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鴿[腳踏車]

飛鴿[腳踏車]

飛鴿,天津飛鴿車業製造有限公司旗下品牌,“飛鴿”商標被國家工商管理局列為“國家重點商標保護品牌”之一。被商務部授予“中華老字號”的稱號。“馬路飛鴿”電動車防雨遮陽篷的全方位服務,實行24小時全天候服務,給經銷商和消費者提供實時服務,讓您真正體會到服務誠心、買的放心、使用安心。

基本信息

發展歷史

飛鴿飛鴿
天津飛鴿腳踏車有限公司(現:天津飛鴿車業製造有限公司)是1999年按照現代企業制度,以“飛鴿”名牌為依託組建的股份制企業,是“飛鴿”牌腳踏車的唯一生產企業。2005年通過增資擴股吸納了自然人資金,公司改制為混合所有制企業。公司現註冊資本金為2000萬元,現有員工1200人。

一、“飛鴿”是新中國第一個腳踏車民族品牌,老名牌創造了輝煌。

天津腳踏車廠始建於1936年,解放後我國自行設計、生產的第一個腳踏車品牌是飛鴿牌,誕生於1950年7月5日。50多年來,實現利稅22億元,為國家創匯1.8億元。計畫經濟時期其產值占天津市工業系統總量的六分之一。飛鴿還特別以選料精良、工藝先進、騎行輕快、堅固耐用、款式新穎的質量特徵著稱,1954年全國首次腳踏車質量鑑定評比獲第一名,之後,殊榮不斷:1979年PA22型腳踏車獲全國優質產品獎,1980年PA22型腳踏車獲國家銀質獎……,1988年獲輕工業部頒發的質量管理獎,1989年獲全國最佳售後服務獎……,1994年被國內貿易部推薦為全國名優產品,1995年第十次被推舉為“全國最受歡迎產品”,1996年、1997年被評為全國暢銷名牌腳踏車……,2001年至2003年榮膺全國輕工業質量效益型先進企業。飛鴿車無論是國內市場,還是國際市場,其品牌以質量為依託認知度高,用戶滿意度高。

“飛鴿”長期以來受到了黨和國家領導人的親切關懷和重視,毛澤東主席1958年親自視察飛鴿;劉少奇鄧小平、江澤民、李鵬、李瑞環榮毅仁、吳邦國、溫家寶等都先後視察;西哈努克等國際政要參觀;“飛鴿”車還做為國禮於1989年由李鵬總理贈送美國總統布希。歷史上,“飛鴿”的輝煌,其價值,遠遠超越了市場的範疇,使“飛鴿”品牌有著豐富的內涵。

綜上所述,可以說,“飛鴿”歷史上曾創造了幾個第一:即,是新中國第一個腳踏車民族品牌;1987年產銷量達到365萬輛,產銷量達到全國第一;在國內最早的質量評比中,取得第一……。

二、在市場競爭中崛起,“飛鴿”品牌得以復生,得到快速發展和提升。

飛鴿飛鴿
和眾多國有企業一樣,由於債務重、人員多、機制僵化等原因,在經濟體制轉軌變型的過程中,“飛鴿”面臨著生死存亡的考驗。1998年,產、銷量跌至底谷,僅幾十萬輛,由於連續嚴重虧損,生產經營難以為繼。為了保住“飛鴿”這一老名牌,在天津市政府的指導下,實施了“砍樹留根保名牌”策略,以“飛鴿”名牌為依託,通過改制、重組,組建了多元投資主體的天津飛鴿腳踏車有限公司,成為生產、銷售飛鴿牌腳踏車的唯一企業。

從1999年至今七年來,經過兩次改制,企業運行體制和運行機制發生了深刻變化,參與市場競爭的綜合能力越發增強,每年的產銷量和經濟效益以兩位數的速度增長。2003年至2005年每年產量均達到100萬輛以上。預計2006年達到120萬輛以上。“飛鴿”和自身比,已由99年初廠毀牌子倒的局面轉入良性循環,實現了跨越式發展,保住和發展了我國腳踏車的老名牌,出口量提高了10倍;在全國同行業內,單一品牌國內市場占有率居領先地位。飛鴿牌腳踏車2003年度被國家質檢總局授予了“免檢產品”資格,2005年被國家工商總局確定為“中國馳名商標”。“飛鴿”改制重組、起死回生的經驗和效果,在中國腳踏車行業、特別是在老的國有企業中引起了強烈的反響。

