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氏治療法

韓氏治療法

韓式療法是在傳統針灸的基礎上,運用現代神經生理學的原理,在神經乾走向不同部位,通過刺激神經感受器--神經乾--脊髓--到達腦的相應區域(功能區),有效地調節大腦皮質功能。

(一)概述

1943年,美國醫生Leo Kanner首次報導了孤獨症。兒童孤獨症又稱自閉症,是一種先天性的神經系統疾病。屬於神經發育障礙。患病兒童三歲前會表現出語言和溝通能力發展遲緩,不願與人交流,整天沉浸在自己的世界,多數孩子生活自理能力差,學習有明顯障礙,興趣狹隘、行為刻板,嚴重的還會有自殘或暴力的傾向。專家提醒,由於兒童孤獨症的病因目前尚未完全明確(可能和多基因遺傳、病毒感染、自身免疫、圍產期併發症等精神因素有關),減少孤獨症危害的最好辦法就是早期發現、早期干預。南京腦科醫院兒童心理衛生研究中心專家提醒:南京孤獨症兒童發病率20年內升高了10倍,孩子3歲以內得不到治療可能延續終身。(據4月18中國中醫藥報)。
目前兒童孤獨症的發病率:美國: 6/1000 = 1/160
加拿大:1/1000
中國: 1/1000
日本; 0.7/1000
男性發病率高於女性,大約為3~6:1左右。
2007年11月18日,聯合國大會決議通過將每年的4月2日定為世界自閉症宣傳日。2008年4月2日是第一個世界孤獨症日。聯合國衛生組織公布數據顯示:兒童孤獨症患病率為1/150,目前全球有3500萬人患有自閉症,在中國約有150萬自閉症兒童。每年還以1.5萬的速度在遞增。欣喜的是,國家已把關注自閉症兒童的康復問題納入殘疾人事業“十一五”發展綱要。
現在通過腦和遺傳研究,尤其在遺傳和神經科學領域。對於孤獨症的理解最近十年有了突飛猛進的增加。在世界上的大多數地區人們現在認識到孤獨症是一種神經發育障礙,而絕不是由父母造成的 。

