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所謂PM是預防性維護(Preventive Maintenance)和生產維修(Productive Maintenance)的英文首字母的略語,在日本設備工程協會的PM用語集上有如下定義。
預防維護
是在預防維修由國外引進我國的最初階段:即算作PM。
生產維修
是提高設備生產效能的最經濟的維修方法。其目的在於從設備的設計、製造、使用以致維修的全過程,換言之,也就是在設備的一生之中,設法減低設備本身價值和維修等有關設備使用的一切維修 費用,以及由於 設備劣化而帶來的損失等全部費用,用以提高企業的生產效能。作為它的手段,有預防維修,事後維修,改善維修和維修預防。
我國最初引進PM的時候(約在1951年),對於事先防止設備故障的活動,叫做“預防維修”,其後,約在 1954年,自從美國GE社特彆強調提高生產效能以來,也就是提倡意味著賺錢維修的生產維修以來,PM就形成含有兩種意義的辭彙,而今天說PM就只是意味著“生產維修”。關於“預防維修”在 日本語中多用預防保全一詞。
發展過程
PM一詞最初引進我國是在1951年,即所謂戰後。那時,從廢墟上重建了軍需工業,隨之以此力圖轉向現代化工業,逐漸走向活躍的開端。在日本通過化學工業和其它,以所謂安裝工業為中心的日本能率協會的顧問活動,用報告會、出版刊物等極力宣傳;與其在發生故障之後才進行維修,不如採取 美國那種更為經濟的在發生故障之前就進行維修的PM方式,從而開始出現預防維修的熱潮。
其後,在1954年,如上所述,根據GE社的經驗又開始提倡生產維修。表-1PM發展過程:
這個生產維修實際也包含著預防維修,也就是為了提高生產的經濟效果的維修。
防止由於過分的預防維修(定期點檢,提早維修等)而有損於原先重視的經濟效果,這就是特彆強調提出以“賺錢PM”為目的的理由。所以不僅預防維修,就要從設備的各種不同條件來考慮,按其設備、部位不同,有時也會有必須等待發生故障以後進行修理才合乎經濟效果的情況。在這種情況下,當然,就不如採取在發生故障以後進行修理的辦法,也就是所謂時候維修(BreakdownMaintenance)較為妥善。
大約從1957年起,特彆強調了要採取比預防維修更進一步的措施,力求從設備本身少出故障,縮短修理時間、延長使用壽命,開展了依靠設備改造、更新、改善質量來減少設備損壞和降低維修所需費用的運動。在這個意義上的設備質量改善措施就被稱為改善維修(Corrective Maintenance)。
此外在設備設計階段也強調了必須考慮維修預防(MaintenancePrevention),以期減少設備損壞和降低維修費用。
其後,因受美國航天工業的影響,在設備設計上追求了無故障,易維修的先進辦法,這就是發展成為可靠性工程(Reliability Engineering)的由來。
經歷了上述過程,回顧我國自從引進PM後的二十年間,在與日本工業發展的同時,由於對PM的重視,無論在技術上、技能上均有了顯著的進步。
在這個過程中,由於大量成批生產,工人深受機械化、自動化的影響,以致情緒萎靡,同時環境、公害等一系列問題也逐漸突出,因此,對於人身的尊重如何,車間裡士氣如何,以及幹勁如何等各方面開始被重視起來,於是民眾便踴躍地自發地組織起ZD(安全無事故)小組和QC小組(質量管理小組)。
在這種背景之下以前的PM運動就發展成了全員參加的生產維修,即TPM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