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廣圻 (1766~1835)
正文
中國清代校勘學家、版本學家。字千里,號澗苹,別號思適居士,以字行。江蘇元和(今蘇州市)人。生於清乾隆三十一年八月(1766年9月),卒於道光十五年二月九日(1835年3月17日)。出生於世醫之家,父早逝,家境清寒。自幼好學,無書不讀,人稱“萬卷書生”。青年時期,師事著名學者江聲,是經學家惠棟的再傳弟子。他學問淵博,有豐富的版本知識和校勘經驗,終生未中舉,窮困潦倒,後靠推薦補為曲阜聖公府奎文閣典籍。先後曾被孫星衍、黃丕烈、 胡克家、秦恩復、 汪閬源等人延聘,為所刻印圖書校勘。經他校刻的書籍有《說文苑》、《唐律義疏》、《國語》、《戰國策》、《文選》、《資治通鑑》、《宋景德官本儀禮疏》等多種。顧廣圻校勘古書字斟句酌,考訂精審,從而去偽存真,恢復古書的本來面貌,被譽為“清代校勘學第一人”。實事求是,是他治學的原則,他校勘古書不憑想像和個人好惡,不囿於漢學、宋學的門戶之見,下筆精嚴,言之有據,力求做到“無一字無來歷”。他讚賞北齊人邢子材提出的“不校校之”說,並作了進一步的說明:“書必以不校校之,毋改易其本來,不校之謂也,能知其是非得失之所以然,校之之謂也。”他把古書的校勘工作看成是複雜的創造性勞動,認為只有在將本書及其引用之書透底明白的基礎上才能下筆校改。
其著作生前未能結集出版,後人編有《思適齋集》(1849,《春暉堂叢書》本)、《說文辨疑·條記》(1900年前後,《翠琅玕館叢書》本)、《思適齋書跋》(1935,《黃顧遺書》本)以及抄本《說文考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