韭菜沖區域信息
區域概況
本數據來源於百度地圖,最終結果以百度地圖數據為準。
古浪縣位於甘肅省西北部。總面積5287平方千米。總人口39萬人(2004年)。平均海拔2500米,年均氣溫5.6℃,年均降水量300毫米,蒸發量2292毫米,無霜期140天左右。 古浪自古以來為多民族聚居之地。1990年全國第四次人口普查時,全縣有漢、藏、回、土、滿、東鄉、毛難、蒙古、瑤族等9個民族,總人口39.8萬人,其中農業人口37.58萬人。
古浪縣地勢南高北低,海拔在1550米至3469米,平均海拔2500米。總面積5287平方公里,山川沙各占三分之一,耕地面積110萬畝,正常年景播種80萬畝左右,保灌面積42萬畝。
而我們前往的韭菜沖地處古豐鄉,古豐鄉位於古浪縣西南部,平均海拔1780米,年均降雨量200毫米,年平均氣溫5℃。耕地面積2182萬畝,鄉鎮行政區域面積17000萬畝。總人口情況:鄉鎮總戶數3689戶,鄉鎮總人口18177人,鄉鎮從業人員8873人。 六通情況:通電的村7個,通郵的村7個,通電話的村7個,通公路的村4個。經濟指標:2005年,國內生產總值1585萬元,糧食播種面積1740萬畝,糧 食總產量1560噸,財政總收人340萬元,財政支出34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人1 106元。文教衛生:學校總數13所,在校學生總數3153人,教師總數150人,醫院、衛生院1所.醫生數5人,病床 6張。古浪屬祁連山高寒亞乾旱區和河西冷溫乾旱區。年均氣溫4.9℃,年降水量300毫米左右、蒸發量2500毫米以上,日照時數2852.3小時,無霜期142天左右。
村莊歷史
根據下溝老人的說發,他們都是康熙年間從山西被“趕”過來的。說是當時山西人太多了,又加上饑荒,所以被迫移民至甘肅,並一直居住到現在(當時甘肅的自然條件較好,土地肥沃,雨水充足)。
有一族姓王的老人,祖先王雲一族在萬曆年間從山東琅琊被充軍到甘肅泗水,根據他們族譜記載,在光緒年間有王姓一族的族人來到韭菜沖。但是根據另一個老人說他們祖上是在康熙年間到的韭菜沖。根據韭菜沖完全國小校長講,他曾爺爺在山西呆過,他爺爺就已經在韭菜沖了。所以我們一致推斷,韭菜沖的居民並不是一次性的移民,而是陸陸續續的移民的後代。他們剛來時因為地廣人稀,當時雨水比較充足,土地比較富足,不僅能養活家庭,還能逐漸致富。除了大多數山西後裔外,當時武威市其餘地區(古浪縣隸屬於武威市)還有很多的人因為該原因搬遷過來。
上世紀80年代是這裡最繁榮的一段時期,後來因為人口增多,加上雨水逐年減少,所以韭菜沖逐漸窮困。現在每年外遷人口都在增多,多數外出務工人員出去以後就不再回到該地區。惜的是我們採訪後發現,真正的原住民應該(就是在王族來之前就生活在這的人)已經非常少了(我們並沒有採訪到村中的原住民)。
並且我們發現這幾年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選擇出去打工,並努力把家搬出該韭菜沖。缺水,乾旱從而導致的貧窮是他們不願意繼續居住的主要原因。在收回的40張問卷中,只有13戶表示目前沒有搬遷的打算,剩下的27戶都有搬遷的打算,想搬遷的原因32戶是為了孩子的學習,只有8戶就是最求更好的生活。缺水是他們不願回來的重要原因。根據中溝小賣部的18歲小伙子講,如果像這幾年這樣的情況再繼續幾年,他家就一定就會搬走。
