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作
《蜀本草》(公元935~960年,即五代後蜀明德2年~廣政23年間)時由韓保升等編著。
本書是五代後蜀之主孟昶命翰林學士韓保升等,基本內容是在《新修本草》的基礎上重新增補擴大而成,計有20卷。
本書與《新修本草》相比,主要有以下四個方面的顯著改進:
一,“詳察品名”。這項工作是修定本草的基木功。只有對每味藥品的名稱、產地、形狀、特徵、性昧、功能詳察核實,才能去偽存真,確保每味藥品的準確,這是一項非常艱苦細緻的普查核實工作。
二,“增補註釋”。在考查核實的基礎上,對每味藥品重新進行準確的註解。由於韓保升他們對這—工作幹得很出色,所以《古今醫統大全》稱讚說:“釋本草甚功”。
三,“別為圖經”。圖是藥物的具體形象。為了便於識別,韓保升他們於文字注釋之外,又“別為圖經”。圖經能結人以很大啟發,更有助於正確掌握藥物。
四,“增益”。就是將唐初至五代二百七十多年醫學的新成就加以總結,增添到新編的藥典中去。這是他們進行的創造性的勞動。
惜原書己亡佚,其文多為宋唐慎微的《證類本草》及李時珍的《本草綱目》所採錄,在歷史上有一定影響。
學術思想
中國古代自唐朝開始,士大夫習醫的風氣十分盛行,韓保升就是這一時代風氣下薰染出來的知名“儒醫”。他既精於醫理,又“深知藥性”, “尤詳於名物之學”。這在當時士大夫中是很難得的。一般“儒醫”往往都是熟讀方書,揣摩理論,而忽略對藥物進行實際的研究考察。但韓保升卻不然,他除重視醫理外,還十分重視對藥物的實際考察,認真研究藥物的性味功能。正因為他既注重理論又重視實踐,所以能在醫學上達到很深的造詣,闖出了治病的獨特風格——“不拘局方”。自古以來,中國醫學於治病用死無論經、驗各方,丹、膏、丸、散都有一套成規。只有醫學水平很高的醫生,才能有膽量和把握敢於突破成規而靈活運用。韓保升治病用藥“不拘局方”,臨床“施藥輒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