頓巴數

頓巴數是我們可以與之保持社交關係的人數的最大值,是英國牛津大學人類學家羅賓·頓巴教授於1992年提出。

根據英國牛津大學人類學家羅賓·頓巴教授(Robin Dunbar),當你在“面簿”上累積到150名“朋友”之後,再多的“朋友”也沒意思,因為人的大腦只能記得150個有意義的人際關係。他指出,這個數字放諸各社會皆準,也經得起歷史長河的考驗,甚至適用在非人類組織。
“150頓巴數”是在1992年提出,為我們可以與之保持社交關係的人數的最大值。頓巴教授認為,人類大腦的邏輯和記憶力結構,注定了大腦可以容納148人的穩定社交關係,按照巴頓數的規律,一個社會群組合適的規模大約為150人,超過這個數字就無法有效地溝通和協作。
“朋友”越多,仿佛就表示越受歡迎,擁有更強大的社會資源,有助於信息的傳播,也可能帶來更多的機會。與此同時,這樣“濫交”的本質,令“朋友”不多的人產生莫名的不安與恐慌。幸好“150頓巴數”撫慰了大家,至少釐清了人際關係中的量與質、“弱關係”和“強關係”。美國社會學家格蘭諾維特也這么認為:無論你認識多少人,或者通過一種社交網路平台與多少人建立了弱關係,那些強關係仍然在此時此刻符合150法則。儘管現在我們“棲身於網上”,80%的社會活動可能被150個強關係所占有。
當然,這150個“朋友”應有深淺之分,我沒有那么多,畢竟真正了解一個朋友,必須花時間耗精力培養感情,有如《欲望都市》里的四個女人一樣經常要吃飯、喝酒、聊天、瞎混的,或者去看電影藝文演出、旅行等等;何況,人生路上,朋友難免進進出出,但求下一次見面,仍然熟絡若常。
倘若無暇不能一對一或幾,那么,一對十或百,也是管道之一。沒有香港評論家林沛理對“面簿”的堅拒,自己加入不過一年多,最高興的是正是借用這個平台,強化原有的“強關係”(如親戚),定期“開同學會”,也把深交“拖”上網。這樣一來,自戀般地“分享”從各個管道獲得的信息,自己聽過的歌、看過的影視、讀過的書等等,就有點意思。還能與遠在國外的朋友保持聯繫。當然,與不上“面簿”的朋友,該吃的飯照吃,歌舞昇平,儘管桌間也有不時來自“面簿”的干擾。
然而,知交又幾人?據專家說能夠維持親密關係的,不超過六人。
最理想的知交,我以為是宋代文豪蘇東坡《記承天寺夜遊》的境界:“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懷民亦未寢,相與步於中庭。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耳。”
西諺有云:“只有真正的朋友,才可以悠然自得地相對無語”,那就不需要“面簿”了。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