根據校長介紹,在縣城好的地段好的房子,房價加上裝修要40萬左右。按揭的話首付十幾萬。但是以他們的條件,貸款買房基本不可能。這裡的青壯年一般去新疆大工,工資按天結算,一天100左右。但是由於幾乎每家都有老人和小孩,所以青壯年在春節,春種夏收的時間都得在家,無法打工,一年打工的時間只有七八個月,所以一年到頭幾乎沒有什麼結餘。而如果放棄土地帶領老人和小孩外遷的話,無疑會加重負擔,無法生存。所以要拖家帶口搬往縣城非常困難。
村莊結構
韭菜沖沿溝分布,從西到東,分為上溝,中溝,下溝。
上溝
上溝居民集中居住在南邊的一塊空地上,分布較密集,以前有60多戶人家,現在遷出去一些,還有50多戶人家,有一個較大的蓄水池,供牲畜飲用。從上溝有兩條路通往縣城。
中溝
中溝有大約以前有60多戶現在,還剩30多戶人家,沿溝兩側條形分布,中溝南面山坡度也不大,比較適合種植小麥豆子角瓜等作物。背面的山坡比較貧瘠,坡度比較大,所以不適合居住和耕種。中溝也有一個蓄水池,但是已經乾涸。
下溝
下溝村民聚居在一個山谷,以前有六七十戶人家,現在還剩50戶左右,作物在東北面的山後面的一個較平緩的山谷,西面和背面的山坡很貧瘠,無法耕作。有一條路通往縣城。
韭菜沖村莊調查
居住及家庭條件
在家訪的過程中我們發現這邊的房子一般為土牆,這個應該是和這邊的氣候條件有關。每家都是平房,均有四間左右房間。客廳中一般都有電視,但是可以從客廳中家具的好壞來簡單判斷家庭收入。因為山路較遠,幾乎每家都有三輪車,收麥子的時候用處會很大。每家都有地窖,因為缺水的緣故,地窖里通常都會存有西瓜,農忙後和接待客人時使用。這邊的人家喝水一般都加冰糖。一般人家中不會有其他的擺設,因為平時他們都外出務工,家裡沒有必要布置得很漂亮。所以以簡單和實用為主。校長關於住房問題提到有一個因素就是這裡的父母開始重視教育,房子只要能住人就可以,錢都省下來用來準備孩子將來高中的學費或者給他們提供更好的學習條件。
交通情況
通往縣城的路上溝有兩條,下溝有一條。前些年山路有一層較厚的鬆土,走起來就塵土飛揚。三年前路上鬆土減少了,路面也換成堅硬的石子,但是無法徹底硬化。因為是盤山公路,很陡,外加上沒有植被,所以水泥公路的修築以現在的條件幾乎沒有可能,只能每隔幾年就修整一下路面,減少鬆土。從中溝到古浪縣下山走盤山公路需要一個小時左右,山上需要一個半小時。雖然山路最近修整過,但還是一路塵土飛揚,到山上應經全身是土。
小賣部
上溝有一個小賣部,中溝一個,下溝兩個,中溝的小賣部規模比上溝和下溝的大,除了出售日常用品,還有一些三輪車上的機械設備,布匹,日常用品一般去縣城就可以進到貨,三輪車上得一些零件就得到武威市才能進到貨,這樣一個小賣部一年到頭也掙不到多少錢,頂多是維持家用。
飲水問題
水的來源有兩個,一個是降水,另一個是水庫引水。這裡的水窖不是公共的,每家都有自己的水窖,水窖里的水是平時下雨時收集然後倒進水窖的,供生活和飲用,在上溝的山那邊有一個水庫叫柳條河水庫,離韭菜沖有15公里的山路,當韭菜沖普遍缺水的時候會開閘放水,水窖與水庫用水管相連,可以通過開閘放水來收集水窖中的水。關於開閘放水的費用,第一種說法是十天一戶人家要4000元(每天400元);第二種說法是政府給補貼,不用自己出錢。校長說一個水窖100元左右。
水窖的直徑不到1米,深度7到10米,一個水窖的水可以供他們要用一年。在問卷調查中,有9戶人家表示水不夠用,26戶人家表示水夠用。如果出現只有一兩家缺水的話,缺水的家庭就只能自己用車去拉水,或者去別人家借水。之所以會出現有的人家有水有的人家缺水,是因為每家的水窖數目不一樣。
根據小賣部的一個小伙子說,韭菜沖的那條大溝在平時的時候是乾的,在發洪水時才有水,洪水在水淺的地方會漫上岸邊。但據老人講,洪水很少見。前幾年溝上了兩個水壩,上溝一個,中溝一個,下溝一個,壩上修了一個蓄水池。蓄水池是給牲畜飲用的。其中上溝的還有水,中溝和下溝的已經乾涸。
?