三、把不斷提升產品質量,做為飛鴿增強市場競爭力的根本。

飛鴿新公司組建伊始,在工作千頭萬緒、困難重重中,緊緊抓住了提升產品質量這個根本,進行了ISO9000系列國際標準質量管理體系認證,制定了“以可靠的質量管理體系,抓實每一個環節,嚴格控制每一個外購件,認真乾好每一個自製件,以高質量的產品、優質的服務,讓每一個用戶滿意”的質量方針,制定了25個程式檔案、19個作業指導書、114個質量記錄,構成了“飛鴿”牌腳踏車的質量保證體系,並編制了以質量管理為重點的123個企業內部管理制度。

為了保證質量和提升質量,公司連年加大人力、技術、資金等方面的投入。公司有一支嚴格執行標準、技術手段完備的質量檢驗隊伍,質量監視和測量裝置完善,有439台/件,質量檢測能力和水平居全國同行業前列。生產設備256台/條,80%以上進行了改造或更新,其中,油漆噴塗設備、成車組裝設備、空中倉儲線等都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生產作業環境和資源配置符合標準並不斷改進。公司還特別注重員工的素質、素養,全體員工培訓率達到100%;一線生產員工培訓時間每月平均達到4小時以上。

公司還著力推行國際品牌帶動戰略,“借外力,找壓力,增實力”,2001年起“飛鴿”與日本百年歷史的國際品牌丸石自轉車株式會社進行了技術合作,引入了日本丸石的質量管理理念和模式,飛鴿車也全部採用了日本先進的JIS製造標準為企業的內控標準。

四、以質量保住名牌,以質量提升名牌,創“飛鴿”在國內、國際兩個市場的領先地位。

“飛鴿”改制、重組近七年來,以其質量優良、服務方便、款式多樣、價格適宜等綜合要素,恢復、鞏固了市場,開發、擴展了市場。

公司圖片公司圖片
1.“飛鴿”在行業中的地位和作用。“飛鴿”車在全國目前最大的腳踏車生產基地——天津市,其生產規模在眾多個腳踏車成車廠中居第二位,在國內千餘家成車廠中也處領先地位。“飛鴿”做為國有企業改革的典型,受到了中國腳踏車行業協會的高度重視,並在全國會員大會上做為重點交流。公司總經理被推選為中國腳踏車協會副理事長。

2.“飛鴿”在行業的集中度及銷售額在行業的排位。由於品牌價值、網路健全,飛鴿產銷均衡,集中度較高。飛鴿國內市場銷售額水平居第二位;市場占有率以2000萬輛做基數,為3.6%。其產品,以鮮明的特徵,適應國內不同區域、不同消費群體的需求;形成了總經銷、專賣店、直銷點的立體行銷網路,產品在國內除台灣省外,覆蓋了各個省份、地區。還建立了完善的售後服務機制,用戶信息反饋滿意率>98%。

3.飛鴿的出口狀況及加入世貿以後的國際市場發展戰略。飛鴿的出口近幾年來達50多個國家和地區,包括印尼等東南亞傳統地區,並大量出口到了日本、韓國、美國,以及歐洲、非洲等國家。特別是2003年達到37萬輛,占總量的35%,以後幾年連續保持了出口總量達到30%左右的份額。飛鴿公司成為聯合國採購的定點供應單位,2004-2005年度聯合國的訂單就有63批之多。成為我國外交部禮品生產的定點單位等。隨著我國加入世貿組織,世界腳踏車製造向中國轉移,中國向天津集中。我們將大力走品牌國際化道路,加大國際市場的開發力度,力爭在近三年內,出口占總量的50%以上,讓飛鴿成為國際品牌。

4.飛鴿的質量水平以及與國外先進水平的比較。飛鴿車的質量水平從國內市場反饋看,認為處於穩定並不斷提升水平,處同類產品領先;從國際市場反饋看,如印尼,認為是中國腳踏車在印尼市場質量最好的;從發達的日本國看,認為產品達到了日本本國製造的同類產品水平,從銷往日本的產品看,沒發生一起重大質量問題。

