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武堡村

全村有耕地總面積23244.00畝,人均耕地1.8畝,主要種植糧食、瓜果等作物。 該村以農業種植為主導產業,包括糧食和蔬菜兩大類,年收入60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9360元。 該村到2006年底已建立了農村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制度。

村情概況

韓武堡村地處太原市最南端,距離市中心50公里。位於太原盆地的正中心,四周平坦,為平原村莊,汾河從村西兩公里處流過,那裡土地肥沃,風景優美,歷史悠久,人民勤勞(相傳楚漢戰爭期間,韓信率兵數萬,開闢北方戰場。來到了現在的韓武村,韓武村就是韓信和他的將士門練武的地方,韓武村旁邊還有個韓武堡,就是韓信安營紮寨,吃飯睡覺的地方。)鄉級公路貫穿村周圍,清祁二級公路從村東2公里通過。本村常住人口288戶,1000多人左右(村民以趙姓居多,占總人口80%以上,據村中老人介紹,明朝洪武年間,韓武堡趙氏始祖趙仲成從洪洞大槐樹遷來此地,至今已有24代。),耕地2000多畝,是發展農業的大村(90年代以釀造白酒和養大車做買賣為生)。南邊毗鄰祁縣(晉中地區),西南方向是文水縣(呂梁地區)。該村解放前原屬文水縣南莊鄉管轄,解放後(1953年冬)劃為徐溝縣,當時南面是屬二區,北面屬四區行政管理,當年冬天撤區劃鄉,範圍管轄有韓武堡、韓武、新營、冀家堡、北東社和南東社六個自然村組成,叫韓武堡鄉。在晉商“匯通天下,逐利四海”的風雲年代,這個以“財”字形的村落整體布局、號稱“小呼蘭鎮”的小村莊,大氣磅礴地融入到了“走西口”哥哥們的行列,這個在當時區區只有三四百人的村落,卻在汾河岸邊的家園裡,研究著中國古老的風水術,按照東南西北的方位,建築著象徵忠義的關帝廟、能保佑一方平安的水母娘娘、守護之神玄武大帝、象徵著人丁興旺的送子娘娘,他們以單薄的肩膀,扛起了這一方水土道德與物質建設的雙重重任。
往日由於周圍很少煤炭、鋼鐵、製造、加工等清徐特色的工業,所以一直來發展比較緩慢,以往的農業大村,現在屬於經濟欠發達的地方,但是當地人勤懇、純樸,而且村民特別重視下一代的教育,過去向外輸送了不少的人才,所以是一個有待發展的地方,望廣大的有識之士來韓武堡村考察,發展。

自然資源

全村有耕地總面積23244.00畝,人均耕地1.8畝,主要種植糧食、瓜果等作物。

基礎設施

該村到鄉鎮道路為柏油路;進村道路為水泥路;村內主幹道均為硬化的路面;進村的道路兩旁種滿了一排排香花槐,到了村門口映入眼帘的是題有“韓武堡人民歡迎您”的牌樓, 在村委會的大隊漂亮的房頂赫然醒目的立著八個大紅字——科學發展,以人為本,韓武堡村也將以嶄新的面貌來迎接各方賓客。1997年籌資八十餘萬修建了韓武堡中心校,籌資一百多萬元硬化村內14000平米的道路,建起了一百多畝的園藝苗木基地,投資三十多萬元新打了七眼機井,為村民的多元化種植解除了後顧之憂。

農村經濟

該村以農業種植為主導產業,包括糧食和蔬菜兩大類,年收入60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9360元。其中:種植業收入占總收入的 65.18 %;畜牧業收入占總收入的 34.82%,農民收入以二三產業、畜牧業為主。

特色產業

該村的主要產業養殖業和種植業,其中養殖業主要銷售往本縣及附近市縣。本村主要種植經濟作物(西紅柿,西葫蘆等),所以對農作物原材料進行深加工也有很大的前景,養殖和農產品深加工必將成為新農村發展的方向和動力。 該村目前正在發展生豬、瓜果特色產業。

人口衛生

該村現有農戶288戶,總人口995人,
到2006年底,全村參加農村合作醫療參合率 100 %。
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村衛生所和鎮(鄉)衛生院, 距離鎮衛生院6公里。

文化教育

該村小學生就讀到該村的韓武堡中心國小,中學生就讀到楊房中學。

村務公開

該村到2006年底已建立了農村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制度。農村財務管理實行委託管理,定期開展村務公開,並成立了民主理財小組,主要以貼上公告、黑板報方式公開。

基層組織

該村設黨小組1個,黨員總數32人,黨員中男黨員24人,女黨員8人。

發展重點

該村目前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是:
1、由於經濟落後,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投入不足,農田水利建設和土地治理難以開展,機械化程度低,農業抗風險能力弱,農業效益低下;
2、基層組織建設薄弱,農村黨員、幹部難以適應新時期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新形勢、新要求。
該村今後的發展思路和重點是:
1、藉助我村區位優勢,依託傳統產業,正確引導、規模化經營,促進經濟發展,增加農民收入;
2、抓好支柱產業的培植,大力發展畜禽養殖業,擴大生豬養殖規模, 爭取五年內上升一個台階,來增加農民的收入。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