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質同晶

類質同晶

類質同晶(isomorphism )又稱為類質同象,原始概念曾由德國化學家E.米切利希於1819年提出﹐他發現某些晶體對之間﹐如KH2PO4與KH2AsO4﹐KH2PO4與NH4H2PO4之間﹐具有十分相似的晶形和化學式﹐僅在組成元素上有些差異﹐於是就把這一現象稱為isomorphism﹐意即同形性。這一概念一直沿用到20世紀上半葉。挪威晶體化學家和地球化學家戈爾德施密特﹐V.M.從晶體化學的角度出發﹐將具有相同晶體結構的物質統稱之為類質同象。但他同時又提出﹐如果不同物質間不僅具有相同的晶體結構﹐且能相互混溶形成均一的混合晶體的﹐則稱為狹義的類質同象。後一觀點與公認的類質同象概念基本相當。

isomorphism
又稱為類質同象。物質結晶時,晶體結構位置上的某些離子原子位置部分或全部地被介質中性質相近的其他離子或原子所置換,共同結晶成的單相晶體,而不改變晶體結構和鍵性,只引起晶胞參數微小變化的現象。 這種晶體稱為類質同晶混晶,在書寫其化學式時,將互成類質同晶置換關係的離子或原子按含量由高到低順序排列在同一圓括弧內,並用逗號隔開。
如橄欖石(Mg,Fe)2[SO4]、鐵閃鋅礦(Zn,Fe)S黑雲母石K(Mg,Fe)3[Si3AlO10](OH,F)2等。
物質結晶時,其晶體結構中原有離子或原子的配位位置被介質中性質相似的其它離子或原子所占有,共同組成性質均勻的、呈單一相的混合晶體,但不引起鍵性和晶體結構發生質變的現象。比如在地殼中經常發現方解石(CaCO3)和菱鎂礦(MgCO3)共生成白雲石[(Ca, Mg)CO3],就屬於類質同晶現象的一個典型例子。
相關概念:同質多晶
化學組成相同的物質,在不同的熱力學條件下生成不同的晶體結構的現象,稱為同質多晶現象
性質:晶體結構中的某些離子、原子或分子的位置部分或全部地被性質相近的其他粒子所占據,但晶體結構形式和化學鍵類型等(基本)保持不變,僅晶胞參數物理性質隨置換數量的改變而作線性變化的現象。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