(二)兒童孤獨症(autism)發病機制

迄今有關孤獨症的病因和病理機制尚未明白。現在醫學界比較一致的觀點是:既有遺傳的因素,也有環境的污染所致,還有後天的教育與養育因素的影響。
另外,年輕父母面臨的社會壓力過大,心情緊張,情緒不穩定,也都可以影響胎兒發育中的神經系統。高學歷和高收入家庭的自閉症兒童發病率要高於普通家庭。據美國和以色列科學家聯合進行的一項研究發現,大齡父親的孩子患自閉症的風險較高。這項研究調查了13萬名20世紀80年代出生的少年。結果發現,父親的年齡在30歲~39歲之間,每一萬個孩子中會有9個患自閉症。但如果父親的年齡在40歲到49歲之間,每1萬個孩子中患自閉症的人數就會上升到32人。如果父親年齡超過50歲,孩子患自閉症的比例會更高。英、美科學家的一項最新研究發現,相對於較為年輕的男性,高齡父親所生的子女患上孤獨症的幾率要高近6倍。
現在醫學界比較一致的觀點有:
1、遺傳缺陷:如:EN-2(脊椎動物一種多功能轉錄因子)。功能缺失導致小腦裂缺失,功能受損。人類DNA中隨機、自發的錯誤,學術上稱為“拷貝數目變異”, 縮寫為CNV。這種錯誤發生在人類遺傳密碼或基因組上,包括DNA序列較大片段的缺失或增加。“我們的研究結果顯示這些CNV的變化在孤獨症中很常見”,紐約冷泉港實驗室的Jonathan Sebat博士、Michael Wigler博士說。另同胞患孤獨症較正常兒童高3~4倍,單卵雙生兒孤獨症的一致性為90%以上,雙卵一致性為24%。提示本病與遺傳因素相關,但是具體的遺傳方式尚不明了。
遺傳學的最近發現,它發表在2008年1月的美國。研究者發現了兩個與孤獨症有關的遺傳缺失,一個直接導致了1%的孤獨症患者患病;另一個可能與更多的患者患病有關,它能增加患者的易感性,使患者更易受到環境或其他遺傳因素的影響。這項發現提供了早期識別孤獨症並提供有效治療的希望。孤獨症譜系障礙­的發病率高達1/150(即150個孩子中就有1人患孤獨症譜系障礙­),而在不同國家、種族及社會階層里,發病率均相同。
2、某些神經遞質缺乏或失衡:兒童行為與神經遞質密切相關,有研究資料認為腦神經遞質數量不足。如去甲腎上腺素、5-羥色胺和(或)多巴胺等腦內神經遞質濃度降低,這些物質濃度的降低削弱了中樞神經系統的抑制活動,伴有下丘腦功能障礙則使孩子動作增多,而產生孤獨症。社交障礙、與別人建立不起感情等症狀是因腦內啡呔類物質的神經遞質作用異常所致。據文獻報導,存在於下丘腦的子宮收縮素(OXT)和血管加壓素(AVP)參與調節與人際關係有關的行為,在人的社交活動中發揮重要作用。腦內這兩種神經肽功能不足可能是導致孤獨症的原因之一。低頻電針針刺使其含量增高,當有助於該病的治療。(韓濟生10/08/2007 )。3、環境誘因:環境污染導致母親在懷孕時胚胎就受到影響,包括母孕期前3個月和懷孕期間感染德國麻疹或流行性感冒。病毒感染可導致胎兒大腦發育異常而致病。如:風疹病毒、單純皰疹病毒、流感病毒、巨細胞病毒都可致患兒中樞神經損害。還有圍產期併發症,約1/3的孤獨症患兒圍產期有併發症。另外空氣中鉛含量不斷增高,汽車尾氣、家庭裝修等都可能是污染源;化學物質的殘留物可以造成新生動物腦的異常,如有機氯殺蟲劑、PCBs(聚氯聯二苯)。研究者發現PCBs造成的最嚴重的損害是,大腦對抑制或者觸發聲音反應的信號傳遞異常。大腦對聲音反應的學習和改變能力也被削弱。最新研究顯示,PCBs與影響孤獨症某一方面的腦區相關聯。孤獨症兒童存在信號失調,他們對聲音和其他知覺的反應不同於常人,其溝通和言語技能也明顯受損。另嬰幼兒發育過程受干擾:如:兒童出生後1-2年內,中樞神經系統有感染或外傷:缺乏母愛,教育不當及早期智力開發過量,環境壓力遠遠超過孩子心理的承受能力,導致孩子心理發育滯後,自控能力降低。等等。

