饒毓泰(1891~1968)
正文
中國物理學家。1891年 12月1日生於江西省臨川縣。1913年赴美留學,1918年獲芝加哥大學學士學位,1922年獲普林斯頓大學哲學博士學位。同年回國,應聘到南開大學創建物理學系,擔任系主任。1929~1932年到德國進行研究工作。1933年起任北京大學物理學系系主任,後又任理學院院長。抗日戰爭期間,在昆明西南聯合大學任物理學系系主任。1944~1946年到美國進行研究工作。回國後繼續擔任北京大學理學院院長和物理學系系主任等職,1952年起只任物理學系教授。1955年受聘為中國科學院數學物理學化學部學部委員。1947~1951年曾當選為中國物理學會副理事長,後為名譽理事。1964年被選為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四屆全國委員會常務委員。"文化革命"期間,饒毓泰深受迫害、屈辱,1968年10月16日含恨逝世;1980年昭雪平反。饒毓泰是實驗物理學家。1922年他的博士論文是研究低壓電弧的電子發射速率的實驗成果,他所設計的電弧光源的電壓,比通常的低,這是當時氣體導電研究的一項新成就。30年代初期,從事鹼金屬原子的斯塔克效應的研究,在觀測銣和銫原子光譜線的反斯塔克效應的實驗中,觀測到它們的主線系的分裂和位移現象。這一工作豐富了量子力學領域的實驗數據。40年代,他在美國和他的合作者進行分子光譜的研究,系統地研究了ClO婣、BrO婣和IO婣的喇曼光譜,測定了光譜的退偏振度,從而確定出它們的自由基的結構;還研究了13C16O2和12C16O2分子振動-轉動光譜,特別是用高解析度的稜鏡光柵分光光度計記錄下難以分辨的w3的轉動光譜,為研究同位素氣體分子的振動-轉動光譜開闢了途徑。
饒毓泰也是教育家。他在南開大學創建物理學系,培養出許多優秀的物理學家。在30年代北京大學任教期間,加強了實驗教學和科學研究,使物理學系出現了新面貌。在抗日戰爭艱苦環境中,西南聯合大學教學和生活條件簡陋,他堅持不懈,講課認真,也培養了不少物理學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