領導者品質理論

領導者品質理論

有些行為科學家認為,領導效率的高低主要取決於領導者的品質,因此對領導者品質的問題進行了較多的研究,提出了各種領導者品質理論,從領導者的個人品質、個性、特點等來分析領導效率的高低和成敗,並舉出一個成功的領導者應具備的各種品質,以之作為挑選和培養領導者的參考。行為科學家亨利(W-Henry)1949年在調查研究的基礎上歸納出了一個成功的領導者應具備的十二點品質,是較具代表性的領導品質理論。

六種領導者品質理論

亨利認為成功的領導者應有 十二點品質:(1)成就需要強烈,把工作成就看成是最大的樂趣,置於金錢報酬和職位晉升之上,因此願意完成艱巨的任務;(2)幹勁大,工作積極努力,希望承擔富有挑戰性的新工作;(3)用積極的態度對待上級,認為上級水平高,經驗多,能幫助自己上進和提高,因而尊重上級,與上級關係較好;(4)組織能力強,能把混亂的事物組織得很有條理,能從資訊中預料事物發展的動向;

領導者品質理論 領導者品質理論

(5)決斷力強,能在較短的時間內對各種備擇的方案加以權衡並作出選擇;(6)自信心強,對自己的能力充滿了信心,對自己的目標堅信不移,不受外界干擾;(7)思維敏捷,富於進取;(8)竭力避免失敗,並且不斷接受新的任務,樹立新的奮鬥目標,驅使自己前進;(9)講求實際,重視現實,不去關心不肯定的未來;(10)不能只對上級親近,而對下級疏遠;(11)對父母沒有情感上牽掛,而且一般不同父母在一起;(12)忠於組織,盡忠職守。

行為科學家 吉賽利在六十年代就指出領導者的個性因素同領導效率有關,凡自信心強而魄力大的領導者,成功機率較大。七十年代,他又進一步提出影響領導效率的 五種激勵特徵和 八種品質特徵。五種激勵特徵是:(1)對工作穩定性的需要;(2)對金錢獎勵的需要;(3)對指揮權力的需要;(4)對自我實現的需要;(5)對事業成就的需要。吉賽利認為,這五種激勵特徵中,對領導效率的影響最大者為後面兩項,前面三項的影響較小。八種品質特徵是(1)創造與開拓,是否能開拓新方向;(2)指揮能力的大小;(3)自信心強弱;(4)決斷能力強弱;(5)才能高低;(6)是否受下級愛戴和親近;(7)處事事務成熟程度的高低;(8)是男性或女性。吉賽利認為,這八種品質特徵中,對領導效率影響最大者為前面五項,(6)、(7)兩項次之,至於最後一項,即性別,則關係不大。

行為科學家 鄧尼特認為,一個出色的領導者應具備以下一些品質:對成就、權力、自主權和金錢的強烈追求,聰明能幹,堅定自信,主動進取等。

行為科學家 鮑莫爾認為,企業家是掌握了領導藝術、效率高超的企業領導者。一個成功的企業家應具備以下 十項條件:(1)合作精神。能同別人進行合作,用感化和說服的辦法嵌得人心;(2)決策能力。能實事求是地進行決策,並能高瞻遠矚;(3)組織能力。善於把人力、物力、財力組織起來,並能調動下級的積極性;(4)善於授權。能適當地把一些職權授予下級,自己則抓大政方針和重要事項;(5)靈活應變。能靈活機動地權宜應變,不級守成規和生硬僵化;(6)責任心強。對自己要求嚴格,勇於負責;(7)敢於創新。富於對新鮮事物的敏感,積極創新;(8)敢於風險。能為了企業發展的需要而冒風險,以便開創新局面;(9)謙虛謹慎。能夠尊重別人,聽取別人的意見,不自高自大;(10)自持嚴格。注意個人修養,品德高尚,受人尊重。

行為科學家 斯多基爾在1947年以前有關領導者品質的研究,未能得出明確的結論,但在1948年以後,通過大量調查研究,認為成功的領導者具有以下一些共同的品質:責任心強而完成任務的內驅力大,對目標的實現堅持不懈,才能和智力較高,有較強的獨創精神,自信心強,善於同人合作,勇於負責,樂於承擔由於決策和行動而帶來的後果,遇到挫折後不泄氣,繼續努力,有較強的社交能力和影響別人行為的能力,有較強的處理事務的能力等。

行為科學家 西拉吉華萊士認為,影響領導效率的領導者品質有以下 六類:(1)生理特徵,其中包括年齡大小、體重、身長、外貌、性別等。(2)才能智力,其中包括判斷能力、決策能力、語言表達能力等。(3)個人性格,其中包括獨立精神、自信心、進取精神、性情緩急等。(4)心理特徵,其中包括創造性、堅持性、責任心、對人的關心和對工作成果的關心、安全的需要、成就的需要等。(5)社會特徵,其中包括領導能力、同別人合作的能力、人際關係技巧、對權力的需要等。(6)個人背景,其中包括教育程度、靈活處事能力、與工作團體的關係等。

美國管理協會對一千多名成功的企業領導者調查以後發現,他們一般只有以下一些特徵:進取心強,能夠不斷地改進提高工作,邏輯思維和概括的能力強,善於分析和綜合,判斷能力較強,並有較強的自信心,熱情關心別人,善於同人談心,調動別人的積極性,幫助別人提高工作能力,並能以自己的行為影響別人,能恰當地運用權力,實行集體領導,客觀地聽取各方面的意見,吸收別人的長處,有較強的技術知識和管理能力,工作勤懇,工作效率較高。

領導者品質理論的局限性

有些行為科學家和管理學家認為領導者的個人品質同領導效率沒有直接的關係。

行為科學家 仁金斯對多種領導者的品質和工作效率作過許多研究以後,認為“找不出任何一項或多項性格,足以說明領導人員同一般人員的區別”。

行為科學家 費德勤在這方面作過多次研究以後也認為,從個人品質方面講,領導者與被領導者沒有多大差別,得到的分數基本相似。而且,就某一個領導者來說,可能某一件事上取得了成功,而其他的事卻沒有取得成功。所以,領導者在個人品質上不一定比別人高明。

管理學家 德魯克也認為,一個人的工作效率同他的智力、想像力或知識之間幾乎沒有太大的關聯。一個人的才能,只有通過有條理、有系統的工作,才能成為有效。在有效的管理者中,既有性格外向的,也有不善與人交際的,既有固執獨斷的,也有因循隨和的,既有生性爽朗的,也有心存憂慮的,沒有一定的格式。所以他把這叫做是“一種後天的習慣,是一種實務的綜合,……是可以學得的。”他認為,一有效的管理者必嚴具備以下五項“主要的習慣”:第一,要善於處理和利用自己的時間,把“認清楚自己的時間用在什麼地方”作為起點。他必須了解時間是一項限制因素,善加利用。第二,注重貢獻,確定自己的努力方向。他並非為工作而工作,而是為成果而工作。第三,善於發現和用人之長,包括他們自己的長處以及上級和下屬的長處。第四,能分清工作的主次,集中精力於少數主要的領域。第五,能作出有效的決策,而有效決策則是在“議論紛紛”的基礎上作出的判斷,並不是“眾口一辭”的決斷。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