(三)兒童孤獨症臨床常見表現

典型的兒童自閉症主要表現為:社會交往障礙、言語發育障礙和興趣範圍狹窄以及刻板、古怪的行為方式,稱為“自閉症三聯症”。 日本荒木教授認為,想像力缺失是自閉症症候群共同的特點。他拿筆做了一個刷牙的動作,“一個正常的2歲兒童可以告訴你,這是在刷牙,但自閉症患兒會說,這是支筆。就算你這次告訴他,這是刷牙,他下次還是會說:這是支筆。”
一、社會交往障礙
孩子常常呼之不應,對父母缺乏依戀,對同伴缺乏興趣等。患兒在嬰兒期就可能表現出避免與他人的眼睛對視,缺乏面部表情。當父母離開時,沒有任何的依戀;父母回來時沒有愉快的表情和迎接的姿勢;當他痛苦或煩惱時,不會向父母流露和尋求幫助。
對人態度冷淡,對別人的呼喚不理不睬;別人碰他或拉他,則主動躲開或掙脫走開;要走到某一目標時不顧及路中可能遇到的障礙;當自己想要某一物品或食品時,則會拉著父母的手前往放物品的地方,一旦拿到後則不再理人;當他害怕時,也不會尋求保護。
二、語言發育障礙
一部分孤獨症患兒從來不說話,終生默默不語;半數患兒語言發育落後,通常在兩三歲時仍然不會說話;還有些孩子即使有語言,也不會和人正常交流,說話時不與人對視。比如,有些患兒說話像“鸚鵡學舌”,大人說“問阿姨好”,他也說“問阿姨好”;有些則是重複語言,不停地說一句話。
不能主動與人交談,不會以提出問題的形式維持與別人的交談,即使講話,所講內容與當時人物、環境內容不相吻合;也不管別人是否聽懂或是否在聽。
不會使用代詞或代詞使用顛倒,如令其“把你的手放在她的手上”,患兒會拉著講話者的手放在自己手上。 常用錯的是“你”、“我”、“他(她)”,有時會把名詞用混淆,如“把糖果放入盒子”,“把盒子放到柜子里”,他會說成“糖果放進柜子,把柜子放到盒子裡”。
言語缺乏音調,缺乏抑揚頓挫,從話中聽不出喜惡愛恨。有時在高興、滿足、煩惱、不滿時會尖叫或喊叫。不會使用手勢、點頭、搖頭、面部表情等體態語言來表達自己的需要、要求和喜怒哀樂。
三、興趣範圍狹窄、行為刻板
患兒興趣狹窄,如迷戀輪子、圓形木棍等東西;他們還經常有一些刻板重複的動作,如啃手指頭、不停地轉圈等。要求環境固定不變、拒絕變化;堅持每次都以確切的同一方式去做某件事情;要一種類型的玩具;看固定時間的電視節目;看某一主持人主持的節目;吃飯時全家每次坐在固定的位置、固定的凳子上;乘、換車時要走同一路線;每天所吃菜內容、排便時間和地點都要固定不變。若某一天改變或打破了他的"生活規律",則會尖叫或拒絕執行。有獨特的興趣對象,患兒對一般兒童所喜歡的玩具、遊戲、衣物不感興趣,而對一般兒童不作為玩具的物品倒非常感興趣;如喜歡圓的物品、可鏇轉的玩具、泥土、修理工具等。
一些自閉症患兒還會表現出刻板、古怪的行為。雙手上舉且不停擺動、轉圈走、喜歡坐鏇轉的“鑽山車”、“海盜船”而且不暈。還有些患兒不斷敲打桌子、拍打牆壁、撞頭、自傷等。這些刻板、古怪行為可能構成患兒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也可能在煩燥、興奮時才表現出來。例如: 5歲的羅可自一年前在爸爸修理收音機時,看到螺絲刀和螺絲後就愛不釋手,每次玩耍都拿這兩種工具扭、擰、轉,甚至每次外出也要隨身攜帶。與羅可不同,7歲的華華每逢出門,無論到幼稚園、逛商場、還是走親戚等,都要穿上那件綠色、上面印有自己喜歡的卡通人物的T恤,冬天出門時,一定要把T恤穿在裡面,否則就不出門。

