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概述
燕太子丹(?-前226)戰國末燕王喜太子。秦滅韓前夕,燕國送其入秦為質,以結好於秦。因不受禮遇,他怒而逃歸。不久,秦國開始了大舉統一中國的戰爭。燕國地處長城以南,易水之北,在七國中,國小力微,君臣上下恐懼秦國。燕太子丹千方百計欲報前仇,但無計可施。前231年,秦滅韓。前228年秦滅趙。同年,秦軍兵臨易水,將攻燕。燕太子丹在危急之時,通過田光認識荊軻,欲派其刺殺秦王,於是,他尊荊軻為上卿,舍上舍、車騎美女資荊軻所欲,以順適其意。次年,他派荊軻為使者,攜秦國逃亡燕的將軍樊於期的頭連同燕國督亢(今河北涿縣、定興、新城、固安一帶)地圖,以請以“舉國為人臣”為名,朝見秦王。臨行,送之易水,擊築悲歌而別。荊軻刺秦王失敗。同年,秦王派王翦、辛勝攻燕,燕、代兩國發兵抵抗,於易水西為秦軍擊破。次年,秦軍大舉攻燕,克燕都薊城。燕太子丹和燕王喜逃至遼東。秦將李信率大軍隨後追擊。燕王喜聽從代王嘉計策,殺太子丹,將頭獻秦軍以求和。
於是秦王大怒,益發兵詣趙,詔王翦軍以伐燕。十月而拔薊城。燕王喜、太子丹等盡率其精兵東保於遼東。秦將李信追擊燕王急,代王嘉乃遺燕王喜書曰:“秦所以尤追燕急者,以太子丹故也。今王誠殺丹獻之秦王,秦王必解,而社稷幸得血食。”其後李信追丹,丹匿衍水中,燕王乃使使斬太子丹,欲獻之秦。
秦復進兵攻之。後五年,秦卒滅燕,虜燕王喜。於是秦大怒燕,益發兵詣趙,詔王翦軍以伐燕,十月而拔燕薊城。燕王喜、太子丹等皆率其精兵東保於遼東。秦將李信追擊燕王,王急,用代王嘉計,殺太子丹,欲獻之秦。秦復進兵攻之,五歲而卒滅燕國,而虜燕王喜。
燕太子丹(?—前226)戰國末年燕王喜的太子,名丹。曾被作為人質送在秦國,後逃歸。因患秦軍逼境,燕王燕喜二十八年(公元前227年),派荊軻入秦刺秦王不中。次年秦軍攻破燕國,他逃奔遼東,被燕王喜斬首獻給秦國。
在二千多年以前,遼寧大地上發生了一起驚心動魄的故事。
那是在公元前二二七年的時候,秦王嬴政統一六國的兵鋒已經威脅到燕國的安全。這時燕王喜的兒子——太子丹,見此形勢非常焦急,設法要保衛自己的國家。他過去曾被作為人質押在秦國,秦王對他很不好,他曾經遭受侮辱。他逃回國後,一直想報此仇。如今看到燕國的這種危險局勢為了挽救燕國,他禮賢下士,交結了一位叫荊軻的遊俠,並要他到秦國去刺殺秦王政(即後來的秦始皇)。荊軻慷慨應允,帶領燕國少年勇士,十三歲的秦舞陽去秦都鹹陽.因為秦的的制度很嚴,身帶兵器是不能接近秦王的,於是太子丹與荊軻定計,以割地獻地圖為名,圖中暗藏利刃。秦王見燕國派人前來割地與秦,以為是真,很是高興,就聚集群臣接見荊軻和秦舞陽。在殿上,荊軻展完地圖露出匕首,便疾速抓起匕首向秦王刺去,不料秦王機警地躲開了。荊軻行刺未中,一場短兵相接的搏鬥便在大殿上展開了。但終因人單勢孤,荊軻與秦舞陽刺殺秦王未成,當場身死。“圖窮匕首見”(也作“圖窮匕見”)的典故。就是由荊軻刺秦王這一出歷史悲劇中產生的。秦王對燕國派人行刺非常惱怒,就派大將王翦帶兵攻打燕國。燕王喜和太子丹感到抵不住強大的秦軍,於是就跑到燕國統治穩固的地區—遼東郡的首府襄平(即今天的遼陽市)。燕王喜一行人來到遼東,秦軍仍在後面攻打,不肯停止進軍。