2.6醫療條件
上中下溝每個溝有一個簡單的衛生所,上溝和小溝的是兩個老中醫,中溝的比較年輕,衛生所只能解決感冒之類的小毛病,我們在小溝的衛生所旁邊發現很多葡萄糖瓶。一些大病就得去縣城或者市里,小賣部的小伙子去年手骨折花了8000元參加醫療合作據說是能報80%但只報銷了3000元。
2.7收入情況
在收回的有效地問卷中,家庭年收入情況如上圖。(由於一些問卷回答不完整,所以數據僅供參考。)據我們走訪了解,每戶人家都有外出務工人員,加上糧食減產,只能基本自給,由於地方閉塞,只有幾家有餘糧可以賣餘糧,(這些有餘糧的人家都是承包了搬走人家的地,因為都是同村的人都很熟,所以土地流轉的錢一般是隨便給一點。)同時父輩的文化程度不高,所以收入結構很單一,大多來自打工。打工者一般都是青壯年,大工的日工資150到200,小工的日工資近百。同時我們發現大多數人家儘管沒有搬遷能力,但是都向搬出該韭菜沖。在收回的張問卷中,只有8戶表示目前沒有搬遷的打算,剩下的27戶都有搬遷的打算,想搬遷的原因30戶是為了孩子的學習,5戶就是最求更好的生活. 缺水,乾旱從而導致的貧窮是他們不願意繼續居住的主要原因。但是由於幾乎每家都有老人和小孩,所以青壯年在春節,春種夏收的時間都得在家,無法打工,一年打工的時間只有七八個月,所以一年到頭幾乎沒有什麼結餘。而如果放棄土地帶領老人和小孩外遷的話,無疑會加重負擔,無法生存。所以要拖家帶口搬往縣城非常困難,更不用說其它地方。
韭菜沖教學情況調查
韭菜沖完全國小概況
韭菜沖完全國小位於山區,落於韭菜沖山溝的中溝,始建於一九五三年,初始為初級國小。一九六九年學校改名為古浪縣韭菜沖學校。一九八○年,更名為韭菜沖完全國小。下圖為韭菜沖國小全貌韭菜沖完全國小位於山區,落於韭菜沖山溝的中溝,始建於一九五三年,初始為初級國小。一九六九年學校改名為古浪縣韭菜沖學校。一九八○年,更名為韭菜沖完全國小。
校園占地面積59.4平方米,建築面積432平方米。1976年修建了18間(432平方米)校舍,均為土磚木結構。1995年學校該上了磚房,也就是現在的一層教學樓(見圖2),校長說2005年學校裝上了遠程教通育接收器,也就是學校前院中得大鍋。
學校共有三台電腦,兩台很舊(在儀器室里,可能已經不能使用)我們只見到了一台,落滿了灰塵,能夠運行,XP的系統,打開電腦桌面上鋪滿了各種WORD試卷文檔。旁邊有一台印表機,通常一張紙得打兩次才能印上文字。出於安全的考慮,教育局前幾年給縣裡所有完全國小配上了監視器。後山上有個移動信號塔,所以手機信號不差,但是停電的時候完全沒有信號。
學校現有由教室改成的圖書室,書籍全由中國海洋大學東鄉行西部志願者協會捐贈,平時向學生開放。學校極度缺乏體育用具,2010年協會到此之前,全校只有一個小的橡皮球可以供學生體育課玩耍。東鄉行西部志願者協會於2010年8月向國小捐贈體育用品,價值三百多元,並於2010年捐贈給國小300元支持學校建設。2011年8月又捐贈500元支持學校建設。
因為乾旱同時又處於山谷地帶,多風,所以學校每個角落都蓋滿土灰。教室因為有些破窗戶,所以眼睛能看到的地方都有厚厚的一層灰土。在支教的第三天早上,三四年級的學生主動打掃教室。但是我們都震驚於眼前的場景:開掃不到半分鐘教室空氣中全是灰塵,只能見到人的影子和在陽光下飛舞的灰塵顆粒。學校課桌新舊參差不齊,椅子全部為板凳,很多的板凳腿部都出現破損或。