院士韓濟生:讓世界認識"針灸"的神奇和科學

韓濟生院士韓濟生院士

1997年,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召開聽證會,討論關於針灸是否科學、應該具有何種法律地位的問題,邀請了1000多人參加。韓濟生作為連續12年直接接受美國衛生部科研基金資助的科學家,被安排在第一個作自然科學性質的大會報告,對於針灸療法具有化學物質基礎的發現做出了科學闡述。聽證會得出最終結論:針灸在止痛和止嘔吐方面有確實的功效,這兩個結論都是有科學根據的。從那以後,美國的醫療保險公司開始為這種治療方式付錢。韓濟生將中國文化組成部分的針灸療法,推向了全世界。
從35歲開始,韓濟生便將所有的精力投入到針灸原理的研究,揭開針灸鎮痛的謎底後,他又開發出韓氏治療儀,嘗試將針灸的治療範圍擴大到戒毒、戒菸、治療孤獨症等更廣闊的領域。韓濟生開始研究更多的病症:減肥、失眠、抑鬱症……他在疾病庫里不斷地掃描,專門尋找神經系統的難題。2008年的春天,韓濟生院士確定下一個研究重點——孤獨症。“治療失眠有藥物,孤獨症沒有;治療抑鬱症有藥物,孤獨症沒有;孤獨症幾乎沒有治療方案。”韓濟生說,“家裡有一個患孤獨症的孩子,是全家人都會痛苦的事情。” 患孤獨症的孩子有3個特點:語言障礙、交流困難和重複動作。有個孩子幾乎所有時間都在撕報紙,10多年只吃一個品牌的速食麵,別的什麼都不吃。經過韓氏儀治療,這個孩子連蘋果、胡蘿蔔都願意吃了。
2008年春節,韓濟生邀請了一批兒科醫生,開始了“春光行動”——把春光灑向有孤獨症患兒的家庭。“在大腦里,有兩種物質,叫做血管緊張素和子宮收縮素,它們是控制人際交流的‘友善的物質’。這種物質偏低,就會交流不暢、不合群。韓氏儀的刺激,可以促進這兩種物質的分泌,改善自閉症狀。”在經過無數次實驗後,韓濟生髮現,韓氏儀確有較好的治療效果,他給每個孩子無償提供了韓氏儀治療。
6周后,孩子中間開始出現明顯成效。一個孩子原來只會說“爸”、“媽”,現在會把“爸爸媽媽好”連起來說。在2007年,北京兒童醫院的兒科主任曾帶了義大利的專家去看孩子,12個孩子沒有一個對外人作出反應。2008年初引進了韓氏儀臨床治療,12月份,主任帶著韓濟生再去,院長告訴孩子們“韓爺爺來看你們來了”,結果12個孩子裡頭有10個盯著他看。這意味著,孩子們開始關注外面的世界了!

(四)韓氏穴位神經刺激儀

(四)韓氏穴位神經刺激儀又稱為“晶片醫生”是基於神經科學理論――生物科技晶片神經傳導技術的最新醫療儀器,是醫學神經領域的重大突破。目前全世界有100多個國家接受並使用韓氏儀。它引進北京醫科大學生理學家韓濟生院士40餘年來對針灸療法穴位刺激機理及低頻電脈衝刺激參數的研究成果,用“0”、“1”交替的計算機語言,破譯中醫針灸理論,並集成到智慧型晶片中的高科技醫療儀器。是國家審核、批准的一款攜帶型“準”字號治療儀器。
我們公司名稱是以韓濟生院士個人名字冠名的。全稱:南京濟生醫療科技有限公司。韓式穴位神經刺激儀是韓院士率領19位博士後、93名博士,經過多年專題攻關的高科技產品。在醫學和生理學領域都具有重要地位。到目前為止共有32項研究成果、48位科學家獲諾貝爾醫學獎。科學家在研究中發現大腦和脊髓中的肽類和胺類等神經遞質對兒童心理行為疾病的治療和預防有很大的臨床意義。韓氏儀已在國內多家醫院套用臨床。尤是韓氏儀生物療法對兒童自閉症、多動症等兒童心理行為疾病的治療,經臨床多年驗證:權威、專業、療效確切。
支持該研究項目的主要機構有:瑞士皇家醫學研究院、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中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等。韓氏儀1995年被列為國家星火計畫項目;2007年韓氏儀加入由國家衛生部、科技部聯合立項的重點基礎講究“973”發展計畫,承擔開顱、心臟等大型外科手術鎮痛項目研究。(項目編號:2007CB512500)
韓氏儀發明人———韓濟生教授簡介
韓濟生,生於1928年7月17日, 浙江蕭山市人。北京大學醫學部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生理學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科學院院士。
韓院士有三項科研成果處於世界領先地位:
n 揭示了中國針灸的科學原理,並使針灸技術得到了西方社會的認可。
n 系統研究了阿片肽與抗阿片肽相互作用的機理。
n 將針刺療法用於治療海洛因成癮,提供了脫癮和防復吸的新辦法。
韓氏儀的歷史
70年代——針刺鎮痛,廣泛用於手術鎮痛和術後鎮痛,針藥複合麻醉。
80年代——用於慢性疼痛疾病的鎮痛和治療,特別是神經性疼痛。
90年代——在醫院大量用於臨床,作為針灸替代療法,治療各種慢性疾病治療,並用於戒毒和防復吸。
2000年以後——韓氏儀廣泛用於鎮痛、各種慢性病的治療、中風偏癱、小兒腦癱、兒童自閉症及兒童心理行為矯正的治療和康復。
對於孤獨症現在認為早期診斷並儘早醫學干預的綜合治療,是行之有效的方法。臨床長期的跟蹤對比研究表明:只強化教育而不醫療干預的患兒,其療效遠不如接受醫療干預的患兒。這點,醫院臨床套用發射CT腦功能顯像上得到科學的驗證——韓氏療法是兒童孤獨症(即兒童自閉症)醫療干預不可缺少的要素之一。韓氏(HANS)療法可視化,韓氏(HANS)療效真實化。該儀器是在傳統針灸的基礎上,運用現代神經生理學的原理,在神經乾走向不同部位,通過刺激神經感受器--神經乾--脊髓--到達腦的相應區域(功能區),激發病變區域頓挫、冬眠或受損傷的腦神經細胞,使其病變區域腦血流灌注增高,腦細胞恢復功能,調節受損神經和神經元,促進患兒中樞神經遞質恢復正常,使外周信息能順利地到達大腦皮質,有效地調節大腦皮質功能。使患兒能象正常孩子一樣發育成長。深圳北大醫院賈博士套用韓氏儀治療自閉症,已有超過500例的經驗,用2/15 Hz疏密波,每次30分鐘~一小時,每天1~2次。連續治療2年,患兒自閉症臨床症狀48%以上取得顯著改善,尤是4歲以內兒童效果最佳。經過韓氏儀治療,特別是有一些固定動作(如咬手指,吃單一品種食物等等),都得到了顯著糾正。臨床多年總結韓氏儀治療兒童自閉症機理明確,療效確切。
科學的驗證(見下圖)醫院用可視的功能影像再次證明韓氏儀的療效和作用。