太子丹到襄平後,躲在附近的衍水中,暫避鋒芒。此時秦軍寫信給燕王,說秦軍如此追趕你們,就是因為太子丹的緣故。如果你能殺了他,獻給秦王,秦王一定能諒解你而保住你的國家。愚蠢的燕王聽信了這番話,派人去太子丹藏身之所,殺了太子丹。可是秦軍還是照樣攻打燕國,最後把燕國滅掉,燕王喜也成了俘虜。後人為了紀念這位愛國的太子,就把衍水改名為太子河,這就是太子河名稱的由來。太子河也正是因此而成為遼寧省內一條富有傳奇色彩的河流。明代詩人韓承訓詠太子河詩云:
“燕丹昔日避秦兵,衍水今傳太子名。
渠口遠從千澗出,頭邊近倚一川平。
斯乾自入維熊頌,如帶應同白馬盟。
向晚渡前爭利涉,隔林煙雨棹歌行。”
今天,太子丹藏匿的地方已無從稽考了。但從遼陽附近的地理環境看,太子丹很可能就棲息於遼陽市東沙坨子(現改為桃花島村)一帶。因為那裡正當遼河平原與遼東山地的分界線。由此西出不遠,便是坦蕩壙平的原野,綠茵無際。而由此東去即進入群山之間,峰巒層疊,道路迂迴,林木蓊鬱,氣勢蕭森。太子河在這樣環境中,正是佳絕處,河面寬闊,水深浪靜,當中是一個河心島,島上有個數百戶人家的沙坨子村。這一帶,河岸邊樹木極多,不僅風景幽美,而且足以隱匿藏人。(節選自《遼寧古長城》)
綜上所述,我們不難得出如下結論:
一、太子丹不是投河殉國,而是被其父燕王喜中秦計派人所殺。
二、太子丹被殺的確切地點在兩千多年後的今天已無從稽考,但在遼陽的可能性要遠遠大於本溪。
九天玄女
道教傳說中善兵法戰勝之術的女神。原為古代神話中人物,後被道教列入其神系。杜光庭《墉城集仙錄》說,黃帝與蚩尤戰於涿鹿,蚩尤行法術,作大霧三日,內外皆迷,黃帝不能勝,因設齋於太山之下,西王母遣使以符授之,並告以精思禱天,必有太上之感應。後數日,玄女乘丹鳳,御景龍,著九色彩翠之衣,降臨黃帝齋所。授以六甲六壬兵信之符、策使鬼神之書、制妖通靈之印、九光玉節十絕靈幡命魔之劍等。黃帝率諸侯再戰蚩尤,遂滅蚩尤於絕轡之野,並用其神術誅榆岡於阪泉之野,平定天下四方。後黃帝於荊山下鑄鼎,得黃龍迎入天宮。道教稱,黃帝兵法戰勝及登仙之術,皆九天玄女所授符圖秘訣,九天玄女為黃帝之師、聖母元君之弟子。後世有托稱黃帝玄女的書文傳世,內容或為兵法,或為陰陽房中之術。
天聖母,道教神名,俗稱九天玄女,九天娘娘。古神話傳說她是一位法力無邊的女神。因除暴安民有功,玉皇大帝才敕封她為九天玄女、九天聖母。九天玄女又叫“玄女”、“元女”、“九天女”、“九天娘娘”,為中國上古女神。雖然他在民俗信仰中的地位並不顯赫,但她是一個正義之神,形象經常出現在古典小說之中,成為扶助英雄鏟惡除暴的應命女仙,故而她在道教神仙中的地位亦常重要。
九天玄女的原始形象是玄鳥。《詩經·商頌·玄鳥》說:“天命玄鳥,降而生商,宅殷土芒芒,古帝命武湯,正域彼四方。這是殷商後代祭祀祖先的詩歌。意思是說天帝命令玄鳥生下商的始祖契,建立了強大的商王朝。玄鳥就是商的始祖。據《史記·殷本記》曰:
“殷契,母曰簡狄,有氏之女,為帝嚳次妃。三人行浴,見玄鳥墮其卵,簡狄取而吞之,困而孕契。契長而佐禹治水有功。