5.“飛鴿”聚集了腳踏車生產經營的人才優勢。多年來,飛鴿腳踏車有限公司特別注重以人為本的理念,注重人才隊伍建設,不斷推行員工培訓。操作工人都專門進行了“應知應會”、“技能達標”等基礎性培訓,技術人員的專業能力達到同行業先進水平,行銷隊伍中吸納了一批批大學畢業生;公司還擁有一批以全國勞動模範、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及全國腳踏車標準化委員會委員為代表的腳踏車專家。

6.飛鴿在“十一五”規劃期間良好的發展前景。經過1999年和2005年兩次的改制,飛鴿增添了持續、健康發展的動力。在保持全國產銷規模和市場占有率先進水平的基礎上,飛鴿要通過技術投入、新產品開發、市場開發等一系列手段,再上新水平。目標是:“十一五”規劃期間,年增長率達到15%以上,用三至四年時間達到年產銷200萬輛以上的水平;出口達到總量的30%-40%以上,做到國內飛鴿品牌市場占有率前三名,切實發揮飛鴿名牌效應。

“飛鴿”牌腳踏車在獲得“國家免檢產品”資格和“中國馳名商標”後,申報中國名牌產品,是又一個質量提升、品牌提升的新起點和新動力。

渠道

“馬路飛鴿”電動車防雨遮陽篷的行銷網路覆蓋全國市場,從高端產品到低端產品都有專業的市場分析和專業的行銷策略。在央視、地方衛視、報紙、電台、雜誌、網路上都發布廣告,全面及時地傳遞宣傳“馬路飛鴿”,讓人人皆知,激發出幾百萬乃至上數千萬個潛在的準客戶,從而實現我們的宗旨:“讓天下所有騎電動車的人不再被風吹、日曬、雨淋。”

產品新聞

國外領導騎飛鴿腳踏車國外領導騎飛鴿腳踏車
2009年,順應消費者對電動車防雨遮陽篷的需求,建立在防雨、遮陽、擋風於一體,令所有二輪車族擁有一個舒適、便捷、休閒時尚的騎乘空間,真正做到比轎車更便利、更經濟。讓人們得到“二輪轎車”的高檔享受。作為“二輪轎車”的新潮產品專業經營公司,華鑄興業以關注百姓民生為根本出發點,全力打造出更多符合百姓出行所需求的科技實用產品。

從100%到1.6%,國有資產在整個天津腳踏車行業中占有份額的變化,是一個標準的“國退民進”過程。“飛鴿”的膨脹、衰落直至今天的新生,終於一步步回歸正常。然而,要恢復往日的榮光,對它來說已是一個無法實現的夢。 中國周刊記者馮翔天津報導

天津,東麗區程林工業園,大道上塵土飛揚,運送貨物的卡車迎來送往。

“你是找中國飛鴿?”賣西瓜的小販、修腳踏車的工人,都能準確無誤地指出方向,即使它遠在一兩公里外。“飛鴿”現在的名字是“天津飛鴿車業製造有限公司”,剛搬到這裡三個多月。

這是“飛鴿”的最近生存狀態。在網上能查到的,“飛鴿”在西青區、北辰區的兩個廠區已成往事,更勿論位於天津市區六緯路的老廠。那個曾經隨著一輛輛腳踏車傳送到全世界50餘個國家和地區的地名,現在佇立著一片寬闊的住宅小區。廠房早已賣掉抵債。

“飛鴿車業”副總經理高用亮對《中國周刊》記者說:現在的“飛鴿”年生產量為120萬輛。其中一部分為貼牌代工。

飛鴿工人飛鴿工人

這個數字,在天津市每年的4700萬輛腳踏車產值中,並不出眾。與它自己的過去相比,只能用“柔弱”來形容。曾幾何時,“飛鴿”這箇中國人耳熟能詳的名字,就是天津腳踏車產業的代名詞。