HANS療法可視化  HANS療效真實化HANS療法可視化 HANS療效真實化

醫院用韓氏儀治療兒童自閉症6月—3年腦核磁共振CT前後對照圖

可視化可視化
可視圖可視圖

(五)韓氏穴位神經刺激儀治療自閉症的機理

1、該儀器是在傳統針灸的基礎上,運用現代神經生理學的原理,在神經乾走向不同部位,通過刺激神經感受器--神經乾--脊髓--到達腦的相應區域(功能區),有效地調節大腦皮質功能。使患兒能象正常孩子一樣發育成長。
2、研究發現孤獨症患者的單胺系統,如5-羥色胺(5-HT)和兒茶酚胺發育不成熟,松果體-丘腦下部-垂體-腎上腺軸異常,促腎上腺皮質激素分泌減少。韓氏(HANS)療法能夠使中樞5-HT的合成和利用均加速 ,導致腦組織內5-HT含量增加;促進中樞神經系統 β內啡肽、腦啡肽和內嗎啡肽的釋放;腦內的Oxytocin和vasopressin參與調節與人際關係有關的行為。腦內這兩種神經肽功能不足可能是導致孤獨症的原因之一。韓氏儀特定電脈衝刺激使其含量增高,可促進子宮收縮素(OXT)和血管緊張素(AVP)的生成和釋放。當有助於該病的治療。(韓濟生10/08/2007 )。 3、通過臨床研究證實:韓氏(HANS)療法通過一定頻率的電脈衝刺激與大腦有關的穴位,可促進病灶區腦組織的側支循環形成、血管擴張和解除痙攣,增加腦血流的灌注量,同時激活處於抑制沉睡狀態的腦細胞,增強腦細胞功能活動,促使神經系統恢復的目的。
4、近年積累的資料提示電刺激可促進兒童發育時期腦組織的修復與功能的可塑性。臨床治療總結: 30例小兒腦癱患兒針灸治療3個月後的頭顱CT複查顯示:有29.27%的腦發育不良和腦萎縮患兒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恢復與好轉;而對僅單純通過康復治療的患兒恢復率僅為5%。這充分說明特定頻率電脈衝的適當刺激可以使受損腦組織功能得到很大程度的改善。

