組成
丹砂、雌黃、磁石、曾青、白石英、得石、石膏、鍾乳、雄黃、雲母各二兩。
用法用量
上為末,取丹砂著瓦盆南,雌黃著中央,磁石北,曾青東,白石英西,得石上,石膏次,更下鍾乳、雄黃,覆雲母,薄布下,以一盆覆上,羊毛泥令厚,作三隅灶,燒之以陳葦,一日成。取其飛者使之。
功用
蝕惡肉。
主治
緩疽惡瘡。
方義
丹砂清熱解毒,主治瘡瘍;雌黃燥濕解毒,主治惡瘡;磁石安神鎮驚;曾青祛風定驚,主治眵多赤爛;白石英安心神;得石消冷積,祛寒濕,蝕惡肉;石膏解肌清熱,主治癰疽瘡瘍;鍾乳主治瘡疽痔瘺;雄黃燥濕解毒,主治癰疽疔瘡;雲母止血斂瘡。諸藥合用,可治緩疽惡瘡,蝕惡肉。
附註
追蝕死骨惡肉方藥還有《范汪方》的飛黃散,《劉涓子鬼遺方》的食惡肉方等等。飛黃散實乃《治百病方》中的“大風方”加減而成。由此可見,追蝕方藥歷史源遠流長,所以南北朝時期此類方藥已洋洋大觀了。(《高等中醫藥院校教材 中醫骨傷科發展史(供骨傷專業用)》)
原方選錄
《外台秘要方》:“范汪:飛黃散,療緩疽惡瘡,食惡肉方。取丹砂著瓦盆,南雌黃,著中央磁石、北曾青、東白石英、西得石,上石膏、次鍾乳、下雄黃,覆雲母,薄布下,各二兩,先搗篩瓦盆中,以一盆覆上羊毛泥令厚,作三隅灶,燒之以陳葦,一日成,取其飛者使之,甚妙。又療緩疽,以飛黃散食惡肉令盡,作土灶熏之方。雄黃、雞白屎、黎蘆、丹砂、乾鰻鱺魚一兩。上五味,搗下篩,青布裹之,熏經三日乃止,止畢要以蛇銜膏摩之良。並出第三十一卷。檢《范汪方》無蛇銜膏,今檢《崔氏方》附於後。”
《說醫解字》:“把范汪(人名)東陽方變為飛黃散,治慢性陰疽、惡性瘡瘍、腐蝕惡性腫塊。制飛黃散法:取瓦盆一個,把雌黃安置在中間,南方放硃砂,北方放磁石,層青在東邊,白石英在西邊。上面再蓋以5層藥末,明礬在頂上層,石膏在明礬下,鐘乳石在石膏下;再把2層藥末(雄黃在上,雲母在下)覆蓋在上3層藥末上。以上藥末各二兩。在藥末上蓋一個盆,用羊毛和泥密封,做一個三角形的灶,用陳蘆葦燒一晝夜,取其升華在盆蓋裡面的黃色結晶備用。”
方論選錄
《科技考古論叢》:“《物理小識》卷五《雄黃》下記飛黃散之製法,為治瘡殺蠱之藥劑云:瓦盆中安雄黃,南丹砂,北磁石,東曾青,西自石英。上為得,石膏次之,鍾乳居下,雄黃覆之,雲母布於底。以盆蓋之。羊毛固濟。燒一日,取其飛黃用之。磁石無殺菌作用,古人會義在磁力,意在挾磁力拔出毒蠱。此種外敷藥劑之製法,如《物理小識》制飛黃散法,為遵循五行方位之說以煉製。丹砂色紅,丙丁火也,其辰朱雀,故置於南方。慈石黑色,壬癸水也,其辰玄武,故置於北方。曾青色青,甲乙木也,其辰青龍,故置於東方。白石英色白,庚辛金也,其辰白虎,故置於西方。以四藥石,配四靈之方向。其中央者,戊己土也,故以雄黃配合之,因土色尚黃也。'飛黃散'出於'五石散',亦即古之'五石'。皆就五行理論所制者矣。”
各家論述
時珍曰:“五毒藥,范汪東陽方變為飛黃散,治緩疽惡瘡,蝕惡肉。其法取瓦盆一個,安雌黃於中,丹砂居南,慈石居北,曾青居東,白石英居西,得石居上,石膏次之,鍾乳居下,雄黃覆之,雲母布於下,各二兩末。以一盆蓋之,羊毛泥固濟,作三隅灶,以陳葦燒一日,取其飛黃用之。夫雄黃乃治瘡防毒要藥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