一年一張票

作為中國腳踏車的發源地,天津的名字從來就與“飛鴿”聯繫在一起。1950年,新中國第一輛全部自行設計製造的腳踏車在天津腳踏車一廠出生,取名“飛鴿”。在腳踏車成為中國人普遍交通工具的過程中,“飛鴿”與上海的“永久”“鳳凰”出盡了風頭,被稱為中國三大腳踏車品牌。

“六五”“七五”期間,天津市政府先後投資2.4億元,對“飛鴿”進行大規模技術改造。自解放以來到1980年代末,以“飛鴿”為領頭羊的天津市腳踏車產業累計上交國家利稅60多億元,是天津市的支柱性產業之一。

當年的技術工人,現在的技檢部長趙志國回憶:作為“飛鴿”的工人,他們享有一項贏得社會普遍羨慕的福利:在物資憑票供應的年代,他們每人每年可分到一張購買“飛鴿”的票券。在腳踏車、手錶、縫紉機被稱為中國家庭“三大件”的年代,這張票太珍貴了,經常是早早就被親朋好友預定:“我明年結婚,你那車票千萬給我留著!”

當時的婚禮,一輛嶄新的“飛鴿”往往便是女方的全部陪嫁,贏來陣陣艷羨。許多人因實在弄不到一張購買腳踏車的票券,只能自己想方設法收集腳踏車的零件,自己“拼”一輛。

1988年,包括另一個著名腳踏車品牌“紅旗”在內,全天津市的腳踏車產業都集中到“飛鴿”名下,成為3萬多人的“飛鴿集團”。這是計畫經濟時代,“飛鴿”輝煌的最頂端:國有資產占全市腳踏車產業份額100%,年產量661萬輛。1989年2月25日,美國總統喬治·布希對中國進行訪問。時任國務院總理李鵬在北京釣魚台國賓館會見他,並贈送他們夫婦兩輛飛鴿牌腳踏車,作為“國禮”。從此“飛鴿”順利進入美國市場,它還曾成為中國對外援助第三世界國家的物資之一。

頂點之下,隱藏著巨大的危機。“飛鴿”作為大型國有企業,靠的是兩大法寶:政府指令下的銀行貸款,和包銷全部產品。幾十年來,“飛鴿”基本只有兩種顏色:黑色和綠色。

天津大學企業戰略與文化研究所教授和金生領銜的一篇論文形容當時的“飛鴿”:“保守、狹隘、自大、唯我獨尊”,“具有鮮明的國企特色”。原因是“企業不直接面對市場和顧客,所要做的就是聽從行政命令進行生產”。

吉利改寶馬

政指令對“飛鴿”的負面影響,從上世紀八十年代中期開始,初現端倪。如果把吉利汽車的標識取下,換成寶馬的車標,以圖讓一輛汽車的售價提高,行嗎?

當然不行。然而,這種類似的行為並不是假設,而是現實。“飛鴿”和“紅旗”當年就曾在政府指令下,做過這樣的違心之舉。原因僅僅在於,一輛“飛鴿”的價格比一輛“紅旗”要多二十塊錢。

可以想像當時的尷尬場面:服從領導,移交了技術資料、設計圖紙,“飛鴿”人心懷不滿,認為搶了自己的市場;“紅旗”人也不情願,便宜耐用是當時的26型“紅旗”一大賣點,該車素有諢名“不吃草的小毛驢”,走俏於農村市場。自己的品牌要被取消,誰樂意?

兩個廠面臨同樣的工作任務:廠長給副廠長做思想工作,副廠長給車間主任做思想工作,車間主任給車間副主任做思想工作……

兩個工業品牌的統一,談何容易。需要改圖紙、改模具、改車床,何況還是兩個定位、市場都不一樣的品牌。由“紅旗”改成的“飛鴿”很快被民間稱為“假飛鴿”,進而連累了整個“飛鴿”的銷售。“永久”“鳳凰”趁機搶占市場份額……

其時為1986年左右。改革進行了一年多,被迫中止。“改革是失敗,但是當時也有好處。誰得了好處?政府。”當時的集團總經理蕭慶源對《中國周刊》記者說。他試圖從積極的角度談那次改革的意義:天津市當時正是加緊進行市政基礎設施建設的時期,資金極度短缺。“紅旗”改“飛鴿”,當時的確增加了一些銷售收入。這筆多出的錢,自然作為利潤上交,用來修建了天津市的中環線等幾條重要公路。

