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資料
命名情況
命名來源:[Journ.Bamb.Res.1(1):46.1982]
中國植物志:9(1):654
組中文名:托竹組
組拉丁名:Sect.CantoriS.L.
亞屬中文名:茶竿竹亞屬
亞屬拉丁名:Subgen.SinicaeS.L.
亞族中文名:北美箭竹亞族
亞族拉丁名:ARUNDINARIINAE
族中文名:北美箭竹族
族拉丁名:ARUNDINARlEAENees
超族中文名:北美箭竹超族
超族拉丁名:ARUNDINARIATAEKengetKengf.
亞科中文名:竹亞科
亞科拉丁名:BAMBUSOIDEAENees
目中文名:禾本目
目拉丁名:GRAMINALES(POALES)
綱中文名:雙子葉植物綱
綱拉丁名:MONOCOTYLEDONEAE
門中文名:被子植物門
門拉丁名:ANGIOSPERMAE
形態特徵
竿高約4米,粗約1.5厘米,節下方具粉圈和向下的短毛,老竿則粉圈不明顯;節間最長可達40厘米,圓筒形,近分枝部位有溝槽,竿壁厚,髓充實,呈海綿狀;竿環略高於籜環或較平坦;節內長7—9毫米;籜環存有籜鞘基部木栓質的殘留物;竿每節分1—3枝,基部緊貼竿,然後稍展開。籜鞘遲落或近於宿存,紙質而脆,長約為節間的2/3.深綠色,背部的上方具薄白粉,又密具細短毛和稀疏的刺毛,或者無毛和有極疏而易脫落的刺毛,並具不明顯的淺黃褐色小點(有似小橫脈),邊緣有較密而易脫落的淺褐色纖毛;籜耳卵形或長圓形,其邊緣具較密的曲折而微粗糙的縋毛;籜舌較短,微隆起,邊緣具極細微的纖毛;籜片直立,淡紫色,質地較其籜鞘為薄,卵狀或寬卵狀披針形,長約為籜鞘的2/3或兩稈近等長,下部被薄白粉,先端長漸尖,邊緣具短纖毛,抱竿,無毛.小橫脈明顯。具葉小枝長10—18厘米,有6葉乃至10多葉;葉鞘長4—6(9)厘米,枯草色帶紫色,背部在頂端具脊,新葉鞘具密細白毛利疏長柔毛,老後無毛,多少被白粉,邊緣生纖毛;幼葉有點狀葉耳利曲屈縫毛,老葉鞘口具長為3-15毫米的流蘇狀縋毛(或因繼毛脫落而變無毛),毛較光滑;葉舌極矮,截形,全緣或不規則細裂,背面具密細毛和白粉;葉片狹長披針形,長9—27(34)厘米,寬8—25(35)毫米,先端長漸尖成細芒狀,基部圓,葉柄長1.5-3毫米,上表面深綠色,無毛,下表而寬度的2/3為蒼白綠色,並被細短白毛,另外的1/3為綠色,具光澤,次脈5或6對,小橫脈在葉片兩而均顯著,惟在老葉的上表面則模糊,葉緣具極細齒而粗糙,老時平滑。花枝未見。筍期5月上旬。
產地分布
產於浙江、江西、福建等省。生於石灰岩山地的山谷溪邊平地或山坡。模式標本采自浙江文成縣嶺石鄉。
概述
面竿竹(P.orthotropa S.LChen et Wen)
別名:白毛暗竹(福建閩清)、暗竹(福建南靖、福州)稈高3-4.5m,徑1-2cm,節間長達30cm,幼稈綠色帶紫,具白色短刺毛,節下具白粉環,節內長5-8mm。稈籜薄革質,近宿存,被極短糙毛,略長於節間;籜耳微弱,鐮刀形至卵狀,邊緣有少數彎曲遂毛;籜葉直立,卵狀長三角形,基部微收縮;籜舌極弱,高僅1mm,略弧形,先端無毛。每節分枝3枚,小枝具葉4-7枚,葉片長披針形,長15-20cm,寬1.5-1.8cm,葉鞘具毛,葉耳及遂毛明顯,葉片背面無毛。筍期5月底至6月。