貯藏
貯密閉的容器內,置陰涼乾燥處,避熱。
別名
韶腦《神效方》,潮腦《品匯精要》,腦子《本經逢原》,油腦、樹腦《藥材資料彙編》。
入藥部位
根、乾、枝、葉。
性味
味辛,性溫。
歸經
入心、脾經。
功效
通關竅,利滯氣,辟穢濁,殺蟲止癢,消腫止痛。
主治
熱病神昏,中惡猝倒,痧脹吐瀉腹痛,寒濕腳氣,疥瘡頑癬,禿瘡,凍瘡,臁瘡,水火燙傷,跌打傷痛,牙痛,風火赤眼。
相關配伍
1、治痧穢腹痛,甚則昏厥,精製樟腦10g,高粱酒50ml。浸1d,溶解後冷服,每次服1ml。(《現代實用中藥》)
2、治痧穢腹痛,樟腦一分,淨沒藥二分,明乳香三分。研勻,茶調服三厘。(《本草正義》
3、治腳氣腫痛,樟腦三錢,草烏頭三錢。為極細末,醋糊丸,彈子大。每置一丸於足下踏之,下以微火烘之,衣被圍覆,汗出如涎,即效。(《本草匯言》)
4、治陰疽初起,樟腦、雄黃摻貼。(《藥性集要》)
5、治疥瘡有膿,樟腦、硫黃、枯礬為末,麻油調勻,不可太稀,攤在新粗夏布上,包好,線紮緊,先將疥瘡針刺去膿,隨以藥包乘擦之。(《不知醫必要》樟腦散)
6、治小兒禿瘡,用樟腦三錢,花椒末、瀝青末各二錢,生芝麻一兩。先以退豬湯洗淨患上,以香油少許調搽。(《本草匯言》)
用法用量
內服:入丸、散,0.06-0.15g,不入煎劑。
外用:適量,研末,或溶於酒中,或入軟膏敷搽。
藥理作用
1、刺激冷覺感受器作用。
2、局部麻醉作用。
3、止癢、鎮痛作用。
4、興奮中樞神經系統作用。
5、強心作用。
使用注意
內服不宜過量,氣虛及孕婦禁服。皮膚過敏者慎用。
炮製
一、採集加工
一般在9-12月砍伐老樹,取其樹根、樹幹、樹枝,鋸劈成碎片(樹葉亦可用),置蒸餾器中進行蒸餾,樟木中含有的樟腦及揮髮油隨水蒸氣餾出,冷卻後,即得粗製樟腦。粗製樟腦再經升華精製,即得精製樟腦粉。將此樟腦粉入模型中壓榨,則成透明的樟腦塊。宜密閉瓷器中,放乾燥處。本品以生長50年以上的老樹,產量最豐;幼嫩枝葉,合腦少,產量低。
二、炮製方法
現行,取原藥材,攤於清潔的紙上,除去雜質,吸除殘留油脂及水分,研成細末。
鑑別
一、藥材性狀
樟腦為白色的結晶性粉末或為無色透明的硬塊,粗製品則略帶黃色,有光亮,在常溫中易揮發,火試能發生有煙的紅色火焰而燃燒。若加少量乙醇、乙醚或氯仿則易研成白粉。具竄透性的特異芳香,味初辛辣而後清涼。以潔白、透明、純淨者為佳。
二、飲片性狀
為小顆粒狀、結晶性粉末。白色或黃白色,有光澤。氣芳香,濃烈刺鼻,味辛辣而後有清涼感。在常溫下易揮發,易點燃,燃燒時能發出多量黑煙和有光的火焰。
形態特徵
樟,別名烏樟(陶弘景),香樟(南方各省區通稱),小葉樟(湖南),傜人柴(廣西)。常綠大喬木,高可達30米。樹皮灰黃褐色,縱裂。枝、葉及木材均有樟腦氣味,枝無毛。葉互生;葉柄細,長2-3厘米,無毛;葉片薄革質,卵形或卵狀橢圓形,長6-12厘米,寬2.5-5.5厘米,先端急尖,基部寬楔形或近圓形,全緣,有時邊緣呈微波狀,上面綠色,有光澤,下面灰綠色,微有白粉,兩面無毛,或下面幼時略被微柔毛,離基三出脈,側脈及支脈脈腋在葉下面有明顯腺窩,葉上面明顯隆起,窩內常被柔毛。圓錐花序腋生,長3.5-7厘米,無毛,有時節上被白色或黃褐色微柔毛。花兩性,長約3毫米,綠白色或黃綠色;花梗長1-2毫米,無毛;花被簡倒錐形,長約1毫米,花被裂片橢圓形,長約2毫米,花被外面無毛,或被微柔毛,內面密被短柔毛;能育雄蕊9,長約2毫米,花絲被短柔毛;退化雄蕊3,箭頭形,位於最內輪,長約1毫米,柄被短柔毛;子房球形,直徑約1毫米,無毛,花柱長約l毫米。果實近球形或卵球形,直徑6-8毫米,紫黑色;果托杯狀,長約5毫米,先端平截,直徑達4毫米,花期4-5月,果期8-l1月。
生長環境
生於山坡或溝谷,常栽培於低山平原。
相關論述
1、《普濟方》:“作膏治諸惡瘡及打撲損傷,風濕腳氣等症。”
2、《品匯精要》:“主殺蟲,除疥癬,療湯火瘡,敵穢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