十幾年後,“飛鴿”人因工廠衰落,他們的退休金、醫療費長期被拖欠。沒有人能料到這樣的後果。

1990年代開始,席捲全中國的體制改革擴展到了腳踏車行業。政府這才發現,自己已經逐漸扶不住這個龐大而附加值極低的產業了。從1990年開始,天津市輕工業局向民營企業大量發放腳踏車臨時生產許可證,另一方面減少乃至停止對腳踏車產業的投資,並將這一行業認定為“國有資產退出的行業”。

在這種形勢下,眾多民營企業、鄉鎮企業迅速加入腳踏車行業。可憐當時的“飛鴿”基本上只會製造26、28兩種車型,連中國女性的普遍選擇——24型號的腳踏車都極少。要改個車型,需要至少兩年的時間。“有個比方:河凍冰了。咱們回去開動員大會,開始設計冰車。人家民營企業直接拿個冰爬犁往上一放:五毛錢一位;結果發了。等咱們明年把冰車做好了拿來,河都化了。”一位當時的“飛鴿”高管說。

截至1998年,飛鴿集團潰不成軍,連續5年虧損,累計達3億多元,人員大量流失。而與此同時,民營企業利用“飛鴿”走出去的技術、管理人員,步步做大。天津市一位區長說了一句話:“一隻鴿子掉下去,千萬隻麻雀飛起來。”

售價200成本600

1998年,幾百名“飛鴿”的老員工走上天津的中環線、外環線,用堵路的方式表達他們的訴求。因為“飛鴿”名氣太大,影響也大,當時的廠長和書記雙雙下課。此事標誌著“飛鴿”的徹底衰落。

之後,沒人願意接手這個爛攤子,甚至集團指派當時的副總經理去兼任廠長也被拒絕。最後還是行政指令起作用:再不去,立即宣布撤職!“飛鴿”這才算有了廠長。

今年64歲的龔孝燕,當年是飛鴿集團的副總經理,主管“解困工作”。對那段日子,她不願意用“不堪回首”這樣的詞。跑市政府、區政府、勞動局、經委、工會、工商局,一個個衙門求來求去給工人找政策,找待遇,找出路。連廠房分開出租是否合乎規定,都要她去找相關的政府官員,硬把人家拽來現場辦公——職工們紛紛另謀出路,或掛靠在集團下單幹,飛鴿集團的下屬企業三年就增加了一百家。大雪天的深夜,她獨自一人跟幾百名下崗職工談判,苦口婆心幾乎是央求他們不要有過激行動……那段日子給她留下了糖尿病、高血壓和一身的病。一次導致她險些半身不遂,不得不提前退休。

“她(龔孝燕)那段時間至少給工人要來六七百萬。”一位老飛鴿人說。對於個人來說,這個數字足夠巨大和值得自豪。但要挽救飛鴿集團,只能是杯水車薪。據曾任財務審計處副處長的高用亮回憶,當時飛鴿集團一個下屬廠每個月給退休工人看病的費用就高達數百萬元,整個集團要想翻身,每個月需要1.5億到2億元之間。每時每刻都在增長的銀行貸款和企業欠債的利息,對當時的“飛鴿”來說,都是天文數字。

根據飛鴿集團對提供的數據,當時市面上的腳踏車售價為200元左右,而一輛“飛鴿”的成本是600元。那些兢兢業業一輩子的老工人苦心鑽研節約成本,一個七十幾道工序的車鈴才掙幾厘錢;架不住“飛鴿”龐大的非生產部門人吃馬餵:企管辦、質管辦、房管科、行政科、膳食科、幼稚園、醫院、技校、職工大學……計畫經濟時代,這樣的冗大結構是一切企業的最終發展方向。

1999年,中央下發《關於國有企業改革和發展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要求分離企業辦社會的職能,逐步把所辦的學校、醫院和其他社會服務機構移交地方政府統籌管理。對“飛鴿”來說,已經晚了。

越生產越虧損,成為政府決心從這一行業中退出的重要原因。現在的“飛鴿”,以上部門全部裁撤。僅剩的幾個部門也變成了生產人員兼職。

三次“砍樹留根”

