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簡介
多數風蝶成蟲下唇須退化(喙風蝶屬例外);觸角端部逐漸加粗。前足脛節內側具有大形中刺,端部具有對稱的爪1對。
前後翅近似三角形;兩翅中室均為閉式。前翅R脈5分支,R4與R5共柄;M1與R脈不共柄;大多數種類具有基橫脈(cu-a),A脈有2條(2A及3A)。後翅肩區具鉤狀肩橫脈(h);外緣呈波紋狀;內緣收縮,靜止時側面明顯露出腹部,A脈只有1條(2A);多數種類M3脈延伸為尾突,部分種類有2條以上尾突或者無尾突。
形態特徵
體小至大形。成蟲翅、體及附肢上布滿鱗片,口器虹吸式或退化。幼蟲蠋形,口器咀嚼式,身體各節密布分散的剛毛或毛瘤、毛簇、枝刺等,有腹足2~5對,以5對者居多,具趾鉤,多能吐絲結繭或結網。蛹為被蛹。卵多為圓形、半球形或扁圓形等。
(一)頭部
略呈球形或半球形。觸角多節,呈絲狀、棒狀、櫛齒狀(羽狀)等,雄性觸角常較雌性為發達。口器除小翅蛾等少數低等蛾類保留有上顎和下顎外,絕大多數種類為典型的虹吸式口器。即上顎完全退化,上唇短小,下顎鬚髮達或退化,下唇僅保留3節的下唇須,其主要取食器官為由兩下顎外顎葉延長而併合形成的虹吸管(喙管),取食時伸入花中,吮吸花蜜。複眼發達,單眼通常2個,位於複眼後方,但也有一些種類(蝶類、尺蛾等)無單眼。
(二)胸部
鱗翅目 成蟲口器胸部發達,各胸節趨於癒合。前胸在低等蛾類中較發達,而高等蛾類一般較退化,呈頸狀,兩側有小突起,稱為翼片(或稱領片)。中胸甚大,具盾片和小盾片,盾片前方兩側有1對發達的肩板(或稱肩片)。後胸背板小。足細長,前足脛節內緣通常生有1脛突(淨角器),中、後足脛節近中部和末端分別生有中距和端距。跗節5節,以第1節最長,爪1對。
一般具翅2對,發達,僅個別種類的雌蟲無翅或僅具退化的翅。翅膜質,有鱗毛和鱗片覆蓋。許多蛾類在翅面上由各色鱗片組成各種線條和斑紋,多根據其形狀或位置命名,其分布、形狀等因種類不同而異,是科以下分類常用的重要依據。鱗翅目昆蟲的脈序與假想脈序很接近,其構造和主要變化特點是:中脈(M)基部退化或消失,而形成一個大形翅室(即中室)。前翅通常有縱脈12~14條。前緣脈(C)與前緣合併;亞前緣脈(Sc)自中室上方翅基部生出,不分支;徑脈(R)出自中室前緣,一般分5支,或有減少、合併的現象;中脈(M)一般為3支,均出自中室端部,Ml在中室上角,M3在中室下角,M2介於兩者之間;肘脈(Cu)2支,出自中室後緣;臀脈(A)自中室下方的翅基伸出,1~3條。橫脈很少,除中室端部外,一般在亞前緣脈基部與翅前緣基部間有1肩橫脈。翅室除中室外,有些種類在中室的上方還有由徑脈、徑分脈並接所圍成的封閉的小室,稱為副室或小翅室(如木囊蛾科)。後翅一般有縱脈8~10條,亞前緣脈和第l徑脈合併為Sc十Rl,徑分脈(Rs)不分支,其它翅脈分布與前翅基本相同。鱗翅目前、後翅在飛翔過程中的連絡方式,常見有3種類型,即部分低等蛾類(如蝙蝠蛾科部分種類)的翅扼連鎖、絕大部分蛾類的翅韁連鎖和蝶類的貼接式連鎖。
(三)腹部
腹部呈圓筒形或紡錘形,10節,第1節退化,腹板消失或僅呈膜狀。雌蟲腹部可見7節,第7節明顯延長,第8一l0節顯著變細,套縮入第7節內,產卵時可以伸出,形成偽產卵器。某些低等蛾類僅第9腹節有一生殖孔,稱為單孔類;大部分種類第8腹節有一交配孔,第9腹節有一產卵孔,稱為雙孔類。產卵孔的兩側有1對瓣狀構造,稱為肛乳突,用以握持產出的卵,使卵粒粘著於物體上。
