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描述了美國策劃、偽造了在四個光年以外整個可供美利堅移民的“新地球”的α-天牛星項目,為此,挑選了8名最具才智、敢於冒險、敢於創新的健康、年輕人,乘坐美國星際船“憲法號”向根本就不存在的半人馬座a星的行星天牛星出發。
為什麼要派太空人去執行一次自殺航天計畫,把8個年輕人置於死地?答案是簡單的:知識。換句話說,我們必須獲得基本的科學知識來保護這個自由世界。
然而,太空人們在征途中,開發出了比地球上的任何文明都遠要先進的知識,他們可以從兩個光年以外把自己的意志加在人類頭上。他們已經做到了。在一陣粒子雨後,地球行星的整個軍事工業體系都失靈了……
作者簡介
弗雷德里克·波爾,1919年生於紐約布魯克林。中學未畢業就進入了科幻界。他是一位科幻迷。他說,年輕時讀過幾乎所有出版的科幻小說。他19歲就成了兩家科幻雜誌的主編——《驚異小說》和《超科學小說》。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在義大利服役。戰後做過文學經紀人。20世紀50年代曾是美國70%以上的頂尖級科幻作家的代理人。也是在50年代,波爾開始了他的職業科幻作家的生涯,並編輯了幾本有影響的科幻小說集。有幾年,他也曾在廣告業工作,因而寫出了像《宇宙商人》(1953)及其續集《商戰》(1983)這樣的名著以及短篇小說集《邁達斯的世界》(1983)。他與考恩布魯斯(C·M·Kornbluth)和傑克·威廉森(Jack·Williamson)的合作是富有成果的。與前者合作寫出了《宇宙商人》、《搜尋天空》(1954)等;與後者合作寫出了海底探索三部曲《海底探索》、《海底城》和《海底艦隊》。其中《海底艦隊》收入郭建中主編的“外國科幻小說譯叢”,由河南人民出版社1996年出版。60年代,波爾又主編了兩本科幻雜誌《假如》和《銀河》。《假如》曾連續獲1966、1967和1968年最佳科幻雜誌“雨果獎”。雜誌賣出後,波爾專門從事創作。因編輯工作上的優異成績在一九六六至一九六八連續三年獲“國際科幻成就獎”,從一九七四年起擔任美國科幻作家協會主席。此後,他至少15次獲獎。1973年《相會》(與考恩布魯斯合作)獲最佳科幻短篇“雨果獎”;1976年長篇科幻《特殊的人》獲“星雲獎”;1978年《通向宇宙之門》獲“星雲獎”、“雨果獎”和“坎貝爾獎”。他的另一部小說《吉姆》獲1980年度美國國家圖書獎。1974年至1976年,波爾曾任美國科幻作家協會主席;1980年被選為世界科幻作家協會主席。在科幻界,波爾做了幾乎每一樣工作,獲得了幾乎每一個榮譽。他成長為作家的道路清晰可見,他在科幻界的地位也是無可爭議的。
波爾曾在美國和西歐的二百多所大學裡講過學,七十年代又在“文化交流”的名義下到蘇聯、南斯拉夫、羅馬尼亞等國講學。他出訪過許多國家,包括中國,享有國際聲譽。他的作品經常在電視中播映,迄今已攝製成四百多個電視節目很受西方世界觀眾的歡迎。
波爾把他自己的科幻小說稱作“警告文學”,說提醒人們注意科技發展對人類社會產生的長遠後果雖然已成為老生常談,但他仍要敲響警鐘。他還說,他一直對探索人類可能有的各種各樣前途感到興趣,因此他所寫小說的主題不趕時髦,但往往帶有一定的預見性。
美國文藝評論家弗萊德里克·鮑厄斯說:“在波爾手中,科幻小說是用來保衛人類和人性的武器。作為社會批評家,他應該享有崇高的地位。而他的故事也寫得引人入勝,是第一流小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