餞謝文學離夜[南朝王融詩作]

《餞謝文學離夜》是南朝齊文學家王融創作的一首五言詩。這首詩的首二句以相聚的“歌笑”反襯出分別時“笑歌”的不忍;三四句直寫不忍離別;五六句從對方入手寫其不忍離別,七八句補足此意,表達了詩人深切的惜別之情。全詩從詩人自己寫到對方,從餞行的室內場所寫到送行旅行的室外場面,構思巧妙,轉換自然。

作品原文

餞謝文學離夜

所知共歌笑 ,誰忍別笑歌 ?

離軒思黃鳥 ,分渚薆青莎 。

翻情結遠旆 ,灑淚與行波 。

春江夜明月,還望情如何 ?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餞:以酒食送行。謝文學:指謝脁(tiǎo),他曾在隨王府任文學。

所知:知心朋友。共笑歌:在一起歡歌笑語。

別笑歌:在臨別時刻笑語歡歌。

離軒:出門。軒,門。黃鳥:《詩經·小雅》篇名,描寫一個流亡異國的人因忍受不了對他的剝削和欺凌,引起他對故鄉的懷念。這裡只取對故鄉的思念這層意思。

分渚(zhǔ):分散在江中的小洲。薆(ài):隱。莎(suō):莎草,多年生草本植物,花穗褐色,地下有塊根,叫香附子,可供藥用。

翻情:潮水般激盪不已的離情。結:連繫。旆(pèi):指船上掛的末端象燕尾的旗。因船隨江水遠行,所以稱“遠旆”。

行波:流水。

還望;回頭眺望。

1.

餞:以酒食送行。謝文學:指謝脁(tiǎo),他曾在隨王府任文學。

2.

所知:知心朋友。共笑歌:在一起歡歌笑語。

3.

別笑歌:在臨別時刻笑語歡歌。

4.

離軒:出門。軒,門。黃鳥:《詩經·小雅》篇名,描寫一個流亡異國的人因忍受不了對他的剝削和欺凌,引起他對故鄉的懷念。這裡只取對故鄉的思念這層意思。

5.

分渚(zhǔ):分散在江中的小洲。薆(ài):隱。莎(suō):莎草,多年生草本植物,花穗褐色,地下有塊根,叫香附子,可供藥用。

6.

翻情:潮水般激盪不已的離情。結:連繫。旆(pèi):指船上掛的末端象燕尾的旗。因船隨江水遠行,所以稱“遠旆”。

7.

行波:流水。

8.

還望;回頭眺望。

白話譯文

相知的友人共相歡歌笑語,誰忍棄別動情的笑語歡歌?

分離在高堂懷思那遠翔的黃鳥,從沙渚起飛在青青莎草中隱沒。

情思起伏似遠行船飄蕩的旗旆,熱淚灑入滾滾流逝的水波。

滿江春潮籠罩夜月的輝光,回望遠去的友人怎將思念寄託。

創作背景

南朝齊永明八年(490年),謝脁轉為隨王蕭子隆文學;南朝永明九年,隨王“親州府事”,謝脁從隨王蕭子隆西行赴荊州。謝脁離京前,詩人王融為之餞行,同時為謝脁餞行題詩的還有沈約、范雲、劉繪、虞炎、蕭琛、江孝嗣等,當時謝脁則寫有《離夜》詩並答詩《和別沈右率諸君》詩。謝脁的答詩中說:“春夜別清樽,江潭復為客。”一個“復”字表明這是第二次西去。時間不遲於永明九年。其時,王融24歲,在諸人中最年輕。排比上述各人詩作的有關字句,可以知道送行的時間是在初春的一個晴朗之夜,明月在天,星河如帶。堂上,華燭高燒,離觴頻勸,“分弦”、“別唱”與“清琴”時時響起,倍增哀感。傳杯換盞,直至朝霞滿天,仍然別情依依,難分難捨。“情動於中而形於言”(《詩大序》),為抒寫離情,為記住這難忘的一夜,詩人們相約以“離夜”為題即席賦詩。這首詩即作於夜宴時。

