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要概述
1949年出生在巴黎,他是我們這個時代最原始,最有創意的設計師之一。他獲得了許多重要的確認,如大獎賽的國家德拉創造工業公司和美國建築師學會榮譽獎,他認為自己是“一位日本建築師,美國的藝術總監,德國 工業設計師,法國藝術總監, 義大利家具設計師”。1965年,不滿16歲的斯塔克在法國LaVilette家居設計競賽中獲得第一名。1968年創立以其名字命名的公司。
斯塔克於1980年接受了 密特朗總統的 愛麗舍宮的改建工程,並於1984年完成 巴黎Costes餐廳的室內設計,這兩項設計為其帶來了全球性聲譽。他涉獵甚廣,從小型產品、服裝、家具到室內設計、建築設計,都能賦予其有力的 雕塑感與挪榆式的視覺戲劇效果。他不僅僅是一個出色的設計師,還是這個時代設計師的一個 標誌。
瘋狂詩人
![飛利浦·斯塔克](/img/c/ac2/nBnauM3X0EzM4czM0UjMxMDOzQTM5IzM2MzMzQTNwAzMxAzL1IzLwUzLt92YucmbvRWdo5Cd0FmLyE2LvoDc0RHa.jpg)
70年代末,斯塔克在週遊世界之後,於1980年回到巴黎建立了名為“斯塔克產品”的設計製作與銷售公司,主要生產銷售他的早期設計作品,尤其是家具作品。1982年他有幸接到一項非常重要,影響也很大的項目,即與另外四位設計師一道完成香榭利舍總統私人住宅的室內改建工程,1984年他又完成巴黎Costes餐廳的室內設計,這兩項設計為他帶來極大的國際聲譽。
80年代以後,斯塔克成為最著名的新生代“設計巨星”,完成了數量和質量都非常驚人的設計項目,包括一些規模非常大的賓館室內設計,如1988年完成的紐約皇家飯店的豪華高貴的室內工程,以及1990年完成的紐約巨人飯店室內工程,斯塔克在此以耀眼奪目的法國裝飾傳統作為主體構思。同時他亦完成了許多夜總會、商店和餐廳的室內設計,並在設計中大量使用他自己的具體產品如家具、燈具、扶手以至花瓶等細小物件。斯塔克的大量設計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他的許多家具設計、如1984年為巴黎的Costes餐廳設計的“三足椅”,1990年Giob壓模塑膠椅,1994年的Lord Yo椅和1996年的“旅行小姐摺疊椅”等,此外他的燈具和其他產品設計也獲得巨大成功,其中最為市場熟知的是1988年為Flos公司設計的Ara檯燈,1990-1991年為Alessi公司設計的Chinois濾鍋和Hot Bertaa 咖啡壺。
幽默風格
他的設計不會乖乖的向人們的偏見妥協。它的設計最突出的特徵就是其設計具有幽默感,斯塔克的設計不僅停留在幽默這個層次上,它還有更深的寓意,欣賞的時候應該注意挖掘其內在的東西,而不是一笑了事。![斯塔克[設計師]](/img/5/d9a/nBnauM3X4MzMzUjN1ADN5ATM0QTMyMjM1QDOyQTNwAzMxAzLwQzL2czLt92YucmbvRWdo5Cd0FmLxE2LvoDc0RHa.jpg)
設計特點
斯塔克有自己明確的設計觀,有自己明確的造型世界,像他一樣的設計師們也活躍忙碌在各個領域。從書桌椅子到皮艇再到朝日大廈,室內設計和服裝設計。他之所以能做到這一點正是因為他的設計哲學。如果設計師只在特定的領域搞創作的話,那么他必然不會對他沒有涉及的領域有所建樹,他認為這樣是很嚴重的瀆職。
人物成就
![飛利浦·斯塔克的作品](/img/b/040/n5GcuM3X2ADO3kTO5UjMxMDOzQTM5IzM2MzMzQTNwAzMxAzL1IzL2UzLt92YucmbvRWdo5Cd0FmLzE2LvoDc0RHa.jpg)
90年代斯塔克主要從事電腦和交通工具的設計,試圖為現代技術更加入 個性化,例如1994年為Soba公司設計的Jim Nature電視極富創意地用紙板取代了塑膠的殼體,又如1995年為Aprilia公司設計的Moto機車和兒童踏板車都顯示出與眾不同的構思。斯塔克承認八九十年代的大部分設計,包括他自己的許多作品在內,都缺乏持久的魅力,因為它們都是受時尚和新奇品味左右的自我陶醉式的“過度設計”。他希望新的世紀中他能創造出更經久耐用的產品來。斯塔克認為經久耐用的產品又成為今天設計的中心話題,只有在主觀上真心去追求時,才能取得經典性的成果。他認為現代設計大師的作用就是用最少的材料創造更多的“快樂”。
人物榮譽
幾乎囊括了所有國際性設計獎項,其中包括紅點設計獎、IF設計獎、哈佛卓越設計獎等。
菲利浦·斯塔克在48歲時設計出《好產品》(1997年),斯塔克主要從事立體的產品造型設計.斯塔克對自己的闡釋是:“我平和、我能見所不見、我好奇、我善待寬容、我明智。”事實上,斯塔克的設計所向披靡,他的設計作品絕對是強有力的征服者,他的“能將欲望的衝動視覺化”的非凡能力,使得他聞名於世。斯塔克的尖銳性在於他從“後現代”步入,又從其中蛻出。他的目的並不是要做一個綜合一些文化符號的隨波逐流者,而是要成為新符號新象徵的創造者,他的“能見所不見”幫助他站立在潮流的前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