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針

頭針,又稱頭皮針,是在頭部特定的穴線進行針刺來防治疾病的一種方法。本法是在傳統針灸理論的基礎上結合現代醫學知識創用的。70年代以來,頭針療法在我國推廣套用,已成為能治療多種疾病,尤其是腦源性疾病的常用針刺方法。

頭針頭針

隨著頭針的廣泛套用,人們在多年的臨床實踐中,在頭針穴線的定位、適用範圍和刺激方法等方面積累了更多經驗,頭針已成為一些國家臨床醫生常用的治療方法之一。為了適應國際間頭針的推廣和交流,中國針灸學會按分區定經,經上選穴,結合傳統穴位透刺方法的原則,擬定了《頭皮針穴名標準化國際方案》,並經1984年世界衛生組織西太區會議通過。

標準頭穴線的定位及主治

標準頭穴線均位於頭皮部位,按顱骨的解剖名稱分額區、頂區、顳區、枕區4個區,14條標準線(左側、右側、中央共25條)。茲將定位及主治分述如下:
額區(4條線)

頭針頭針

1.額正中線 (MS1)
[定位] 在頭前部,從督脈神庭穴(DU24)向下引一直線,長1寸(3厘米)。
[主治] 癲癇,精神失常,鼻病。
2.額旁1線 (MS2)(胸腔區)
[定位] 在頭前部,從膀胱經眉沖穴(BL13)向前引一直線,長1寸(3厘米)。
[主治] 冠心病,心絞痛,支氣管哮喘,支氣管炎,失眠。
3.額旁2線 (MS3)(胃區、肝膽區)
[定位] 在頭前部,從膽經頭臨泣穴向前引一直線,長1寸(3厘米)。
[主治] 急慢性胃炎,胃和十二指腸潰瘍,肝膽病等。
4.額旁3線 (ST8)(生殖區、腸區)
[定位] 在頭前部.從胃經頭維穴 (ST8)內側0.75寸起向下引一直線,長1寸(3厘
米)
[主治] 功能性子宮出血,陽痿,遺精,子宮脫垂,尿頻,尿急等。
頂區(5條線)
頭針頭針

5.頂中線 (MS5)
[定位] 在頭頂部,即從督脈百會穴(DU20)至前頂穴(DU21)之段。
[主治] 腰腿足病,如癱瘓、麻木、疼痛,以及皮層性多尿,脫肛,小兒夜尿,高血
壓,頭頂痛等。
6.頂顳前斜線 (MS6)(運動區)
[定位] 在頭頂部、頭側部,從頭部經外奇穴前神聰(EX-HN)(督脈百會穴前1寸)至顳部膽經懸厘穴(GB6)引一斜線。
[主治] 全線分5等份,上1/5治療對側下肢和軀幹癱瘓,中2/5治療上肢癱瘓,下2/5治中樞性面癱、運動性失語、流涎、腦動脈粥樣硬化等。
7.頂顳後斜線 (MS7)(感覺區)
[定位] 在頭頂部、頭側部,頂顳前斜線之後1寸與其平行的線,即從督脈百會穴(DU20)至顳部膽經曲鬢穴(GB7)引一斜線。
[主治] 全線分5等份,上1/5治療對側下肢和軀幹感覺異常,中2/5治療上肢感覺異常,下2/5治療頭面部感覺異常。
8.頂旁1線 (MS8)
[定位] 在頭頂部,督脈旁1.5寸,從膀胱經通天穴(B17)向後引一直線,長1.5寸(4.5厘米)。
[主治] 腰腿病症,如癱瘓、麻木、疼痛等。
9.頂旁2線瓜 (MS9)
[定位] 在頭頂部,督脈旁開2.25寸(約6.75厘米),從膽經正營穴(GB17)向後引一直線,長1.5寸,至承靈穴(GBl8)。
[主治] 頭痛,偏頭痛,肩、臂、手等部位的病症,如癱瘓、麻木、疼痛等。
顳區(2條線)
10.顳前線(MS1O)
[定位] 在頭的顳部,從膽經的頷厭穴(GB4)至懸厘穴(GB6)連一直線。
[主治] 偏頭痛,運動性失語,周圍性面癱,口腔疾病等。
11.顳後線 (MS11)
[定位] 在頭的顳部,從膽經率谷穴(GB8)向下至曲鬢穴(GB7)連一直線。
[主治] 偏頭痛,耳鳴,耳聾,眩暈等。
枕區(3條線)
頭針頭針

