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類比象,在中醫學領域中也存在著這種風能勝濕的現象,我們認識和了解了風能勝濕的現象,對於臨床治療濕邪為患的疾病將大有裨益。
濕為陰邪,常纏綿不懈,重著難除。尤其當濕邪與其他邪氣相合為病時,醫者治療起來感到非常棘手。中醫臨床家在長期的醫療實踐中體會到,在治療一些濕邪為患的疾病時,適當地套用一些“風藥”,其濕邪散之較快,化之較速,疾病易愈。於是,中醫學家總結性地提出——“風能勝濕”這一名言述語,無論在理論上,還是在實踐中,均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向為醫界所重視。所謂“風藥”,即是指那些具有風性善行、走竄開泄、或辛香發散、或斡鏇中氣、或宣暢氣機之作用的一類中藥。如藿香、荷梗、紫蘇、防風、羌活、藁本、白芷、蒼朮、厚朴等。這些“風藥”,在臨床治療濕病時,常可根據濕邪所居部位不同,或在表、或在里、或在上焦、或在中焦、或在下焦,以及病情挾雜的寒熱之情各異,而隨證選用芳香化溫、或苦溫燥濕、或淡滲利濕之品。
歷代醫家在治療與濕邪有關的疾病的組方中,若明若暗,或隱或現,都體現了風能勝濕之理。為醫界治療濕病所習用的平胃散、藿香正氣散、藿朴夏苓湯、二陳湯、五苓散、羌活勝濕湯等諸方,普用風藥,即是明顯的例子。醫聖仲景治療表濕之情的麻黃加術湯、麻杏薏甘湯;吳鞠通治療濕溫初起的三仁湯;傅青主治療脾虛濕盛的完帶湯;以及吳謙等人治療濕熱腳氣的加味蒼柏散、滲濕湯、除濕湯等,都充分體現了風能勝濕之理。總之,治濕要用“風藥”,前賢的經驗值得我們很好地學習和借鑑。但運用“風藥”治療濕病,這只是治療濕病的法中之法,在臨床上要靈活運用,不可顧此舍彼。以有表濕者易去,里濕者難除之說。表濕者,多因於氣化不速而濕侵於外;里濕者多緣於脾運不及而濕動於中。所以治療表濕者,宜宣宜散;治療里濕者,常宜從脾胃著眼,斡鏇中氣,升清降濁,醒脾健脾,脾氣得復、濕邪易除、脾主濕也。治濕病方中的諸多風藥,多具醒脾健脾之功,也足以證明里濕者治脾為要。就目前而言,由於生活水平的提高,過食肥甘厚味,亂用滋補之品,使里濕之病也不斷增多。亦當以治濕為要。——名醫李東垣在《脾胃論》中云:“濕寒之勝,當助風以平之”。“下者舉之,得陽氣升騰而愈矣”,是知治寒濕之患,不脫風能勝濕之理。濕熱合邪為患,熱蘊濕中,濕遏熱伏,如油入面,難解難分。葉天士告誡說:“濕去則熱孤”,其意不外乎在於強調治熱病亦當治濕為要。即使是熱重於濕者,在清熱除濕的同時也要酌加少許風藥,
以防冰伏病機,濕疑不化,熱亦難除。運用風藥治濕病,還要遵東垣之旨,藥量宜輕,過重則濕邪不去而反有傷脾胃耗正氣之弊。
相關詞條
-
病機
、濕、燥、火五邪自內而生,常責之五臟功能失常,故此五邪即是病理產物,又是新...機制,後者則主要研究濕熱病病機規律。臨證病機:研究分析臨床各科具體病證之病...日久,可以導致血郁、火郁、濕郁、痰郁等,諸郁化火,復能傷陰,因此,郁證病...
概念及其層次 機理分析 制約因素 病機十九條 雜病賦 -
陰陽應象大論
勝則動⑥,熱勝則腫,燥勝則乾,寒勝則浮⑦,濕勝則濡瀉⑧。天有四時五行...熱,苦傷氣,鹹勝苦。 中央生濕,濕生土,土生甘,甘生脾,脾生肉,肉生肺...,在聲為歌,在變動為噦,在竅為口,在味為甘,在志為思。思傷脾,怒勝思,濕傷肉...
出處與篇名解 本章要點 原文 注釋 譯文 -
詩詞律韻探微
詩詞律韻探微詩詞律韻探微 詩詞律韻探微 孫德振 編著 香港銀河出版社出版 二零一零年六月 孫德振藝術簡介 孫德振,男,漢族,河南...
-
氣交變大論
,五氣傾移,太過不及,專勝兼併①,願言其始,而有常名,可得聞乎?岐伯稽首...,上應熒惑星。 歲土太過,雨濕流行,腎水受邪。民病腹痛,清厥意不樂...急,上應太白、鎮星,其主蒼早。復則炎暑流火,濕性燥,柔脆草木焦槁,下體...
-
夢溪筆談夯
其晚歲所居地也。事跡附載《宋史•沈遘傳》中。祝穆《方輿勝覽》曰:沈存中宅...宣城,有道人無外者,為言京口山川之勝,郡人有地求售,以錢三十萬得之。元佑...
夢溪筆談 前言 夢溪筆談序 卷一故事一 卷二故事二 -
天官書
內容提要 天官書 天官書的內容大體可分作七章,一為經星,分作五宮記述三垣二十八宿等恆星;二為五緯,記木、火、土、金、水五行星...
內容提要 白話譯文 原文+註解 今人讀解 -
防風的作用
方),取防風能舒脾瀉肝勝濕,為引經之要藥。 防風配枳實 (殼)能通便。方...柴胡、羌獨活等,能散風勝濕,升清止瀉。即《內經》雲“清氣在下,則生飧泄”;“濕勝則濡瀉”是也。吳鞠通取補中益氣湯加防風,升清陽以止瀉。孫一奎治瀉...
防風的作用 -
湯頭歌訣
創作及作者湯頭歌訣 《湯頭歌訣》,醫方著作。一卷。清·汪昂撰。刊於1694年。書中選錄中醫常用方劑300餘方,分為補益、發表、攻...
創作及作者 創作背景 歌訣一覽 -
藥性歌括四百味
。 茯苓味淡,滲濕利竅,白化痰涎,赤通水道。 甘草甘溫,調和諸藥,炙則溫中...。 羌活微溫,祛風除濕,身痛頭痛,疏筋活血。 獨活甘苦,頸項難舒,兩足濕痹,諸風能除。 知母味苦,熱可能除,骨蒸有汗,痰嗽皆舒。 白芷辛溫,陽明頭痛...
導語 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