大院系調整時,辭去院、系領導職務。1954年以後,先後當選為第二、三屆全國政協委員、四屆政協常委。1955年6月,中國科學院學部成立大會召開,饒毓泰被評選為新中國首屆院士(數學物理學部委員)。

饒毓泰後來雖然年事已高,身體不好,但仍一如既往地堅持自編講義,為中、青年教師和外校進修教師開設了《原子光譜》、《氣體導電基本過程》、《光的相干性理論》、《塞曼斯效應與共振輻射》、《螢光輻射的強度與偏振》、《光磁雙共振》等反映世界最新科技發展課程,幫助青年教師趕上雷射問世後光學和光譜學迅速發展的步伐。

含冤辭世

饒毓泰原子光譜線 饒毓泰原子光譜線

饒毓泰在“文化大革命”中遭到打擊和迫害,於1968年10月16日含冤自盡離世。

素來沉默寡言的饒毓泰在逝世前兩天的教研室會議上語重心長地說:“解放前我們看到祖國落後,被外國人看不起,很難過。如何使中國富強起來呢?當時想的是科學救國的道路。解放後學習了一些馬列原著和毛主席著作,思想上受到很大教育,特別是毛主席關於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思想,對自己的教育最深刻。”最後他難過地說:“我們這樣的人已經老了,沒有用了。今後建設國家的擔子落在你們年輕人身上。”這反映了科學界老前輩的真誠、殷切的希望。

1978年,鄧小平、烏蘭夫等黨和國家領導人在為饒毓泰平反昭雪的追悼會上送了花圈,方毅、王首道等參加了追悼會。

1984年,北大物理系光學教研組根據他生前的遺願及其弟侄的要求,將他生前留下的5萬元積蓄設立“饒毓泰獎學金”,以鼓勵先進,促進科學事業的發展。

科研生涯

研究氣體導電

饒毓泰在普林斯頓大學師從K.T.康普頓(Compton)教授研究氣體導電過程,對低壓汞弧的激發電壓遠小於汞的電離電勢以及電弧的維持電壓又遠小於激發電壓這一現象的機理進行了深入細緻的研究,獲得了理論與實驗相一致的明確結論。

在20世紀20年代初,氣體導電在國際上屬於前沿性研究領域,他的研究工作對這個領域做出了重要貢獻。

倒斯塔克效應

1929年到1932年間,他在萊比錫大學波茨坦天文物理實驗室,研究Rb和Cs原子光譜線的倒斯塔克效應時,觀察到這2個元素主線系譜線的分裂和紅移。

20年代至30年代,正是對原子倒斯塔克效應進行深入研究的時期,用微擾理論處理和計算倒斯塔克效應是量子力學的重要套用之一,他的這項工作豐富了這個領域的實驗數據,因此是很有意義的。

其它多項研究

出席泰戈爾畫展來賓合影(2排左3為饒毓泰) 出席泰戈爾畫展來賓合影(2排左3為饒毓泰)

抗日戰爭前,饒毓泰積極購置和安裝大型光譜儀器(色散較大的Steinheil型攝譜儀以及解析度高達180000的8米凹面光柵),建設了能自制儀器設備的金工車間。在他的領導下,北京大學物理系教師積極從事科學研究,在分子光譜理論和光譜學實驗研究等方面取得了一些有價值的研究成果。他親自與吳大猷、沈壽春一起用拍攝喇曼光譜和測定譜線退偏振度的方法研究ClO3-、BrO3-、IO3-的結構,得出它們具有立體的金字塔形結構,而不是一般文獻上所說的平面結構的結論(這篇論文於1937年2月在美國《物理評論》上發表)。

饒毓泰先生塑像 饒毓泰先生塑像

1944年饒毓泰在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從事分子紅外光譜的實驗研究,曾與尼爾森合作研究了C12O216和C13O216分子的振-轉光譜,採用解析度達0.07cm-1的稜鏡-光柵分光光度計,把含不同碳同位素的兩種CO2分子的ω3轉動譜帶同時清楚地記錄下來。獲得這一成果是很不容易的,這為研究含同位素的氣體分子的振-轉光譜提供了新的方法。他還用紅外小階梯光柵研究了丁二烯的吸收譜帶。以上的研究成果均發表在美國《物理評論》上。

1933年9月,饒毓泰受聘擔任北京大學物理系教授和系主任,在北京大學,饒毓泰特別重視實驗室建設和開展實驗研究工作。十分強調高等學校教師只有認真進行科學研究,才能提高學術水平和教學水平。他還十分重視演示實驗。他經常向年輕教師介紹德國泊爾教授講課時如何充分利用演示實驗的情形。

他把原北京大學理學院的一個小禮堂改為階梯教室,建立了演示實驗室,用以邊講課,邊演示,把感性認識與理性認識結合起來。他還特別注意聘請教授到校任職,曾先後聘請了周同慶、張宗蠡、朱物華、吳大猷、鄭華熾等教授,使得教師隊伍陣容整齊,面貌一新。此時北京大學物理系不僅培養本科生,還招收研究生,開設了一系列研究生課程,如數學物理、電光及磁光學、量子力學、電動力學二、氣體導電一、氣體導電二、原子與分子光譜、喇曼效應與分子結構、電網路理論等。馬仕俊、郭永懷就是當時的研究生,後來成為國際上的知名學者。

個人生活

父饒之麟,清朝舉人、拔貢生,曾任七品京官戶部主事。母余峨之。饒毓泰自幼天資聰穎,酷愛讀書,幼年隨叔父和舅父學習四書和經史。

人物評價

饒毓泰被譽為“中國物理學界泰斗”,南開大學物理系的創建人、理學院的奠基人之一。

吳大猷說:“學生由他獲益處,不在流暢的演講而在其對學術廣解之深,對求知態度之誠,對學術的欣賞與尊敬.以及為人的嚴正不阿的人格的影響、”並且,對吳大猷“以後的學習、工作和生活起到了關鍵的、亦可以說是舉足輕重的影響”。

後世紀念

2000年,中國物理學會為紀念胡剛復等五位物理學界前輩,設立了胡剛復、饒毓泰、葉企孫(葉企蓀)、吳有訓、王淦昌物理學獎,其中饒毓泰物理獎授予光學、聲學、原子和分子物理方面有突出成就的物理學家 。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