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蓬鬆劑

食物蓬鬆劑

食物蓬鬆劑的作用是通過誘發化學或生化反應,在麵粉製成的食物中產生大量的氣體,使麵團或麵糊體積充分膨脹,而麵粉中的麵筋形成可保持氣體的網路,在氣體作用下成為均勻緻密的多孔狀態,從而使食品膨鬆、酥脆或柔軟可口,形成我們熟悉的各種麵食。很多中外麵食的製作都需要蓬鬆劑。下面介紹幾種常用的食物蓬鬆劑的作用原理、使用規律和相關的健康問題。

化學蓬鬆劑

1. 小蘇打(碳酸氫鈉,鹼,baking soda):在和食物里含有的酸性物質作用下,小蘇打可分解成鈉離子,水和二氧化碳氣體,後者可以起蓬鬆食物的作用。但小蘇打釋放氣體的反應需要酸性物質的存在,在很短的時間內完成,反應的引發很難控制,用量太大會產生苦味或澀味。由於這些原因,小蘇打很少作為蓬鬆劑單獨使用,一般都作為複合蓬鬆劑的成分之一。但也可以用受熱來引發小蘇打氣體的產生,例如,在炒牛肉前在肉中拌入小蘇打,炒肉時小蘇打受熱放出氣體,使牛肉組織變得疏鬆,口感更加細嫩。

食物蓬鬆劑 食物蓬鬆劑

貓註:我做水煮肉的秘訣之一就是先用啤酒加一點點小蘇打把肉片醃一會,然後洗淨,再按照一般水煮肉的烹飪步驟操作。

2. 臭粉(碳酸氫銨):在需要快速大量產生氣體的時候就需要用到臭粉。臭粉在加熱時或酸性條件下會分解成水,氨氣和二氧化碳氣體。由於快速釋放,氨氣在成品里殘留很少,不會在成品里嘗出氨味。由於臭粉容易分解放出氨氣(這就是臭粉名字的出處)而失去作用,它很難儲藏,一般在家庭較少使用。在烤制桃酥或某些餅乾時要用到臭粉。

3. 明礬(硫酸鉀鋁或硫酸鉀鋁,s.a.s.):常用的明礬其實是酸性混合物,在和食物固有或添加成分如小蘇打作用時放出氣體,起蓬鬆作用。一般也是作為複合蓬鬆劑的酸的成分。特點是要在高溫下才能快速反應。常見的例子是用來炸油條。

4. 泡打粉(baking powder):是一種複合蓬鬆劑,有很多不同的種類。一般是將固體的鹼和酸的粉末混合,在乾燥的條件下它們不接觸,也不發生反應,一旦遇水就會溶解接觸,反應放出氣體。固體鹼粉常用小蘇打,固體酸粉有酒石酸鹽(塔塔粉,tartar)和磷酸鹽(phosphate, 如磷酸鈣和焦磷酸鈉),它們的反應速度都很快,加水和麵粉混合後需要馬上烤,而還有用明礬(s.a.s.)作為固體酸的,反應速度要慢很多,但在高溫下很快。明礬常見於雙重活性泡打粉(double-acting (d.a.) baking powders )。雙效的意思是指在加水和麵粉混合後,小蘇打首先和快速的固體酸(如塔塔粉)反應放出第一批氣體,此時明礬和小蘇打基本不反應,但放入烤箱加熱時,明礬和小蘇打受熱放出第二批氣體,這就是所謂的雙重活性(double-acting)。市場上常見的是雙重活性泡打粉。一些自發麵粉也已經混合了泡打粉,加水後需要迅速烤。由於泡打粉容易儲存,容易控制,成為了目前最常用的蓬鬆劑,大部分西點都要用到泡打粉。

化學蓬鬆劑的健康問題:

由於小蘇打和臭粉的反應產物(二氧化碳,氨氣)也是人體代謝的產物,只要不過量使用,不會導致明顯的健康問題,但可能破壞食物中的某些營養成分如維生素等。而明礬和泡打粉都含有鋁。近年來,國際上很多報導均指出鋁與老年性痴呆症有密切關係,同時也減退記憶力和抑制免疫功能,阻礙神經傳導,而且鋁從人體內排出速度很慢,應該在食物中嚴格控制明礬和泡打粉的使用,並儘量少吃含鋁的食物。

生物蓬鬆劑:酵母

酵母是一種真菌,加到麵團里後,可以通過自身的新陳代謝產生二氧化碳氣體達到蓬鬆的目的,這個過程通常就叫發酵。以前常用老面來發酵,主要靠野生酵母和一些雜菌,發出的麵團常含有有機酸而使它帶酸味,需要加入小蘇打中和酸味。雜菌的代謝產物和加入的小蘇打可能引入有害成分或破壞營養成分。而現在普遍使用的活性酵母則純度高,很少產生酸性物質,同時,酵母本身由蛋白質和碳水化合物構成的,並且含有豐富的b族維生素和鈣、鐵等其他微量元素,具有很高的營養價值。酵母作為麵食蓬鬆劑,需要足夠的時間和溫度產生二氧化碳,但溫度高於40攝氏度時可能殺滅酵母菌,影響發酵效果。酵母是安全有益的食物蓬鬆劑,但有時其蓬鬆效果不如泡打粉,應根據不同的麵食特點和具體的食譜酌情選用蓬鬆劑。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