學校共有教師寢室5間,密閉性最好的。我們去得時候學校已經放假,教師已經回家。寢室里光線很暗,門邊有張桌子,上面有個電視衛星接收器,中間有個爐子,路邊堆滿了菸蒂和煙盒,最裡面牆下有台老式的電晶體電視,旁邊有兩張床。床用布蓋上了,上面落滿了灰土,在接下來得七天晚上儘管我們已經很小心地呼吸,但是每天起床喉嚨都有被灰土堵住的感覺。這樣的寢室有四間。
韭菜沖完全國小有六個年級,每個年級一個班,學前班的和一年級合班,就是等於上兩個一年級。由於現在普及九年義務教育,所以上國小國中的費用較少,六年級一學期雜費也只要40元,加上試卷費之類的一些費用,有家長說一學期總計向繳納200元以內。家長多數支持孩子上學,但也有部分對學校現狀表示擔憂。
?
韭菜沖完全國小師資
學校一共有8位老師,三個大專文憑,四個高中文憑,一個國中文憑。其中有三人為民辦教師。雖然在前幾年國家已經清退大批民辦教師,但是由於韭菜沖沒有老師願意來,所以才保留了這三個民辦教師,。國家教師工資每月2000多元,民辦教師每月只有750元,由學校和區教委出錢。其中校長從18歲到如今46歲近30年來一直在韭菜沖工作。老師除了英語老師,幾乎全部是40以上。英語老師為女性,是唯一一個國中畢業的老師,年級比較小,在村莊居住。是曾今在韭菜沖畢業,卻沒有考上高中,從而被校長返聘的民辦教師。
我們還採訪到一位之前在韭菜沖完全國小工作過九年,現在已經離職在外打工的民辦教師,當地人楊志。楊志是當地為數不多的較有文化的人,高中畢業。楊志的兒子楊成新也在韭菜沖完全國小上學。楊志表示自己不是不想做教師,只是民辦教師的工資實在是太低,一個月只有七百五十元,根本不夠補貼家用。現在他和妻子一起在縣城打工,一個月收入在一千五百到兩千左右。但是常常還是不能滿足一年全家人的花費。
學校的老師都是當地人,上課教學都用當地話,不使用國語,所以孩子的國語水平極差。但是我們更為擔憂的是,要是這一批老師老去,退休了,是不是仍然還有老師走進大山深處教書。學校一共八個老師,三個是民辦教師,(國家前幾年已經清退了部分民辦教師),國家教師的工資是兩千左右,民辦教師工資每月只有750。三個民辦教師其中有兩個直接是教育局聘任,工資也是由教育局撥款供給,另外一個是區教委和學校聘請的英語老師,國中畢業後沒上高中被反聘的。
我們特地為師資問題對韭菜沖蘇校長做了專訪,蘇校長也對這個問題表示深切地擔憂。他說到,外面的老師不願意進來,是因為國小地理位置太過偏僻。現在在任的老師都逐漸上了步入中老年,教學方法循規蹈矩,缺乏科學管理的理念,知識沒有及時更新。他說,現在的年輕老師一旦被分配到這座國小,就一定會動用各種關係讓自己調離,所以這么多年來國小並沒有新老師前來過。雖然他也向上級申請新老師,但是依舊沒有實際效果。
很多家長都表示對學生的教學環境很擔憂,曾經都去過區教委反映學校的教學情況,請求更好的老師。還有的家長反映,他們的孩子問老師問題時,老師經常出現回答不知道這樣的情況。在和學生的交流中我們發現,學校的老師水平參差不齊,有時連學生提的個別問題也無法回答。
韭菜沖完全國小學生家長情況
我們還針對韭菜沖完全國小家長情況做了調查。因為孩子的成長除了學校老師的教育之外,更重要的是來自家中的長輩。