(六)韓氏穴位神經刺激儀治療自閉症的目的

“提高孩子的社交能力,幫助孩子儘早融入正常社會,是自閉症治療和干預的核心理念。” 臨床驗證韓氏療法是兒童自閉症醫療干預不可缺少的要素之一。HANS療法可視化,HANS療效真實化。自閉症對家庭和社會的影響都極大,而越早干預,孩子長大後能夠自理的可能性越高。美國一項調查顯示,在兒童早期康復上投入1美元,社會負擔就可減少9美元。美國總統歐巴馬把自閉症作為上任後醫療計畫的首要任務之一,提出將加大財政投入力度,給予自閉症家庭更多社會支持。我國也已把自閉症兒童的康復問題納入殘疾人事業“十一五”發展綱要。
兒童孤獨症的治療是世界難題。專家提醒,由於兒童孤獨症的病因目前尚未完全明確,減少孤獨症危害的最好辦法就是早期發現、早期干預。兒童大腦發育有兩個重要階段:第一個階段是3歲左右,這時大腦快速發育,腦容量可達到成年人的70%以上,思維理解能力開始分化,各項功能進步明顯;第二個階段是7至8歲左右,這時大腦基本發育成熟,腦容量也基本接近成人水平,邏輯推理能力增強。故:兒童自閉症的最佳治療時機應為36至48個月。Gary Goldstein博士,Kennedy Krieger Institute(加里戈爾茨坦博士,甘迺迪克里格研究所)的主席和執行長,說“最令人興奮的是孤獨症診斷方面有了重要的進步,早期干預研究讓我們相信,給更小的孩子提供這種干預是最廉價和最有效的。如果一個孩子到5或者6歲還沒有被診斷的話,對孩子早期干預獲得最大潛能的改變是一個巨大的損失。”
回顧自閉症的歷程,以往主要依賴於特殊的教育干預和行為療法等綜合性措施,現在研究認為其缺少醫療干預這一重要環節。最近聯合國總結了各國據近40年對兒童自閉症訓練的經驗,得出:對於自閉症必將治療放在首位,必須先治療再訓練,再治療加訓練並舉,才能取得最佳效果。我國長期的跟蹤對比研究也表明,只強化教育而不醫療干預的患兒,其療效遠不如接受醫療干預的患兒,這一點已在北大深圳醫院套用核醫學功能影像技術--發射型CT腦功能影像上得到科學的驗證。北大深圳醫院套用核醫學功能影像技術——發射型CT研究發現,100%兒童孤獨症都存在腦的功能損傷,主要集中在額葉(額葉是大腦高級整合功能的關鍵腦區);Broca區(Broca區又稱前語言區,位於大腦半球額下回後部,是人體的運動性語言中樞);顳葉(是初級和次級聽覺皮層的所在地,為處理聽覺訊息的中樞。)和基底節(指大腦的中心灰質核團,包括尾狀核、豆狀核、杏仁核和屏狀核。在高等動物和人類,這些神經結構與大腦皮層和小腦共同起到控制和調節運動的功能。基底核被稱為一組皮層下的運動中樞。)等。臨床用韓氏儀穴位神經刺激治療和強化訓練等方法,大部分患兒取得了較好的治療效果。