12.枕上正中線 (MS12)
[定位] 在後頭部,即督脈強間穴(DU18)至腦戶穴(DU17)之段。
[主治] 眼病,頸項強痛,癲狂,癇證。
13.枕上旁線 (MS13)(視區)
[定位] 在後頭部,由枕外粗隆督脈腦戶穴(DU17)旁開0.5寸(1.5厘米)外起,向上引一直線,長1.5寸(4.5厘米)。
[主治] 皮層性視力障礙,白內障,近視眼等。
14.枕下旁線 (MS14)(平衡區)
[定位] 在後頭部,從膀胱經玉枕穴(B16)向下引一直線,長2寸
[主治] 小腦疾病引起的平衡障礙;後頭痛等。

理論依據

《靈樞·大惑論》說:“五臟六腑之精氣,皆上注於目而為精,……而與脈並為系,上屬於腦,後出於項中。”《靈樞·邪氣臟腑病形》中說:“十二經脈,三百六十五絡,其血氣皆上走空竅。”《素問·脈要精微論》說:“頭者精明之府。”手足六陽經皆上循於頭面,如足陽明胃經“……過客主人,循髮際,至額顱”,足少陽膽經“起於目銳眥,上抵頭角”,足太陽膀胱經“起目內眥,上額,交巔;其支者,從巔至耳上角;其直者從巔人絡腦,還出別下項”。 此外,督脈“上至風府,入於腦,上巔,循額,至鼻柱”,手足六陰經中手少陰經“上夾咽,系目系”,足厥陰經“上出額,與脈會於巔”,直接循於頭面,其他陰經則通過經別在頭項部 合於相表里的陽經,直接上至頭面部。以上經文充分說明頭與臟腑經絡有著密切聯繫。頭為清陽之會,腦為髓海,為元神之府,是臟腑經絡功能活動的主宰,是調節全身氣血的重要部位,這就是頭針能夠治療疾病的理論依據。

適應症

頭針主要治療腦源性疾病,如中風偏癱,肢端麻木,失語,皮層性多尿,眩暈,耳鳴,舞蹈病,癲癇,腦癱,小兒弱智,震顫麻痹,假性球麻痹等。此外,也可以治療頭痛、脫髮、脊髓性截癱、高血壓病、精神病、失眠、眼病、鼻病、肩周炎、腰腿痛、各種疼痛性疾病等常見病和多發病。

操作方法

1.選穴方法 單側肢體病,選用對側穴線;兩側肢體病,選用雙側穴線;內臟、全身性疾病或不易區別左右的疾病,可選用雙側穴線。一般根據疾病選用相應的穴線,並可選用有關穴線配合治療。如下肢癱瘓選頂顳前斜線和頂旁1線。
2.體位 根據病情,明確診斷,選定刺激區,取得病人合作後,讓病人採取坐位或臥位,分開頭髮,常規消毒。
3.快速進針 選用26—28號1.5—2.5寸不鏽鋼針,針身與頭皮呈30度夾角快速將針刺人皮下,當針尖達到帽狀腱膜下層時,指下感到阻力減小,然後使針與頭皮平行,將針快速推進到相應的深度。頭針持針式所示。
4.快速捻轉 術者肩、肘、腕、拇指固定,食指半屈曲,用拇指第1節的掌側面與食指第1節的橈側面捏住針柄,以食指的指掌關節不斷屈伸,使針體來迴旋轉,捻轉速度每分鐘200次左右,每次左右旋轉各兩轉左右。連續捻轉2-3分鐘,然後靜留針5—10分鐘,再重複捻轉,用同樣的方法再捻轉兩次,即可出針。快速捻轉使患者的針感增強,有些病例可提高療效。捻針時或留針時,家屬協助患者(或患者自己)活動肢體,加強患肢功能鍛鍊,有助於提
高療效。一般經3-5分鐘刺激後,部分患者病變部位(患肢或內臟)可出現熱、麻、脹、涼、抽動等感覺,這種病人的療效常比較好。也可用電針代手捻治療。
5.出針 押手固定穴線周圍頭髮,刺手夾持針柄輕輕轉動針身,如針下無沉緊感,可快速出針。出針後必須用消毒乾棉球按壓針孔片刻,以防出血。
6.療程 一般每日或隔日針治1次,10—15次為1療程,隔5-7天后,再繼續下一療程。

注意事項

1.頭部長有頭髮,因此尤須做到嚴格消毒,以防感染。
2.毫針推進時,術者針下如有抵抗感,或患者感覺疼痛,應停止進針,將針往後退,然後改變角度再進針。
3.由於頭針刺激感強,刺激時間較長,醫者必須注意觀察患者病情,以防暈針。
4.嬰幼兒由於顱骨縫骨化不完全,不宜採用頭針治療。
5.對腦溢血患者,須待病情及血壓穩定後方可做頭針治療。凡並發有高熱、心力衰竭等症者,不宜立即採用頭針。
6.由於頭皮部位血管豐富,行頭針治療容易出血,故出針時必須用乾棉球按壓針孔1-2分鐘。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