統計結果表明,大部分母親都只有國小學歷和文盲,只有六人有國中學歷。父親的學歷主要以國小和國中為主,分別只有2人和1人為國中以上的學歷。極為少數的父母可以給學生在文化知識上提供幫助,教育理念較為落後,不懂得如何關注孩子的成長。父母平日在家的時間較少,一般孩子要么獨立生活,要么就跟著爺爺奶奶或者外公外婆居住。我們沒有對孩子的長輩再做調查,但是據我們家訪的情況看,上過學的比例更低。
由於大部分家長都外出打工,接觸了較多外面世界,現在當地已經擺脫了重男輕女的思想。家長們意識到了知識改變命運,所以對孩子的教育均表示支持。
除此之外,我們還詢問了家長對於學生上學所缺的看法。主要有資金、老師數量、教育水平等幾個選項。大部分家長認為老師的教育水平不高是導致當地教育落後的主要原因。
分析以及結論
缺水
缺水是導致韭菜沖貧窮和教育落後的最嚴重的原因。
從八十年代以後,該地區自然條件急劇惡化,異常缺水。缺水導致糧食減產以及生活條件的惡化。大部分中年人和年輕人都選擇外出務工。由於大多數家庭中有老人和不少小孩,僅靠務農是沒有辦法養活全家人的。大多數時候,平時老人小孩照看的農田只能保證糧食的自給自足,根本沒有辦法富餘賣錢。所以一年中,青壯年能夠用來打工的時間有限,導致家庭沒有結餘。而有儲蓄的都會選擇搬遷。所以生下來的都是沒有搬遷能力的貧困家庭,他們只能繼續留守。
交通不便
交通不便,使韭菜沖更加閉塞和落後,加上生活條件困難,造成好的師資不能和不願流入。師資常年無法得到更新,使韭菜沖的孩子無法接受與同縣其他地方相同的教育。國小升國中的考試是全縣統考,雖然水平不一致,但必須接受同樣的標準。於是導致這裡的學生無法接受更好的國中教育,然後是高中教育,所以高考能考上大學,從而走出大山的機會很小。大部分人只能走父輩同樣的道路。孩子只要上了高中,交通不便導致他們不能回家居住,而在縣城裡面居住的費用不小。高中的學雜費以及生活費對任意一個家庭來說都是很大的負擔。而一般家庭,不可能同時提供家庭所有孩子上高中的費用。
落後的農業
這裡完全過著靠天吃飯的日子,由於村子四周被重山包圍,山大溝深,兩千多米海拔的高山主要是沙質的黃色土壤,極其貧瘠;更為重要的是這裡沒有水源,莊稼生長只能依靠降雨,是真正的“靠天收”。但由於這裡常年受溫帶大陸性氣候的影響,降水極少,尤其是在夏天莊稼生長的季節。今年由於氣侯異常乾旱,長時間不降雨導致莊稼收成極低。隊員家訪的時候,正值村里收麥的時候,糧食幾乎無收,據當地人說能畝產三百斤就不錯了,豆類也被炎熱的天氣烤蔫了。這樣的天氣,這樣的收成,對當地人來說卻好像已經司空見慣了,據村民反應連續好幾年了他們都是這樣的收成,他們的糧食只能勉強自給自足,地少一點的人家甚至連口糧都不夠,好在國家每年給點補助他們才得以度日,因此這兒幾乎沒有任何農業收入。這裡春種夏收都沒有機械化可言,除了偶爾能用到三輪車以外,都只能靠雙手勞作,雖然每家每戶種的地不多,但整個夏收卻要持續一個月。我們每年來這裡的時間都是當地農忙的時候,但是家長依然熱情的歡迎我們,偶爾還讓學生帶點蔬菜給我們。雖然老天殘酷無情,雖然收成少得可憐,雖然農業讓他們看不到任何希望,但勤勞的人們還是堅持著,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
單一的家庭收入