作品鑑賞

整體賞析

這是一首餞行詩,王融與謝脁年齡相近,同倡新體詩,交情甚篤。其為人反應敏捷,容易激動,氣質類型屬於膽汁質或多血質。當此華堂燭殘、行將分手之際,黯然銷魂的離情別緒便自然地從他心中噴薄湧出。

“所知共歌笑,誰忍別笑歌”,即是總說自己不忍言別的感情。但並不平鋪直敘地平淡述說“不忍”,而是以修辭問句“誰忍”反詰,藉以強調人皆如此,無一例外。雖已有無疑設問,仍恐言之不足,故又以動情的正面議論映襯對比,以相聚共樂反跌出別離的悲苦。在詞語的運用上,“所知”與“誰忍”,“共歌笑”與“別笑歌”,似對非對,前後映照,使惜別之情愈顯得纏綿悱惻,吞吐不盡。

三四句由“別”字蟬聯而下,具體抒寫不忍“離”、“分”的情形。“離軒思黃鳥”寫別宴前的離思。“軒”,有窗檻的小室;“黃鳥”,用《詩經·小雅·黃鳥》中的“言旋言歸”之意,所謂“思黃鳥”,即盼友人早日旋歸。“分渚薆青莎”寫水邊渡口分手時的景象。詩人此行從水路離去,故王融構想,將在渡口目送謝朓乘坐的船隻遠去,直至目光被水中洲渚上茂盛的席草擋住。王常侍同題詩說:“當軒已凝念,況乃清江湄。”訴說離情別緒,情景正與此仿佛。

以上前四句從王融自己一面說,後四句則轉從謝脁一面說。“翻情結遠旆,灑淚與行波”,說明謝脁並不樂意於此行。因“翻情”,故有“灑淚”的表現。說謝脁傷心至於淚水滴落在波翻浪涌的江面上,固屬誇張,但說他“翻情”西去卻是事實。謝脁在《將發石頭上烽火樓》詩中說“徘徊戀京邑,躑躅躧曾阿”,又在上面提到的和詩中說“嘆息東流水,如何故鄉陌”,可見他是不樂意離開京城的。王融還由此進一步推測,獨自坐船江行的謝朓一定極為感傷。他把這一推測極富於詩意地表現了出來:“春江夜明月,還望情如何?”詩人構想,在春江月夜,謝脁在船上回頭望的一個場面。謝脁既不願意前行,那么,最能觸動他的情思、令他留戀懷念的,自然是無過於留在身後的一切了。故雖是一“望”,卻足以令望者心驚魄動,無限感傷。“情如何”,以問句出之,是一種婉轉含蓄的抒情方式,更顯出其情悠悠,其思渺渺。

此詩以“餞謝文學離夜”為題,餞行的地點是在堂上,時間是在夜間。但從第四句起已接寫送行以及行者在離別後的依戀,地點也已轉到戶外,先在渡口,後在江上,時間上轉為白天和又一個明月之夜。隨著情事的不同,空間的拓展,時間的延伸,在描寫視角由詩人自己轉向謝脁的同時,詩作中展開了一幅溢滿離情的長長的畫卷:堂上的宴別,渡口的送行,江上的憶念。按之實際,只有堂上餞行是確有之事,其餘都是作者想像中的情景。詩人自己惜別之情強烈,對於謝脁的思想感情了解深刻,又善於構思,巧於布景,故能寫得情景如在,逼真動人。

名家點評

現代學者姜書閣:這首詩與後世專寫離人愁緒的送別詩不同,它更多的是詩人自抒其惜別之情。情感真摯,表達深婉,具有一種隱秀之美。

作者簡介

王融(468—494),南朝齊詩人。字元長,琅邪臨沂(今山東臨沂縣北)人。少時曾上書齊武帝求自試,官中書郎,後加寧朔將軍。他深知音律,與沈約、謝彤等同是“永明體”的創立者。為人才思敏捷,作品文藻富麗。有輯本《王寧朔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