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良

顧良

顧良(1937~ )江蘇吳江人。1959年北京外國語學院法語系畢業。畢業後在中央編譯局歷任翻譯員、譯審等職。享受國務院批准的政府特殊津貼。一生從事編譯工作,參與《毛澤東選集》法文版第一至四卷的修訂,《毛澤東選集》法文版第五卷的翻譯,《周恩來文選》法文版、《劉少奇文選》法文版、《朱德文選》法文版和《陳雲文選》法文版的翻譯, 《鄧小平文選》法文版第一至三卷的翻譯。其他譯著有布朗基的《祖國在危急中》、阿爾都塞 的《保衛馬克思》、勒費弗爾的《法國革命史》等。

基本信息

元代官員

顧良 顧良

顧良(生卒年月不詳)字仲能,吳縣(今江蘇蘇州)人。元至正五年(1345)貢士,官都水監,有治水功績。請築高郵、滁州(一作徐州)河堤數百里,以御水患,皇帝從之。不期而成,久而賴之。元朝滅亡後,與學士夔夔隱居潭東聚塢,慕祖德,建瑞芝堂,以德聞名朝野。明初,太祖三征不赴,皇帝嘉之。他關心公益事業,明洪武八年(1375),與知府王興宗奏請設立金閶義學於蘇州南濠街,奉始祖顧野王祀,教育貧族貧民子弟,奉敕賜地三畝有奇。卒年74歲,崇祀名賢祠。《吳郡名賢圖像贊》云:“廣築河堤,捍衛民生;三征不起,幽人文貞。”

八路軍老戰士

人物簡介

顧 良,1919年10月出生,山東萊陽人。山東省軍區司令部原顧問(副軍職待遇),1938年6月入伍,1939年2月加入中國共產黨。歷任膠東特委軍事部新兵隊通訊員,膠東抗日軍政學校第三期學員,膠東21旅64團班長、副排長,膠東21旅特務連副排長、排長,膠東軍事部情報隊政治指導員,膠東抗日大學第三分校特務連長、參謀,膠東軍區司令部二科參謀兼偵通隊長,膠東軍區司令部二科副科長,華東野戰軍第九縱隊司令部二科科長兼偵查營長、教導團副團長、26師參謀主任,第九兵團司令部二科科長、作戰處副處長,人民志願軍第九兵團司令部情報處副處長,炮兵九師副參謀長、副師長,濟南軍區炮兵射擊場主任,山東省獨立第一師師長,聊城軍分區司令員,山東省軍區司令部顧問等職。1956年授予上校軍銜。1980年10月離職休養。

媒體報導

顧良於1919年10月出生,他坐在椅子上,腿腳不好,行動不方便,聽力比較弱,神智不太清楚,語言表達困難。1948年9月16日夜12時,濟南戰役正式打響,顧良所在的九縱對濟南城東多處低山築壘地區迅速展開攻擊。濟南東南方向多山,每座山上敵人都部署了兵力防守,工事也比較堅固複雜,易守難攻。為了速戰速決,他們採取中央突破的打法,直接鑽到敵人肚子裡去,像牛刀子一樣,直插敵人要害。24日凌晨一點多,九縱又開始第四次突擊。擔任突擊的2營7連將梯子卡到了城牆東南角上,有幾個戰士還沒有完全上去,就被敵人打了下來。這時離天亮還有一個多小時,我軍大炮再次打響,七連突擊隊沖了出去,同時架起兩幅雲梯。第一突擊班剛爬上梯子,立刻受到城上側面火力的射擊,大部傷亡。顧良參加第二突擊班,他們用手扒著磚縫爬了上去。他們頂住了北面和西面反擊的敵人,奪取了濟南城東南角城牆,為後續進攻部隊開闢了通道。9月24日天亮以後,他們又擴大了突破口,大部隊一擁而入,與敵人展開巷戰,進行逐街逐屋的爭奪。在我強大攻勢下,敵軍人心惶惶,節節敗退。太陽落山時,內城戰鬥結束。城外馬鞍山、千佛山的守軍也於26日放下武器。歷時八天的濟南戰役結束 。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