家庭收入是隊員們調查的一個重要話題。受自然因素的影響,這裡人民的收入都十分單一,幾乎全部來源於出外打工,有的家長在農忙的時候會在家農忙,但是當農閒的時候他們便會出去打工,只有這樣他們才能有足夠的收入來維持家庭。還有一些家長,他們是常年在外的,只有在過年的時候會回來,因為他們覺得車費太貴;另一些家長他們就是整年在外面打工,家裡只有爺爺奶奶照顧孩子。所以這裡的孩子缺少父母的關心,更加缺少父母的教育。當我們問秦大潛的父親孩子回家後會不會有人輔導,他說:“當我在家的時候,我會輔導他,但是當我出去打工的時候就沒人來輔導了。”秦大潛的父親是高中畢業。
在家住上溝組的六年級學生楊成禎家隊員們了解到,他的父母常年在外打工,除了夏收和過年回家兩個月左右外其他時間都在外打工掙錢,只有奶奶在家照顧姐弟兩人。在我們走訪的54戶家庭全部如此,整個韭菜沖地區幾乎每家每戶都是這樣,家裡只有老人和孩子,壯勞力常年在外,孩子們從小過著與城裡孩子截然不同的童年,他們一年只有兩個多月時間見到父母,父愛母愛的缺失讓他們承受著心理上的孤獨;他們沒有多餘的錢,有時候一個月都花不了五角錢。這群正處在成長階段的孩子真的很需要關懷和幫助。
提及收入,90%家庭中,家長由於沒有技術,外出打工只能做苦力,比如在建築工地上找搬運的活,在石場做砸石頭的工作,或者去到新疆摘棉花。每年只能掙七八千元左右,人均月收入還不足一百元,只有10%的家裡由於父親有點像修車這樣的技術能掙一萬到一萬五千元,即使是這樣的收入,他們的家庭人均月收入也還在三百元以下,和東部甚至和西部有些地區相比都是有很大的差距。
簡單的家庭花銷
關於家庭花銷,他們的家庭花銷大多很簡單,一般都是醫藥費、孩子上學和家庭的日常開支,醫藥費一般大多花在老人身上,大多數的家庭老人沒有大病,只是平時不間斷的頭痛腦熱和腰腿疼痛等小病,像這樣的小病由於不能去大醫院就診,只能在鄉間診所打針吃藥,新農村合作醫療是不予報銷的,家裡只能自己拿錢看病,一年下來光醫藥費就要花去一兩千元;也有極少數的家庭會有人得大病的,需四處求醫,對於這樣的病農村合作醫療會給予報銷,不過這樣的報銷是越高一級的醫院報銷的越少,這樣下來家庭醫藥費少的要好幾千元多的要上萬元。
關於孩子上學,大多數家庭的孩子都還在上國小,花銷較少,有部分家庭有孩子上初高中,因為國中就要住校,高中學費住宿費都較高,花銷就會比較大。像翟紅霞家,家裡有哥哥上高中,姐姐上國中,自己上國小,在她們家雖然父親一年能掙一萬多元錢,但一年到頭還是所剩無幾。家庭的日常開支方面,除了過年的時候開支會大一點以外一般都開支很小,大山深處,各種物資都十分缺乏,村里只有兩個小賣部平日裡賣些針頭線腦的東西,最貴的東西五塊錢,買大一點的東西就要去縣城。因此平日的開銷很小,過年的時候花銷會相對較大,比如要添置家具、家電、給孩子買新衣服、買禮品蔬菜等。
落後的教育
這裡教育落後,因為自然條件的原因,外面的老師都不願意來到這裡,村裡的國小校從2009年開始才上英語課,孩子們的英語基礎相當薄弱, 8位教師中有7位教師的學歷就在中專或高中以下,有兩位還是代課老師。學校沒有正規的操場也沒有正規的體育器材,整個學校只有一個籃球可用。學生唯一能看書的地方就是用我們於2010年和今年帶來的書所建成的圖書館。