封於商,賜姓子氏。”又據《呂氏春秋·音初》記載:“有氏有二佚女,為之九成之台,飲食必以鼓,帝令燕往視之,鳴若隘隘,二媛而爭搏之,復以玉筐,少選,發而視之,燕遺二卵,北飛,遂不返。”東漢高誘注曰:“帝,天也。天命降卵於有氏,吞而生契。”契,讀作屑(xie,亦作楔。)傳說中為商的始祖,帝嚳之子。母親叫簡狄。居於商(今河南商丘南),一說居於蕃(今山東騰縣)。傳說商族與玄鳥有血緣關係,應與商族崇拜玄鳥圖騰有密切關係。
早在隋朝之前,就有一部叫《黃帝問玄女兵法》的著作。書中詳細記載了玄女助黃帝戰勝蚩尤的故事。此中玄女為玄鳥所化,雖尚未脫離鳥形,但到底還是時進了一步,成了一位救助危難傳授兵法的半人半禽的女神。
還有一種說法認為九天玄女由“天女魑”衍化而來。《山梅經·大荒北經》曰:“有人衣青衣,名曰黃帝女魑。蚩尤作兵伐黃帝,黃帝乃令應龍攻之冀卅之野。應龍蓄水。蚩尤請風伯、雨師縱大風雨。黃帝乃下天女魑,雨止,遂殺蚩尤。”這個天女魑是由黃帝請下來的。專門對付蚩尤所請的風伯、雨師。原來大約屬於早期女魑之神,後來就變成了人身鳥首的玄女。
據《雲笈七羲》和《墉城集仙錄》記載:神農是一位有功於華夏民族的古帝王,但至其孫子榆治世時國政就連連失道,諸侯相互侵吞,戰火不斷。強盛者各據城邑,自僭五行而自為帝號者有太昊後裔青帝,神農後裔赤帝,共工氏後裔白帝,葛天氏後裔黑帝,有能氏部落首領黃帝。到了蚩尤時,不效先人之德,以安民心,反而依恃銅首鐵臂,興兵作亂,侵吞各邦,人民深受其害。蚩尤長相令人十分可怕,一般認為是“獸身人語,銅頭鐵額,食沙石子”,或曰:“牛蹄,四目六手,耳鬢如劊戟,頭有角。
時黃帝繼位二十二年,禮賢下士,修身積德。為了拯救人民,奮起討伐蚩尤,大戰於涿鹿之野。但蚩尤憑藉妖術,黃帝雖得風后和力牧二聖賢幫助,但仍九戰而不勝。於是黃帝虔誠祈禱於泰山,終使西王母深受感動。西王母遣使先授真符給黃帝佩戴,再命玄女降臨,傳授三宮五意,陰陽之略,太乙遁甲、六壬步斗之術,陰符之機,靈寶五符五勝之文,以及兵符印劍。且為黃帝製造夔牛鼓八十面,遂使黃帝與蚩尤決戰勝利而平定四方。故唐朝文學家王勃《乾元殿頌》說:”帝座聞鼙,玄女薦龍庭之策。”至此玄女已完全脫離了動物的痕跡,成為了一位扶助應命英雄的上界女仙。
春秋時,吳王無道,玉帝遣玄女降臨凡間助越亡吳。玄女化身為南山處女,受聘越國為國師,教練六千君子軍。在吳越戰爭中,六千猛士所向披靡,但南山處女功成身退,不知所終。越王統治江東後,思念玄女前功,遣使尋訪,毫無蹤跡,即建仙女祠於南山之上,歲時祭祀。是時玄女游雲夢之地,見山中有白雲洞,仙氣締繞,遂往暫息。洞中自猿化身袁公,向玄女虔恭朝拜,終日摘花獻果,加以供奉,玄女見他小心謹慎,修持養道,遂盡傳劍術予他。功成攜白猿同上天庭朝見天顏,玉帝見之甚喜,封袁公為白雲洞君,敕他掌九天秘書。
據《隋書》記載,玄女曾向黃帝解答男女俯仰升降盈虛之術,表明玄女還是頗精養生之道的女仙。
九天聖母乃上古之玄鳥,人頭鳥身,奉天命生於下契,事唐虞為司徒,封於商,傳十三代太乙為成湯,建立周朝。據史書及神話傳說記載:她是西靈聖母元君之弟子,又是黃帝之軍師。鑒於她所造能出奇制勝的“天書”兵法,堪稱得是中國上古第一位傑出的女軍事家。
