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圖解食材,了解南北之果蔬谷肉,表列營養,提示飲食中ABCD。中國營養學會專家作序,權威、實用的食材速查手冊。
內容簡介
營養學界有一句話:“沒有不好的食物,只有不合理的膳食。”
《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07)中指出:“人類的食物是多種多樣的。各種食物所含的營養成分不完全相同,每種食物至少可提供一種營養物質。除母乳對0月~6月齡嬰兒外.任何一種天然食物都不能提供人體所需的全部營養素。平衡膳食必須由多種食物組成,才能滿足人體各種營養需求,達到合理營養、促進健康的目的,因而提倡人們廣泛食用多種食物。”
然而面對五花八門、品種繁多的各色食物材料,究竟應該吃什麼?怎么吃?吃營養還是吃健康?吃得貴是不是就是吃得好?……這些卻都成了困擾人們的又一難題。
《食材密碼》即針對目前生活中常見的食材進行圖文介紹,內容涉及食材不同的俗稱、主要成分、營養特點、食用方法、食用注意事項等,以期讀者通過這本書對這些與自身健康密切相關的食材有概念上的了解。
圖書目錄
序
說明
第一部分:五穀類
第二部分:蔬菜類
第三部分:畜禽肉類
第四部分:魚蝦蟹貝類
第五部分:蛋類
第六部分:水果類
第七部分:堅果類
第八部分:奶類
第九部分:菌藻類
第十部分:油脂類
第十一部分:調味類
第十二部分:飲品類
附錄一:各人群一周食譜舉例
附錄二:不同烹飪方法對食材營養成分的影響
附錄三:食物酸鹼平衡論不足以成為膳食依據
附錄四:營養元素含量豐富的食材
書摘插圖
第一部分:互谷龔
我國歷史上對於“五穀”有兩種解釋。一種說法是指黍、稷、菽、麥、稻(《周禮》);另一種說法是指麻、黍、稷、麥、豆(《淮南子》)。古時候,人們把大麻的子當食物。所以麻歸於糧食類。後來麻主要用以纖維織布,便不再列入五穀之中了。黍指玉米,也包括黃米;稷指粟;菽指豆類。
“五穀”的詞意演變到現代。已泛指各種作為主食的糧食,統稱為糧食作物,或者稱為“五穀雜糧”。包括穀類(如稻米、小麥、玉米、高粱等)、豆類(如大豆、蠶豆、豌豆、赤豆等)、薯類(如甘薯、馬鈴薯等),以及其他雜糧。
從古至今,“五穀雜糧”都在中國人飲食結構中占據著主要地位。所以才會被稱為“主食”。 “五穀”主要提供碳水化合物、蛋白質、膳食纖維及8族維生素。雖然到了現代。尤其是近幾年,中國居民的飲食結構發生了一些變化,糧食在人們飲食結構的占有比率逐步縮小。但是從人體健康的角度來考慮。還是應該每日攝入足夠量的“五穀雜糧”。《黃帝內經》中對於人們日常的飲食調養,強調以“五穀為養”;《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07)建議我國人均穀類、薯類及雜豆的日攝入量為250-00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