飛鴿飛鴿
困境中的飛鴿集團,最大的優勢就是“飛鴿”這個名字。再拖下去,不是辦法。飛鴿集團想了個辦法:“砍樹留根保品牌。”即:剝離一部分生產能力,抽調精幹人員、技術和設備,另行組建一個企業實體,飛鴿集團以有償形式將“飛鴿”這個品牌轉讓給它使用。這樣,就把原先的債務由集團一身扛下,新的企業實體可以輕裝上陣了。

1998年,飛鴿集團又咬牙貸款1500萬,成立了全資的“飛鴿腳踏車公司”,趙志國和高用亮都在其中。一年時間,這個公司盈利了1000萬元。然而,它能看著擁有上萬職工的老集團債務纏身,無動於衷么?1000萬盈利全部被集團抽回救急,公司又辦不下去了。

“當時有個比方:我們是一艘小潛艇,集團是一艘航空母艦。我們這潛艇能拖動航空母艦么?”高用亮說。

明晰法律的人不難看出,“砍樹留根”並不能一下讓“飛鴿”拋下包袱。1999年,上海寶鋼集團對“飛鴿”拖欠它多年的鋼材款1400萬元,提起訴訟並要求查封“飛鴿”品牌,準備逼它拍賣。這時候,政府終於對“飛鴿”多年來的貢獻給以了回報。天津市政府介入,與上海方面反覆交涉、溝通,最後於2002年達成還款協定,使“飛鴿”幸免於難。還有幾次類似的危機,都被政府出面化解。

很難說清,是不是這次訴訟推動了“飛鴿”的改革。這年,第二次“砍樹留根”奠定了今天“飛鴿”的合作形式:合股經營,公私合營。天津市西青區的一家鄉鎮企業騰達公司出了土地、廠房,天津市經委下屬的華澤投資公司拿出400萬元,跟飛鴿集團一起成立了“飛鴿腳踏車有限公司”。

2004年,民營企業泰美公司的老總張健加上“飛鴿”的管理層,以個人名義注資808萬元,三個國有股東持有的股份縮減到58%。2007年,這個公司的年產量曾達到過130萬輛。

然而,在這種經營形式下,股東之間又出現了矛盾。“當時的股權很混亂,不明晰。比如說我們飛鴿集團用來入股的設備,都是很多年前的舊設備,沒有計算折舊費;總股份1924萬元,僅廠房就價值670萬元。”高用亮說,當時的各方股東要求“飛鴿”以品牌入股。而在國有股份不占優勢的形勢下,這就等於出讓“飛鴿”品牌。這促使“飛鴿”進行了第三次“砍樹留根”。

2009年3月,天津飛鴿集團出資退了各方股份,採取了“管理者持股”的運作模式。它出資500萬元,原副總經理張金瑛個人出資300萬元,並擔任總經理。在東麗區租下一片廠房,成了“飛鴿”的新巢:“飛鴿車業製造有限公司”。

“她(張金瑛)的300萬元,應該也是幾個朋友湊的。”一名“飛鴿”員工援引一條未經證實的訊息說。

800萬元,成了新“飛鴿”的全部資本。這一下產權徹底清晰了,生產設備也全部換新。“飛鴿”終於成為一家徹底的現代企業,得以卸下包袱進行市場競爭。但這樣的規模,在天津市的腳踏車產業中已排不上號。

生產“飛鴿”的,還有飛鴿集團旗下的兩個小企業:“飛鴿電動車有限公司”和“飛鴿電動三輪車有限公司”。都是國有與民間資本合資。再加上與“飛鴿”一樣衰落的“紅旗”,根據天津市腳踏車行業協會向《中國周刊》提供的數據:整個飛鴿集團的資產,在全天津市的腳踏車產業中只占1.6%的份額。

品牌榮譽

2003年,被質量監督免檢總局授予質量免檢證書,同年,“飛鴿”牌腳踏車被稱為中國市場認可的十佳品牌,並多次榮獲國家級榮譽證書;2005年“飛鴿”商標被國家工商總局認定為中國馳名商標,2006年獲得國家商務部授予的“最具市場競爭力品牌”的稱號。被商務部授予“中華老字號”的稱號。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