(七)韓氏療法治療參數

中醫專家臨床發現:利用針灸療法治療兒童自閉症,有提高患兒言語、認知能力、智力及穩定情緒等功效。由於傳統針刺帶來的疼痛不適感,往往使患兒對治療產生恐懼心理,不願接受治療,加之兒童天性好動,難以合作,影響選穴的準確性,運針的順利進行及經氣的良好運行。另外患兒天性好動,還經常會出現彎針現象,甚至存在斷針的危險,故常影響臨床療效。
韓氏穴位神經刺激儀最大的貢獻是將傳統的中國針灸學加入了現代醫學的卓越成果,提升了中國針灸療法的檔次,取代了傳統的"銀針",博得世界的認同。由於韓氏治療儀的無創性、安全、無痛性。使患兒容易接受治療,患兒能夠處於較好放鬆的狀態,從而氣血運行順暢,經氣能夠通過經絡較好地傳至病所,故能較好的發揮穴位的功效,尤其是年齡越小的患兒效果越好。另外穴位經皮貼片操作方便,固定良好,安全性高。韓氏療法的有利因素是:患兒對套用韓氏儀一般都非常配合,順從性治療好。可以在醫師和家長指導下自行調節刺激強度,找到最適宜強度,這是非常可貴的,因此都能取得連續、持久的治療效果。
總之,兒童孤獨症早期發現是可以治療的,家長千萬別灰心,而放棄對孩子的治療。患了自閉症並不可怕,只要家長抱著積極的態度,及早治療,及早干預,從而為患兒爭取一個最佳的治療時機是當務之急。
1、主穴位: ①A:合谷、曲池 B:足三里、三陰交
②A:勞宮、肩髃 B:陽陵泉、懸鐘
③A:內關、曲池 B:足三里、太溪
(每1~2月更換穴位繼續治療)
【穴位定位】
合谷:在手背,第1、2掌骨間,當第二掌骨橈側的中點處。
曲池:在肘橫紋外側端,屈肘,當尺澤與肱骨外上髁連線中點。
足三里:在小腿前外側,當犢鼻下3寸,距脛骨前緣一橫指(中指)。
三陰交:在小腿內側,當足內踝尖上3寸,脛骨內側緣後方。
勞宮:在手掌心,當第2、3掌骨之間偏於第3掌骨,握拳屈指時中指尖處。
肩髃:在肩部,三角肌上,臂外展,或向前平伸時,當肩峰前下方凹陷處。
陽陵泉:在小腿外側,當腓骨頭前下方凹陷處。
懸鐘:在小腿外側,當外踝尖上3寸,腓骨前緣。
內關:在前臂掌側,當曲澤與大陵的連線上,腕橫紋上2寸,掌長肌腱與橈側腕屈肌腱之間。
太溪:在足內側,內踝後方,當內踝尖與跟腱之間的凹陷處。
2、辯證配穴:(根據患兒臨床症狀而加減以下穴位)
多動加:後溪、支溝、列缺、太沖、沖陽、飛揚;
喜靜、疏懶加:豐隆、太沖、復溜、太溪;
不語加:魚際、通里、廉泉、啞門;
不寐加:神門、太淵、照海、申脈。
【穴位定位】
後溪:在手掌尺側,微握拳,當小指本節(第5掌指關節)後的遠側掌橫紋頭赤白肉際。
支溝:在前臂背側,當陽池與肘尖的連線上,腕背橫紋上3寸,尺骨與橈骨之間。
列缺:在前臂橈側緣,橈骨莖突上方,腕橫紋上1.5寸。當肱橈肌與拇長展肌健之間。
太沖:在足背側,當第1跖骨間隙的後方凹陷處。
沖陽:在足背最高處,足背動脈搏動處。
飛揚:在小腿後面,當外踝後,崑崙穴直上7寸,承山外下方1寸處。
豐隆:在小腿前外側,當外踝尖上8寸,條口外,距脛骨前緣二橫指(中指)。
復溜:在小腿內側,太溪直上2寸,跟鍵的前方。
太溪:在足內側,內踝後方,當內踝尖與跟腱之間的凹陷處。
魚際:在手拇指本節後凹陷處,約當第1掌骨中點橈側,赤白肉際處。
通里:在前臂掌側,當尺側腕屈肌腱的橈側緣,腕橫紋上l寸
廉泉:在頸部,當前正中線上,結喉上方,舌骨上緣凹陷處。
啞門:在項部,當後髮際正中直上0.5寸,第一頸椎下。
神門:在腕部,腕掌側橫紋尺側端,尺側腕屈肌鍵的橈側凹陷處。
太淵:在腕掌側橫紋橈側,橈動脈搏動處。
申脈:在足外側部,外踝直下方凹陷中。
3、韓氏儀頻率:2/15Hz;取穴以主穴為主;也可根據孩子症狀“主穴+配穴“治療。以上穴位同側肢體同導線操作治療
4、韓氏儀電流強度:上肢10-15mA,下肢20-25mA;上下肢30-60分鐘;
每天1-2次(間隔4~5小時以上),1-2個月為一個療程。(療程間隔休息3--5天。1~2個月更換一組穴位,療效更佳。)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