傳說古時,黃帝與蚩(音痴)尤,鏖戰於涿鹿(今河北省涿鹿縣)九戰而不勝。蚩尤之暴,他祭起法術,使三日三夜大霧冥冥,令軍士不見天日,難辨山川四野方向,困黃帝於太山之下。黃帝見軍士無法作戰,引兵退歸太山之阿,夜間昏然憂寢。西靈聖母遂遺使者,被玄狐之裘,以符授黃帝曰:“太一在前,天一在後,得之者勝,戰則克矣。"西靈聖母所授神符,“廣三寸,長一尺,青瑩為玉,丹血為文。"授符既畢,西靈聖母又命弟子九天玄女向黃帝傳授“三宮五意陰陽之略,太一遁甲六壬步斗之術,陰符之機,靈寶五符五勝之文”。為了戰勝蚩尤,九天玄女又為黃帝製作夔(音葵)牛皮巨鼓八十面,又再授予黃帝圖策,印劍之物,以戰備之用。
據《山海經·大荒東經》記載:夔牛作為古時代神話奇獸,古時生於東海流波山,“其狀如牛,蒼色無角,一足能走,出入水即風雨,目光如日月,其聲如雷,名曰夔。黃帝殺之,取皮以冒鼓,聲聞五百里。"《黃帝內經》載:“黃帝伐蚩尤,玄女為帝制夔牛皮鼓八十面,一震五百里,連震三千八百里。"九天玄女令軍士宰夔牛製作八十面戰鼓,使黃帝在得到九天玄女輔助之後,帶兵與蚩尤大戰於中冀。當黃帝擺下“奇門遁甲”陣之後,即令軍士以雷獸之骨,大擊八十面夔牛皮巨鼓,一時鼓聲大作,一擊震五百里,連擊震三千八里,只見整個戰場地動山搖,天鏇地轉,喊殺沖宵漢,使量蚩尤兵卒神魂顛倒,衝殺元門,敗倒如山。“蚩尤銅頭啖石”,即把石頭當飯食,且能“飛空走險。”但在夔牛鼓震聲中,“九擊止之,尤不能走,遂殺之。"爾後,黃帝又誅榆罔於阪泉,(今河北省涿鹿縣東南),經過這場大血戰,天下始得大定。
傳說“奇門遁甲”最早有四千三百二十局,流傳中逐漸減少為一千零八十局,七十二局,後來只剩下十八局。據《太平廣記》卷五十六記載;歷代各種玄理奇術“天書”,都與九天玄女治亂安國有關,歷代傳說中,每當天下由亂趨治之時,有時則是九天玄女親授,有時則是有道高人代行;如戰國時期,孫臏從鬼谷子那裡得天書三卷,八門遁法,六甲靈文。
在《三國演義》中,說諸葛亮在帶兵入川時,曾驅兵取亂石,在臨山傍江的魚腹浦沙灘上,布下石陣,名曰八陣圖;諸葛亮按奇門遁甲“休、生、傷、杜、景、死、驚、開。"布陣。其陣反覆八門,每日每時,變化無端。日暮,當東吳都督陸遜探陣誤入八陣圖死門時,霎時間狂風大作,飛沙走石,遮天蓋地,怪石磋峨,槎丫似劍,橫沙立土,重疊如山,江聲浪涌,有如劍鼓之聲,可比十萬精兵之勢,當東吳都督陸遜驚得進退無門,大喊:“吾中諸葛之計也!"之際,好得諸葛亮老岳父黃承彥行善,親來往生門引出,不然定困死於八陣圖之中。唐代大詩人杜甫有詩詠之:“功蓋三分國,名成八陣圖,江流石不轉,遺恨失吞吳。”
傳說薛仁貴出兵征服高麗,也得九天玄女授之白虎鞭,水火袍,震天弓,穿雲箭,無字天書五件寶物,從而東征大捷。在《水滸傳》中,說宋江被江州都頭帶人追得著急,逃到還道村一座古廟,藏身於神廚之中,經被幾番搜尋。得神助而脫險後,有青衣童子引見九天玄女,九天玄女授宋江三卷天書說:“宋星主,傳汝三卷天書,汝可替天行道,為主全忠仗義,為臣輔國安民,去邪歸正,勿忘勿泄。”傳說劉伯溫出山前,在處州羅山山洞中,也得天書四卷,後憑天書輔朱元璋打天下,功標第一。歷史上關於九天聖母的傳說玄之又玄,她給中國善男信女蒙上一道神秘的光環。在北京,就有三座祭祀九天聖母的廟宇,其廟宇遍及全國各地,成為歷代香火不斷,萬民參拜祈求平安納福的女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