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左五營

革左五營

即“左革五營”。明末農民起義軍的一支。由老回回馬守應、革里眼賀一龍、左金王賀錦、改世王劉希堯、亂世王藺養成五營組成。他們轉戰豫鄂一帶,後久屯英山、霍山、潛山、太湖。崇禎十四年(1641 年)歸張獻忠,次年改投李自成。

背景:

崇禎十年以後,活動在中原地區的各支義軍經歷了一個時分時合的過程。後來,一部分集中在湖北鄖陽、襄陽附近,形成了以張獻忠、羅汝才為核心的集團;另一部分活動於安徽、河南、湖北三省的交界地區,最後形成了以老回回馬守應、革里眼賀一龍、左金王賀錦、治世王劉希堯、爭世王藺養成五營聯合作戰的比較穩定的集團,這就是所謂“革、左五營”。
編輯本段

實力:

革、左五營的實力相當可觀,當時任明朝安、廬、池,太巡撫(簡稱皖撫)的鄭二陽在奏疏中說過,“革、左之狡橫不下於獻、操,善戰者不止數萬。”他們主要是依託大別山脈(史稱英霍山區)開展鬥爭。這裡形勢險要,且在戰略上占有重要地位:東面對明王朝的陪都南京構成威脅,東北方向則是鳳陽皇陵,西面同張獻忠、羅汝才等部義軍相距不遠,可以收到相互呼應的效果。五營作戰機動靈活,使官軍常常處於被動。史載:“回、革善購土人為間諜,星卜市販之流多為所用。官兵多則竄伏,少則迎敵。搜山清野則突出郊關,及列陣平原又負險深箐。賊為主,兵反為客,是以多敗。”明廷為了保衛南京和鳳陽、泗州祖陵,指定朱大典、史可法等人集結軍隊加意防守。這就牽制了官軍的力量,客觀上對其他各支義軍是個有力的支援。
編輯本段

經歷:

崇禎十三年冬,當楊嗣昌集中兵力追擊張獻忠、羅汝才等部義軍的時候,朝廷拿不出足夠的兵力來對付革、左五營。明監軍道楊卓然就親自跑到潛山、太湖山區,面見五營領袖,企圖以口舌之功誘使他們接受朝廷的招降。五營領袖回答說:“吾等皆有絕世之才,朝廷無所用,余故皆因饑荒為盜。若國家處置得宜,焉知不可為忠義之士乎?且吾聞劉國能、李萬慶十餘營前後歸誠,為國家效死,戮力行間,顧余獨不能乎?但吾眾且十萬餘,置之何地?而主之何人?餉從何出?而以何等官爵待吾也?”楊卓然答應一面轉報朝廷,一面指定黃州府屬山區為革、左五營的安插地,以蘄水(今湖北省浠水縣)、廣濟、蘄州加派的新餉給之,號曰“新民”。雙方一度暫時停止了軍事行動。到崇禎十四年,明廷因種種顧忌,在招安問題上猶豫不決;李自成和張獻忠部義軍又在這年初取得了攻克洛陽、襄陽的驚人戰果,農民戰爭業已轉入高潮。革、左五營領袖才又重整旗鼓,開始了主動出擊。《懷陵流寇始終錄》卷十四說:“革、左稱降,劫掠自如。楊卓然每掩覆之以自解。及襄陽、洛陽皆破,闖、獻並橫,革、左大肆攻剽。詔諭兵部:革、左肆毒,掃蕩無期,必分地責成,庶克底定。今命劉元斌扼光山、固始,盧九德控潛山、太湖,宋一鶴截蘄州、黃州,鄭二陽駐廬州,牟文綬防鳳陽、泗州,錢中選護承天,張懋爵往來潁州、壽州、亳州、宿州稽核功罪,楊卓然贊畫搜剿,朱大典進總督,節制各路撫鎮等官進兵英山、霍山,專理督剿。”崇禎十五年,革、左五營一度向東進軍,連克巢縣、含山、全椒等縣,兵鋒直指南京。後來又同張獻忠部義軍配合,攻取六安、霍丘、無為、廬州等府州縣。明安廬巡撫鄭二陽、鳳陽總督高斗光因此被革職逮問。這年十月,李自成和羅汝才聯軍粉碎了孫傳庭的進攻之後,已經在河南站穩了腳跟。革、左五營乃決定離開安徽,北上河南同李自成、羅汝才聯營。史籍中保存了五營移往河南時的一些情況,如《新蔡縣誌》記載:革里眼“引兵數萬來投闖賊,經蔡城北,甲兵精驍,自卯至酉,行營未盡。”《沈丘縣誌》也說:“十月初三日,流寇老回回、左髻王、格料雁、一斗谷等由固始、新蔡而來,如風雨驟至。”這些描述說明五營的兵力是相當雄厚的。他們來到河南同李自成、羅汝才部匯合,是明末農民戰爭中各支義軍由分散作戰,走向統一的一個重要標誌。
編輯本段

出處:

顧城:《明末農民戰爭史》第七章第七節革、左五營同李自成部義軍的聯合作戰和攻克汝寧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