顱息

顱息

穴位名,SJ19,手少陽三焦經穴。在頭部,當角孫至翳風之間,沿耳輪連線的上、中三分之一的交點處。

顱息

總論

顱息:經穴名。出《針灸甲乙經》。別名顱囟。屬手少陽三焦經。在頭部,當角孫與翳風之間,沿耳輪連線的上、中三分之一的交點處。布有耳大神經和耳小神經的吻合支,及耳後動、靜脈。

主治

頭痛、耳鳴、耳聾、驚癇、抽搐等。沿皮刺0.3-0.5寸。艾炷灸3壯;或艾條灸5-10分鐘。

類屬

中醫腧穴

歸屬

手少陽三焦經

定位

【標準定位】在頭部,當角孫至翳風之間,沿耳輪連線上的上、中1/3交點處。
《針灸甲乙經》:“在耳後間青絡脈”;

《循經考穴編》:“須耳後上頭些,去瘛脈約四、五分。”

《針灸集成》:“在瘛脈上一寸大些”。
luxi (SJ19)

顱息顱息

取法

正坐或側伏位,於耳後髮際,當瘈脈與角孫沿耳輪連線的中點處取穴。

穴位解剖

本穴下為皮膚、皮下組織、枕額肌。皮膚由耳大神經分布。皮內含有大量有毛囊、汗腺和皮脂腺。皮膚筋膜由緻密的結締組織和脂肪組織構成,其內除上述皮神經外還有耳後動、靜脈經過,針由皮膚、皮下筋膜刺入枕額肌的肌腹,該肌腹由面神經的耳後支支配。

功效

通竅聰耳,泄熱鎮驚。

主治

頭面五官科疾病:耳鳴耳聾,耳腫流膿,中耳炎,頭痛,視網膜出血。
神經系統疾病:小兒驚風,瘈瘲,嘔吐涎沫。
呼吸系統疾病:喘息哮喘。
其他疾病:身熱,脅肋痛不得轉側。

方例

視網膜出血:顱息、角孫、太陽、風池、合谷。
痙:顱息、太沖。

刺灸法

刺法:平刺0.3-0.5寸,局部酸脹。

灸法:艾炷灸3-5壯,艾條灸5-10分鐘。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