雄蟲腹部可見8節,第9一l0節的附肢演變成外生殖器。第9腹節的背板(背兜)和腹板(基腹弧)形成一個環,腹板的中部向體內延伸成囊形突;第10背板的後端形成1個略向下彎的鉤形突,下面有1對顎形突,通常合併為一,是第10腹節的腹板,略向上彎曲,肛門末端即位於鉤形突和顎形突之間。陽具發生於背兜和基腹弧之間的隔膜上,基部形成二個外翻的錐形突起,稱陽端環,上有骨片,稱陽端基環。陽莖的端部能翻縮,稱端膜,上面常有刺。第9腹節的生殖肢演變成1對大形瓣狀物,稱為抱握器,上生各種刺、毛和骨片等。雄性外生殖器在種間分化很大,常作為種類鑑別的重要依據。
生物學特性
1.變態類型:完全變態,蛹為被蛹
2.幼蟲多為植食性,如地老虎、棉鈴蟲等。雖然沒有鞘翅目多,但從經濟價值上講,造成的危害大於鞘翅目。
3.成蟲一般不為害,取食花蜜或不取食,但有部分害蟲如吸果葉蛾,喙尖,刺破果皮吸取汁液,對果實造成危害
4.成蟲多具趨光性(藍紫光-燈誘)、趨化性(如糖醋液誘殺),有的具遷飛習性(黏蟲等)。
識別方法
(1)翅面中央有一長形的翅室,稱為中室。
(2)翅中室後緣為肘脈(Cu),肘脈只有2條,且固定不變,所以,從中室後緣倒數:最後的脈為第二肘脈(Cu2),其次為第一肘脈(Cu1)。
(3)中脈(M)有3條,仍然接第一肘脈倒數,分別為M3、M2、M1
(4)中室前緣為徑脈(R),數目變異較大,但數完肘脈、中脈後,餘下的與中室有關的脈即為徑脈,有多少算多少。
(5)中室以前的脈:翅的前緣為前緣脈(C),其後為亞前緣脈(Sc)。
(6)中室以後為臀脈,有幾條算幾條。
生活習性
卵
近圓球形,表面光滑,或有微小而不明顯的皺紋;多產在寄主植物上;散產,也有多個產在一起的。
幼蟲
粗壯,後胸節最大,體多光滑,有些種類有肉刺或長毛;體色因齡期而變化,初齡多暗色,擬似鳥糞,老齡常為綠、黃色,有紅、黑斑而成警戒色;受驚時從前胸前緣中央能翻出紅色或黃色Y形或V字臭角,散發出不愉快的氣味以禦敵。
蛹
縊蛹,表面粗糙,頭端二分叉,中胸背板中央隆起,喙到達翅芽的末端,以蛹越冬,化蛹地點在植物的枝幹上。
成蟲
包括蝴蝶中的一些大型和中型美麗的種類,色彩鮮艷,底色多黑、黃或白,有藍、綠、紅等顏色的斑紋。 下唇須小。喙管及觸角發達,後者向端部逐漸加大。前足正常;爪一對,下緣平滑不分叉。前後翅三角形,中室閉室;前翅R脈5條,A脈2條,通常有一條臀橫脈;後翅只有1條A脈,肩角有一鉤狀的肩脈生在亞緣室上,多數種類M3常延伸成尾突,也有的種類無尾突或有2條以上的尾突。
科學研究
蝶科它們分布極為廣泛並且具有較強的觀賞性,所以一直以來被人們加以廣泛的研究。風蝶科昆蟲的科級分類一直是一個存在爭議的問題,也是鱗翅目昆蟲系統發育研究中的一個熱點。在蛺蝶科的分類地位上,國外學者所認可的蛺蝶科包含了中國分類學者所劃定的眼蝶科、環蝶科和珍蝶科等;風蝶科中絹蝶亞科的單系性一直以來都備受爭議。
分子生物學技術的發展,為研究蝴蝶的系統學提供了重要手段。通過分子系統學的研究,可以明確各分類階元之間的進化關係,對一些有爭議物種的分類地位確立以及相關物種的系統地理探討;運用線粒體基因和核基因序列相結合起來研究生物的系統發育是分子系統學領域的一種必然發展趨勢,它可以為我們解決蝶類分類問題提供分子上的證據。中國學者一般基於形態學特徵將國內風蝶總科分為11個科。但此分類系統與國外學者用的分類系統差別較大,從分子水平上探討了風蝶科的系統發育關係,以為完善風蝶科分類系統提供一些必需的分子證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