雖然條件艱苦但這兒家長的教育觀念卻很強,在孩子楊龍家,他爺爺對我們說:“只有讀書才是最好的出路,我們全家都想讓孩子能好好讀書”,在韭菜沖沒有一家不想讓孩子讀書的,和其他家長一樣他們也望子成龍望女成風,他們日夜操勞為的就是孩子,就是為了“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窮不能窮教育”這句話,他們毫無怨言,因為他們深知只有讀書才能改變孩子的命運,才能改變家庭的命運,才能讓孩子走出大山不走祖輩們的老路。真的,對於山區孩子來說,他們沒有優越的條件,沒有見過外面的世界,沒有享受過和其他同齡人一樣平等的教育,只有讀書,好好讀書,才能走出大山,創造自己美好的未來。
我們調查了一下學生家長的教育程度,發現父親的受教育程度要比母親稍微高一點,但是仍然不高。而且我們看到當地有許多人都是文盲。這裡的百姓非常希望他們的孩子可以好好學習,將來可以走出大山。其中五年級王潤年的父親說我的願望就是我的孩子不要像我一待在農村吃苦,只希望他可以走出大山去見識外面繁華的世界。
與當地落後的教育條件形成鮮明,學生的學習熱情相當高,我們通過調查知道,80%以上的學生在放學後都會自覺學習。我們調查的是小學生,他們的自覺性就這么高,城市孩子完全是無法與他們相比。我們來這裡的第一天進行了一個願望收集的活動,讓他們寫下我們在這兒的幾天裡可以幫他們實現的願望,發現大多數的同學都是寫下類似教我們一首歌曲,教我們數學、英語的願望。通過這裡就可以看出他們的去學欲望是非常大的。與城市的孩子請家教學習相比,這裡的孩子卻連回家輔導的人都沒有。所以我們認為讓城市的孩子了解一下這裡的孩子的學習現狀,對他們以後的學習以及成長都是有好處的。
另一方面,我們能通過對家長的採訪知道他們認為在這個山區里孩子上學最缺少的就是老師,他們希望好的老師可以走進大山,讓他們的孩子可以得到與城市孩子平等的教學質量,最起碼的就是老師上課用國語講課,老師認真授課。家長們反映這裡的老師他們上課通用的是地方語言,而且上課及其不認真,喝了酒上課或者打學生這樣的現象經常會出現。所以家長們就非常希望這裡的教學質量可以得到改善。
然後我們就問家長們他們希望怎么樣來改善這裡的教育,他們提出了這樣三種方法:一:讓老師進到大山里來,二是國家和社會採取一定的措施來改善這裡的教育,三是希望學生自身努力學習,不管自己所處的環境怎樣。其中第一種和第三種所占的比例比較大。持第一種看法的人應該是認識到老師地能力對學生的重要性,但是採取第三種看法的人應該是曾經有過第一種看法的人,但是當他們採取了一系列的努力之後卻發現,這些努力是沒有用的,所以他們就無奈的吧希望放到自己的孩子身上,希望他們可以自己爭氣,可以有一個好的成績。至於持第二種看法的人應該是比較有見識的人,他們知道要改變一個地方的教育,憑個人的力量是不行的,所以他們希望通過國家和社會的政策來改變。
醫療問題
醫療問題是我們在當地非常關心的一個問題。據了解,韭菜沖地區幾乎所有家庭均了解並加入了農村合作醫療體系,平均每年一人交20到30元錢。合作醫療只有在村民生病住院時才能報銷,通常是在韭菜沖直接所述地區古豐鄉能報銷80%,在武威市能報銷到60%,同時每年每口人會有三十元的醫藥費補助。在我們走訪的54戶家庭中,共有26戶家庭有家庭成員患有不同程度的疾病,生活的重擔讓這裡的人民許多換上了關節炎,胃病或者心臟方面的疾病。這些疾病大多不能在縣城裡住院治療,只能平日裡吃藥或者去大城市裡治療,所以基本都無法報銷,這就造成了家中一旦有人生病便會對整個家庭造成不小的負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