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台滿族鄉位於遼寧省義縣西部,隸屬遼寧省錦州市義縣。與紅牆子滿族鄉接壤。大凌河橫貫境內。鄉政府頭台村,人口1.30萬人,面積123.8平方千米,轄11個村委會:尚姑堂、溝河寨、石頭堡子、頭台、土龍山、大二台、三台、西荒地、何家溝、萬佛堂、河夾心。
行政區劃全鄉,轄11村,分別是:尚姑堂村、溝河寨村、石頭堡子村、頭台村、土龍山村、大二台村、三台村、西荒地村、何家溝村、萬佛堂村、河夾心村。
人口民族總人口1.30萬人,居住著滿、漢、蒙、錫伯、回、朝鮮等15個民族。
文化教育全鄉共有四所學校。一所初級中學,三所國小。
義縣頭台瑞哲初級中學,位於三台村長山腳下。師資力量雄厚,教育設施完善。環境幽雅,遠離噪聲區,為學生提供了良好的學習環境。 頭台鄉三台國小,由香港智行公司捐款援建了三層教學樓,師資力量雄厚,教育設施完善。
工業:為積極融入義縣“打造一個基地、建設四個園區、提升五個支柱產業”的總體思路,努力培植新的工業經濟成長點,著力擴充經濟總量。鄉政府決定招商引資,在三台村建立“義縣頭台工業園區”。引進大批企業。
農業:頭台鄉始終堅持用工業化理念謀劃農業發展,努力提升農業產業化水平。購置了大批大型農機,並實現了種地到收糧“一條龍”服務。
萬佛堂石窟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遼寧省義縣西北9公裡頭台滿族鄉萬佛堂村南大凌河北岸的福山懸崖上。
萬佛堂石窟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歷史了。 是遼寧境內最早、最大的石窟群,是我國東北地區年代最久,規模最大的石窟群,具有珍貴的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萬佛堂石窟1988年代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2年12月被國家評為2A級景區。共有大小石窟十六個。西區九窟,分上下兩層,上層有三窟,下層有六窟。東區有七窟。
西區第5窟為大型窟,高約5米,東西寬7米,前半部已經崩塌。最有價值的是“平東將軍營州刺史元景造像碑”,整個碑記雕刻在東南角山岩上,碑的下半部分已經分化,上半部分還刻304字,記述了造窟的經過,仔細端詳所存文字,但見個個遒勁挺秀,筆力極工,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魏碑字有方筆和圓筆之分,獨成一體,此碑文文字方圓兼備,結構嚴謹,清末學者梁起超評價為“天骨開旅,光芒閃溢”。康有為則稱其為“無魏諸碑之極品”。中國大百科全書對其也有記載,稱其為“書法精美,堪稱魏碑之上乘”。
第6窟最大,東西長約8米,由於年代久遠,,風化嚴重,現存一尊大彌勒佛,高約3.2米,波形以髻,細眉長眼,高鼻薄唇,叉腳倚坐,體現一種慈善尊嚴和超大型然出世的神態,是典型的北魏造佛,兩邊為無朝和無葉,這尊彌勒佛是萬佛,叫叉腳彌勒。窟頂有一個半圓,也是刻出來的,這是石窟的蓮花寶蓋,每個窟頂的的蓮花寶蓋的圓形的,如果這個圓很完整,就說明這個石窟的完整的,而這一窟的蓮花寶蓋只有一半,可見當時的石窟應有目前規模的一半左右大。
東區第三窟中的千臂觀音和二侍菩薩為清代的密宗泥塑,生動別致,為他處少見。“千手千眼觀音佛像”,為明清時匠人所塑,此佛泥塑金身,坐於寶座之上,有46隻手從周身向外伸展,每隻手上有一隻眼睛,閃爍發光。韓貞造像碑刻在第四窟南壁上,南殘泐太甚,但史料價值很高,是研究我國北方民族史及邊疆史極為珍貴的寶物資料。東區上頂上,上有公元1474年,驃騎將軍王鍇未其母祝壽而建的圓形小塔一座。
同時萬佛堂石窟又是一處融入人文景觀與自然景觀於一體的風景區。石窟鑿於懸崖峭壁,下臨寬闊的大凌河水,隔河望去是一片廣漠的田野,遠處輕煙漫籠,近處綠柳成行,不時還有覓食的羊群點綴其間,宛若唐人詩境、宋人書卷。令人弔古之際復得以享受大自然的情趣。特別是經過1994年到1997年的四年修繕,增建了一批亭、台、橋、閣,使古老的萬佛堂煥發了青春的活力,使這顆鑲嵌在遼西大地上的明珠更加光彩奪人。將這一瑰麗的人文景觀與自然景觀的險、峻、秀有機的結合起來,使之更加光彩奪目,成為遼西地區的一處別有韻味的旅遊景點。 交通運輸
頭台鄉交通便利,地緣優勢明顯,105國道貫穿境內。工業園區的大宗商品在強有力的交通網的依託下銷售到全國各地。
自然資源白雲岩主要理化指標為含二氧化矽1.9%,三氧化二鐵0.26%,三氧化二鋁0.09%,氧化鎂20.72%,氧化鈣30%。
膨潤土主要理化指標為含二氧化矽59.8%,三氧化二鐵1.54%,氧化鎂5.98%,氧化鈣2.68%,三氧化二鋁18.85%。工業指標為膠質價64,造漿率14.8立方米/T,濕壓1.1kg/c平方米,乾壓4.0kg/c平方米,粘度33,含砂量0.5。本鄉膨潤土極為豐富,以王油匠溝村最為豐富,在各村都建有膨潤土廠。
土龍山是研究石灰岩地形的活化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